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海区要找准方位、聚焦重点、放大优势,在建设“名城名都”中充分发挥先行者的作用。
——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 唐一军
在5月2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之后,整个镇海迅速行动。心怀为“名城名都”建设作贡献的愿景,镇海区各级各部门迈开大脚板、组建小分队,深入一线直面发展难题,咬定目标突破现实瓶颈,做到抓一项成一项、干一件成一件,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开辟发展新境界。截至9月底,镇海区级领导干部已深入一线200多次,专项协调210多次,破解各类难题100多个。
力促“由大变强” 描绘建设制造强区的宏伟蓝图
伴随宁波吹响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号角,《“中国制造2025”镇海行动方案》于今年5月份发文。未来几年,镇海将着力构建“3+5”新型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聚集突破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扎实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升级、企业梯队培育、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等七大工程。
接着,镇海区在6月又出台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37条意见,提出“对标‘中国制造2025’,打造新型产业体系;聚焦‘两带建设’,提振发展服务经济;扩展外贸合作力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强化高端要素支撑,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与以往的支持政策相比,新出台的政策在创新点、含金量、契合度、操作性上都更胜一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的工业大区,矢志迈入创新型工业强区的行列。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抓手,镇海集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和创业创新平台,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信息和科技创新动力,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大走访、大帮扶、大招商”行动在镇海持续深化。区领导主动挂帅,相关部门定期入企,真心帮扶。这一点,万盛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贝国生深有体会。在区科技局和经信局帮助下,万盛轴业在企业内部建起工程中心,引入咨询公司,开展创新性生产和精益化管理,企业还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与以往各部门单打独斗不同,‘大走访、大帮扶、大招商’活动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展开,旨在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探索新常态下服务发展新路径。”镇海区相关部门领导表示。
今年,镇海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壮骨工程”“科技型企业强心工程”“科技型企业后备队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提效工程”“科技市场引水工程”,以高新技术促进“镇海制造”向“镇海智造”大步迈进。
队员分身数职 发力破解重点项目难题
在不到9个月时间里,作为“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市、区两级重点攻坚项目,中石化镇海石塘下输油管廊迁改安全隐患治理项目,从正式批复、开工建设至政策处理工作完成,其推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而这依靠的是项目牵头单位——镇海区发改局项目小分队紧密联系各相关部门,持续发挥“先遣员”“ 监督员”“ 老娘舅”等角色作用,克服工期紧迫、政策处理任务繁重等重重困难得来的。
分秒必争,先遣员争抓时间进度。工程开工建设伊始,镇海区发改局第一时间成立攻坚小分队,制订出台《“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专项攻坚行动 镇海石塘下输油管廊迁改安全隐患治理项目推进工作方案》,围绕施工节点,逐个击破征迁难点。今年3月中旬,位于蛟川街道五里牌村的15号沉井正式开工。此后不久,在20、21、22、23、27号井,施工人员相继进场施工。沉井施工是该项目主要施工内容,逾一半工程量依赖于此。沉井施工时间长,开挖难度大,对土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它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时间进度。”该项目小分队成员梁国彦表示。位于宁镇路以北的18与19号井施工,因涉及企业拆迁等情况,政策处理难度大,成了该项目的卡点。
从东海舰队转业的梁国彦,曾相继参与宁波绕城高速东段、舟山跨海大桥陆上段等省、市重点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凭借多年政策处理经验,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梁国彦列出破解计划表。小分队积极联系蛟川街道拆迁办,主动对接相关企业,在符合相关法规、补偿办法的前提下,满足相关合理赔偿需求。最后,小分队联系管线施工方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在保障施工质量前提下,请其加紧施工。
一丝不苟,监督员力抓安全主线。该项目施工区域管线分布密集,作业环境复杂,安全要求较高。小分队坚持工程进度和安全监管两手抓,积极协调做好施工期间各类安全审批工作。今年6月,俞范东路大开挖安评会、宁镇路穿越安评会相继召开,会议分别通过了俞范东路大开挖、宁镇路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案、安评方案。俞范东路大开挖工程由此拥有了安全政策保障。
道路穿越也是该项目的重要节点。交通主干道俞范东路,车流量大,大开挖期间交通组织难度大,且顶管穿越宁镇路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易引发路面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同时,管线穿越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建成后的管道易受腐蚀。面对种种安全隐患,小分队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加快相关审批,组织安评会议,让镇海炼化施工、安评方案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通过。
晓之以理,“老娘舅”抓工程进度。企业厂房与民房拆迁是影响该项目工程进度的卡点。该项目工程涉及虹桥四方小区和四家企业拆迁,拆迁对象类型多、范围大。针对这一难点,镇海区成立征地拆迁攻坚小分队,采用“包片分组”“面对面—谈判谈心”“白加黑”“5+2”等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居民搬迁、企业停产停业、厂区电力设施迁移等与被拆迁方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秉承“不能没有原则的灵活,也不能死原则、无灵活”的观念,小分队坚持“阳光拆迁”,落实“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观念,主动对接属地街道,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想方设法提升居民、企业主的大局意识,在符合相关法规、补偿办法前提下,满足其合理赔偿需求,让工程进度持续前行。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约300亩,青苗移除130余亩,拆迁小区1个,搬迁居民278户,4家企业已全部完成签约,共拆除建筑面积4390.97平方米。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每一个小难题的破解离不开小分队的努力,每一个大难题的攻坚离不开“大脚板”的支持。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位队员都为“名城名都”建设贡献了很多镇海实践,为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展现了很多镇海担当。
深化改革攻坚 展现更强竞争力
宁波康宁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边国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该院的原地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可以在7月顺利实现开工。
康宁医院原地扩建工程(二期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38100平方米,是宁波市的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从报批到开工建设,需经12个审批部门的近30项审批事项核准,涉及至少8个中介机构的12个审批前置技术审查,至少得耗时大半年。如今,仅过了60个工作日,该项目就已經领取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自全省施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镇海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投资项目审批双向承诺机制,在全市率先推出一窗受理、“处方”审批、一项一“微”、“四跑”助“一跑”等创新举措,加快审批提速,助推重大项目落地。预计单个项目压缩近七成审批时间,创造新的“镇海速度”。
在不断刷新“最多跑一次”的“镇海速度”的同时,基层社会治理的“镇海模式”也在全省广获点赞。这项起源于 “摸着石头过河”式探索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在3年后的今天已演化为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截至目前,镇海区90个村(社区)已全部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共划分网格733个,全区99%以上的事件可通过网格在镇(街道)范围内完成处置。
完善农村房屋征迁政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大招商”体制改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伴随着总目标的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在镇海迅速拉开。
“要敢于从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走访调研中,镇海区委书记林雅莲多次提及,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建设,真正把镇海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创业者乐园、都市后花园、美丽新家园。
——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 唐一军
在5月2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之后,整个镇海迅速行动。心怀为“名城名都”建设作贡献的愿景,镇海区各级各部门迈开大脚板、组建小分队,深入一线直面发展难题,咬定目标突破现实瓶颈,做到抓一项成一项、干一件成一件,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开辟发展新境界。截至9月底,镇海区级领导干部已深入一线200多次,专项协调210多次,破解各类难题100多个。
力促“由大变强” 描绘建设制造强区的宏伟蓝图
伴随宁波吹响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号角,《“中国制造2025”镇海行动方案》于今年5月份发文。未来几年,镇海将着力构建“3+5”新型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聚集突破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扎实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升级、企业梯队培育、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等七大工程。
接着,镇海区在6月又出台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37条意见,提出“对标‘中国制造2025’,打造新型产业体系;聚焦‘两带建设’,提振发展服务经济;扩展外贸合作力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强化高端要素支撑,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与以往的支持政策相比,新出台的政策在创新点、含金量、契合度、操作性上都更胜一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的工业大区,矢志迈入创新型工业强区的行列。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抓手,镇海集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新材料等产业园区和创业创新平台,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信息和科技创新动力,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大走访、大帮扶、大招商”行动在镇海持续深化。区领导主动挂帅,相关部门定期入企,真心帮扶。这一点,万盛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贝国生深有体会。在区科技局和经信局帮助下,万盛轴业在企业内部建起工程中心,引入咨询公司,开展创新性生产和精益化管理,企业还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与以往各部门单打独斗不同,‘大走访、大帮扶、大招商’活动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展开,旨在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探索新常态下服务发展新路径。”镇海区相关部门领导表示。
今年,镇海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壮骨工程”“科技型企业强心工程”“科技型企业后备队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提效工程”“科技市场引水工程”,以高新技术促进“镇海制造”向“镇海智造”大步迈进。
队员分身数职 发力破解重点项目难题
在不到9个月时间里,作为“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市、区两级重点攻坚项目,中石化镇海石塘下输油管廊迁改安全隐患治理项目,从正式批复、开工建设至政策处理工作完成,其推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而这依靠的是项目牵头单位——镇海区发改局项目小分队紧密联系各相关部门,持续发挥“先遣员”“ 监督员”“ 老娘舅”等角色作用,克服工期紧迫、政策处理任务繁重等重重困难得来的。
分秒必争,先遣员争抓时间进度。工程开工建设伊始,镇海区发改局第一时间成立攻坚小分队,制订出台《“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专项攻坚行动 镇海石塘下输油管廊迁改安全隐患治理项目推进工作方案》,围绕施工节点,逐个击破征迁难点。今年3月中旬,位于蛟川街道五里牌村的15号沉井正式开工。此后不久,在20、21、22、23、27号井,施工人员相继进场施工。沉井施工是该项目主要施工内容,逾一半工程量依赖于此。沉井施工时间长,开挖难度大,对土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它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时间进度。”该项目小分队成员梁国彦表示。位于宁镇路以北的18与19号井施工,因涉及企业拆迁等情况,政策处理难度大,成了该项目的卡点。
从东海舰队转业的梁国彦,曾相继参与宁波绕城高速东段、舟山跨海大桥陆上段等省、市重点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凭借多年政策处理经验,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梁国彦列出破解计划表。小分队积极联系蛟川街道拆迁办,主动对接相关企业,在符合相关法规、补偿办法的前提下,满足相关合理赔偿需求。最后,小分队联系管线施工方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在保障施工质量前提下,请其加紧施工。
一丝不苟,监督员力抓安全主线。该项目施工区域管线分布密集,作业环境复杂,安全要求较高。小分队坚持工程进度和安全监管两手抓,积极协调做好施工期间各类安全审批工作。今年6月,俞范东路大开挖安评会、宁镇路穿越安评会相继召开,会议分别通过了俞范东路大开挖、宁镇路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案、安评方案。俞范东路大开挖工程由此拥有了安全政策保障。
道路穿越也是该项目的重要节点。交通主干道俞范东路,车流量大,大开挖期间交通组织难度大,且顶管穿越宁镇路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易引发路面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同时,管线穿越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建成后的管道易受腐蚀。面对种种安全隐患,小分队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加快相关审批,组织安评会议,让镇海炼化施工、安评方案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通过。
晓之以理,“老娘舅”抓工程进度。企业厂房与民房拆迁是影响该项目工程进度的卡点。该项目工程涉及虹桥四方小区和四家企业拆迁,拆迁对象类型多、范围大。针对这一难点,镇海区成立征地拆迁攻坚小分队,采用“包片分组”“面对面—谈判谈心”“白加黑”“5+2”等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居民搬迁、企业停产停业、厂区电力设施迁移等与被拆迁方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秉承“不能没有原则的灵活,也不能死原则、无灵活”的观念,小分队坚持“阳光拆迁”,落实“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观念,主动对接属地街道,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想方设法提升居民、企业主的大局意识,在符合相关法规、补偿办法前提下,满足其合理赔偿需求,让工程进度持续前行。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约300亩,青苗移除130余亩,拆迁小区1个,搬迁居民278户,4家企业已全部完成签约,共拆除建筑面积4390.97平方米。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每一个小难题的破解离不开小分队的努力,每一个大难题的攻坚离不开“大脚板”的支持。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位队员都为“名城名都”建设贡献了很多镇海实践,为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展现了很多镇海担当。
深化改革攻坚 展现更强竞争力
宁波康宁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边国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该院的原地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可以在7月顺利实现开工。
康宁医院原地扩建工程(二期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38100平方米,是宁波市的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从报批到开工建设,需经12个审批部门的近30项审批事项核准,涉及至少8个中介机构的12个审批前置技术审查,至少得耗时大半年。如今,仅过了60个工作日,该项目就已經领取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自全省施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镇海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投资项目审批双向承诺机制,在全市率先推出一窗受理、“处方”审批、一项一“微”、“四跑”助“一跑”等创新举措,加快审批提速,助推重大项目落地。预计单个项目压缩近七成审批时间,创造新的“镇海速度”。
在不断刷新“最多跑一次”的“镇海速度”的同时,基层社会治理的“镇海模式”也在全省广获点赞。这项起源于 “摸着石头过河”式探索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在3年后的今天已演化为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截至目前,镇海区90个村(社区)已全部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共划分网格733个,全区99%以上的事件可通过网格在镇(街道)范围内完成处置。
完善农村房屋征迁政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大招商”体制改革……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伴随着总目标的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在镇海迅速拉开。
“要敢于从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走访调研中,镇海区委书记林雅莲多次提及,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建设,真正把镇海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创业者乐园、都市后花园、美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