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绝唱,西方之神话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na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仔细考虑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欣赏其中的绝唱与神话。
  关键词:自由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伦理观念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148-3
  Abstract: Romeo and Juliette and Liang Zhu are two moving love stories; one is from Shakespeare, the other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in China, in which two lovers are separated by the east and west forever. Due to their distinctive charm, they attracted, attract, and will continue to attract more and more readers. When we look closely, we can find their mystery and charm.
  Key words:freedom of love, realistic and romanticism, ethical concept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因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情爱情的典范。汉民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是讲年轻男女相恋不能结合,自杀而亡,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它们原本流传于民间,是各种族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和记忆的结果,后经文人之手再创造,跳出了民间文学的范畴,进入纯文学领域而名垂青史,在各自所属的文化圈中熠熠生辉。本文将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新置放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和体察,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以对照解读文本中的悲剧人物受其影响在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动的不同。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中国的梁祝故事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都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在爱情故事里占据最至高无上的地位。
  
  1. 相同点
  
  1.1 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蒋前,1998: 49)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朱生豪,1981: 78),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相同点。
  
  1.2 青春生命的绝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相同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这两部中西著名悲剧的第二个相同点。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同样的,祝英台虽然在梁山伯死后上了马家的迎亲轿,却半途改道,脱去红妆,素服到梁山伯坟前哭悼,并入坟与梁山伯合葬而双双化蝶。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之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专制、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抗争,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惊心动魄的绝唱,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1.3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
  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就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个体文人创作,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的真实故事并参照许多青年男女的不幸故事和传说写成,因此其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封建贵族之间积怨颇深的世仇就因为主人公殉情的悲剧而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仿佛仅仅依靠两条生命就可轻易得胜。《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全民众的集体创作,故事原型也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几经流传,传播者对文本的润色和增减,我们依旧不难从作品看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影子,比如封建婚姻制度、礼法制度和社会风情习俗等。而故事的最终结局:从梁祝两人惊人的合葬反而引起化蝶双飞,把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幻境中迎刃而解,使整部作品富于诗情画意,达到浪漫和写实相结合表现手法的极致。所以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部作品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2. 不同点
  
  2.1 酿成悲剧的方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16世纪末创作的一部悲剧。剧本题材源于意大利古老的民间传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外加闪婚,头一天舞会上相爱,当天晚上表白求爱,第二天结婚,第四天双双殉情,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到结婚再到永诀,共历时4天,彼此的好感可以在四目相对的瞬间产生,但真正成熟的爱情在短短四天之内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此飘逸虚幻模糊的感情怎能建立起牢固扎实的基础?剧情反映了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情相爱,但因生活在这个有世仇的贵族家庭而不能结合,终于酿成先后自杀的悲剧发生。事后,两个贵族家庭大梦初醒,握手言和。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恰恰是把一段并不美好的爱情用尽各种手段加以粉饰和装修,使得它变得凄美而悲壮。
  但梁祝就不一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起学习生活了3年,3年的形影不离足以使得他们之间产生足够的了解,尤其使得祝英台对这位梁兄进行长时间的观察,3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又能使得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走上相同的人生道路,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得合情合理又牢固扎实,如果真能长相厮守之至白头偕老,肯定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知心爱人,可惜父母之命与门第的悬殊造成了这段美好爱情的灭亡,这才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们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
  
  2.2 自由爱情的杀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则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的一见钟情引起两人的热恋和秘密结婚,是意外事件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拔剑自杀。命运阴差阳错,使得两个年轻人在不到半个钟点的时间内先后追随死神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梁祝的自由爱情和当时整个社会制度格格不入,祝家深厚牢固的封建家长专制和封建婚姻思想,马家财大气粗,甚至是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也可以说是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比如祝英台一定要回家等梁山伯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只能回家患相思。两个人的自由爱情在人间没有结果,最终也只能通过以死“化蝶”这种驰骋自如的浪漫色彩来作收尾。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已经成为一对代表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小人物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的社会集体之间的较量,并且以小人物的失败而形成结局,是一种社会悲剧。(智量,1985: 25-28)
  
  2.3 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
  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得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窥测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影子和那时作者的情感和心态。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他们的爱情纯真自然,丝毫不考虑爱情的结果:为了追求,罗密欧“见异思迁”放弃了罗瑟琳,朱丽叶“移情别恋”放弃了帕里斯。他们可以放弃自己原先的所爱,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而莎翁的爱情观还让爱的光芒化解了罗朱两家的世仇,让莎翁这部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梁山伯与祝英台》发生在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社会,东方人的矜持和保守让人感觉到了相较于西方爱情奔放的不同。梁祝都出身地主阶级,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两人的爱情最扣人心弦的就在于它激烈而有节制,愤怒而不粗暴,失败但却有成功的希望。祝英台爱上梁山伯后虽“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却不敢“把生米做成熟饭”;十八相送中祝英台的感情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而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也屈就于民众的封建思维,更显得作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真实。作品除了“化蝶”这一高潮,其它情节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都始终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舒心,符合中国民众“发乎情,止乎于礼”的“礼法常规”。
  
  2.4 历史使命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潮的作品,它主要反应的是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因此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爱情,而是在于两个世代结仇的家族中走出了两个自由个体的青年男女,因此是一部时代正剧,而梁祝的故事则是一直在中国流传的民间传说,其负有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要小得多,一个是被时代背景缩小了的爱情,一个是脱离时代背景被无限放大了的爱情。
  
  3. 结语
  
  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蒋前. 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J]. 镇江师专学报,1998(2):49.
  朱生豪. 莎士比亚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8.
  智量. 外国文学名家论名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5-28.
其他文献
摘 要:《混沌之美》(The Aesthetics of Chaos: Nonlinear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2008)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Michael Patrick Gillespie将后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新成果——混沌理论的一些观点或概念运用于文学批评的一部专著。本文对该书内容进行逐章介绍,最后对该书进行简要评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CLEC为样本来源,研究介词of在中国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特点。笔者发现虽然of是一个多用法词语,学生仅使用了of的某几个用法,因此of在研究样本中呈现出个别用法使用集中的特点。本研究的第二个发现是除of的从句用法外,of的其它五种用法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笔者针对上述of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类用法;名物化用法;从句用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
期刊
摘 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国内英语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新思路,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双向教学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师;英汉语言双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
期刊
摘 要:英语传统语法中虚拟语气体系复杂,它把所有表示反事实(counterfactual)和假设(hypothetical)以及情态动词过去时的用法都纳入了虚拟语气,这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了混乱。本文认为现代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是古英语的残留,从定义出发只有两种形式:动词原形型和were型。在条件从句和程式化短句中也只有这两种形式是虚拟语气。  关键词:虚拟语气;界定;分类  [中图分类号]H314  [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阐明了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如何实施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能力;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054-6  Ab
期刊
摘 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译者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递给译语受体的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是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关联。本文旨在运用该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探讨奥运主题口号的翻译。  关键词:奥运口号;关联理论;翻译;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115-4  Abstra
期刊
摘 要:合作原则的最大困惑也许是“遵守准则是合作,不遵守也是合作”,而且“不遵守是更深层的合作”。但这种不符合逻辑的论断没有受到后格赖斯语用学家们太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合作”是一个框架,框架要素的置换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框架,另一方面会促使听话人检索出一个适合新赋值的新框架,所以遵守也好不遵守也好都是合作。而且,新框架比旧框架在满足听话人实际利益的程度以及是否涉及反思和道德层面方面体现为“更深层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大学生和本族语者在使用高频动词get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学生严重超用了get+N.的形式;2)过多使用了get+Adj./V.-ed的结构;3)在类连接get+V.-to do的使用上,与本族语者相比,没有量上的明显差异;4)对get+N+C和get+Adv.结构的使用,明显少于本族语者。研究发现,学生在各类连接的使用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1)频繁重复使用个别词语;2
期刊
摘 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随笔散文《飞蛾之死》都通过作家的自我象征以不同的文本形式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并对生与死的关系作出了哲理性的诠释。“苍蝇”和“飞蛾”在与巨大毁灭力量的抗争中演绎了生命的意义,揭示出生命意义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抗争与挣扎。两个小文本以不同的曲调形式演奏了两曲相似的生命乐章,可谓异曲同工。  关键词:苍蝇;飞蛾;挣扎;抗争;生命的意义  [中图
期刊
旨在加强全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推动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同时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深化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概述    研讨会进行了6种形式的教学与学术交流:1)资深专家的主题报告;2)专题小组发言讨论;3)专家、教师授课经验交流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