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作者认为诵读乃文言文学习之活水。本文从诵读是学生感知文字,形成文言语感的坚实桥梁;诵读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最佳途径;诵读是理解文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条件,诵读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思想情操的有效方式等四方面说明诵读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诵读 文言文 活水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又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诵读的作用。新课标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但现实情況正好相反,学生诵读时间被“剥夺”, 课堂诵读指导明显缺乏。许多高中学生怕学文言,句读不辩,破句连篇,诵读水平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深入理解文意、涵咏情感了。所以,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有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诵读是学生感知文字,形成文言语感的坚实桥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朱熹曾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读”不是应付课堂的“瞎读”“死读”,而是有目的、有层次的“精读”“活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教师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地范读,如指导学生正音、正确的停顿等。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等,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巩固落实。
其次是停顿。正确处理文言诵读的停顿,是和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紧密相关的,“句读之不知”就是“文意之不懂”。学生要感知文字,必须经过大量的诵读来实现,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二、诵读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最佳途径
在文言文教学中紧抓阅读环节,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解决。学生要善于对比、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如《赤壁赋》 “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中两个“如”字分别是“往”和“像,如同”的意思。对比学习,更易掌握,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诵读是理解文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条件
充分的阅读对加深文章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六国论》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初读后提出质疑,因为文章所列事例与史实不符,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因为从《荆轲刺秦王》一课中得知,荆轲之所以要刺秦王,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暮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作出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
但众所周知,苏洵是战国问题的专家,怎么会犯扭曲史实、曲解历史的错误呢?教师提示作者所处时代和北宋当时的军事外交,学生深读课文,豁然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赂秦而力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在警示当时的统治者。通过深度阅读,学生明白《六国论》不是在谈古,而是在论今。
四、诵读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思想情操的有效方式
诵读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诵读古文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和古贤圣人进行心灵对话,提升我们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当学生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往的是充满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细读《谏太宗十思疏》,敬佩的是一位谏臣的赤胆忠心;朗声诵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感喟的是屈原至死不悔的爱国忧民情怀。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会让学生在语文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诵读即为文言文学习之活水。
参考文献:
余妙霞、黎志新,《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语文文言文与实用文体》(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诵读 文言文 活水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又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诵读的作用。新课标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但现实情況正好相反,学生诵读时间被“剥夺”, 课堂诵读指导明显缺乏。许多高中学生怕学文言,句读不辩,破句连篇,诵读水平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深入理解文意、涵咏情感了。所以,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有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诵读是学生感知文字,形成文言语感的坚实桥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朱熹曾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读”不是应付课堂的“瞎读”“死读”,而是有目的、有层次的“精读”“活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教师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地范读,如指导学生正音、正确的停顿等。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等,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巩固落实。
其次是停顿。正确处理文言诵读的停顿,是和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紧密相关的,“句读之不知”就是“文意之不懂”。学生要感知文字,必须经过大量的诵读来实现,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二、诵读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最佳途径
在文言文教学中紧抓阅读环节,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解决。学生要善于对比、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如《赤壁赋》 “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中两个“如”字分别是“往”和“像,如同”的意思。对比学习,更易掌握,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三、诵读是理解文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条件
充分的阅读对加深文章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六国论》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在初读后提出质疑,因为文章所列事例与史实不符,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因为从《荆轲刺秦王》一课中得知,荆轲之所以要刺秦王,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暮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作出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
但众所周知,苏洵是战国问题的专家,怎么会犯扭曲史实、曲解历史的错误呢?教师提示作者所处时代和北宋当时的军事外交,学生深读课文,豁然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赂秦而力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在警示当时的统治者。通过深度阅读,学生明白《六国论》不是在谈古,而是在论今。
四、诵读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思想情操的有效方式
诵读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诵读古文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和古贤圣人进行心灵对话,提升我们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当学生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往的是充满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细读《谏太宗十思疏》,敬佩的是一位谏臣的赤胆忠心;朗声诵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感喟的是屈原至死不悔的爱国忧民情怀。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会让学生在语文其他知识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诵读即为文言文学习之活水。
参考文献:
余妙霞、黎志新,《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语文文言文与实用文体》(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