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紧扣课标要求,从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欲望;挖掘情感因素,在阅读中激发共鸣;明确阅读目标,让思考贯串阅读全过程;掌握阅读方式,正确开展精读和略读;制定阅读计划,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等几方面去探索。
关键词:紧扣;课程标准;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1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各类经典名著要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课文范读眉飞色舞、满腔热情,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感受到读书的价值,要以老师的博学多才让学生佩服。
其次,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是家长,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尽管过于绝对,但也道出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可小视,要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离不开我们家长的配合、支持,家长爱读书,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必然带动影响孩子。即使家长不爱读书,我们也应努力动员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起一个适宜读书的小书屋,让孩子有自己读书的小天地。
学校更应在校园中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应正常对学生开放,学校每学期应定期举办校园读书节,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师生国学经典诵读竞赛、亲子共读竞赛、师生读书心得大比武、以及“我读书、我快乐”读书观摩课、“读书与生活”主题演讲会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2 挖掘情感因素,在阅读中激发共鸣
阅读材料中的词句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情感倾向。教师应重视字词句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后,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吟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真正实现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沟通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
3 明确阅读目标,让思考贯串阅读全过程
3.1 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3.2 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3.3 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3.4 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3.5 要记好阅读笔记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4 掌握阅读方式,正确开展精读和略读
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正确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制定阅读计划,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材料,合理安排阅读计划。
总之,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紧扣语文课标要求,脚踏实地去探索,真正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
(责任编辑 张晓燕)
关键词:紧扣;课程标准;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1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各类经典名著要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课文范读眉飞色舞、满腔热情,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感受到读书的价值,要以老师的博学多才让学生佩服。
其次,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是家长,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尽管过于绝对,但也道出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可小视,要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离不开我们家长的配合、支持,家长爱读书,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必然带动影响孩子。即使家长不爱读书,我们也应努力动员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起一个适宜读书的小书屋,让孩子有自己读书的小天地。
学校更应在校园中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应正常对学生开放,学校每学期应定期举办校园读书节,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师生国学经典诵读竞赛、亲子共读竞赛、师生读书心得大比武、以及“我读书、我快乐”读书观摩课、“读书与生活”主题演讲会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2 挖掘情感因素,在阅读中激发共鸣
阅读材料中的词句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情感倾向。教师应重视字词句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后,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吟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真正实现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沟通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升华情感
3 明确阅读目标,让思考贯串阅读全过程
3.1 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3.2 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3.3 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3.4 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3.5 要记好阅读笔记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4 掌握阅读方式,正确开展精读和略读
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正确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制定阅读计划,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材料,合理安排阅读计划。
总之,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紧扣语文课标要求,脚踏实地去探索,真正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