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很贫困,但童年的乐趣却是无穷的,打猪草、捡树枝、挖野菜、采桑果、摸鱼虾、捉知了……童年的趣事数也数不清。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会留下些什么呢?
现代儿童的生活总是过早地受到成人生活的侵蚀,在教育中,儿童过着一种没有激情、没有童谣的生活,日子单调而枯燥。如何将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融合起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的生活因课堂而精彩起来。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品德课程生活化,构建生活的课堂,已成为新德育课堂的关注点。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情境,展现典型事例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多样性的活动与交流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创设典型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反思和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让学生在主动中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如在教学《我的好习惯》《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教师要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前让学生认真了解“生活中的我有哪些好习惯”“生活中的我会做些什么”,课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是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的”“你是怎样学会做这些事情的”“今后你还想学会做什么”“为什么想学”……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有哪些危险存在,拍摄或记录下来,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危险远离我们,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合理可行的想法通过书信或倡议书的形式汇报给有关领导。这样,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再将课堂巧妙地延伸至生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在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的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从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二、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品德课堂有它的特殊性,它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也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品德课程离不开生活,它依赖于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品德教育才有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学生才有了许多活生生的辨别材料;正是这些真实的事例,才更具有说服力;正是这些真实的事例,才更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比如,在与学生讲诚信时,学生们都明白人要讲诚信。但在生活中,面对金钱,面对诱惑时,如何才能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呢?学生们往往会觉得困惑。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这种诱惑呢?那就必须依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讲诚信乃做人之根本,做人不讲诚信会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危害。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不要胆小,要敢于发言,敢于表演,敢于同黑暗作斗争。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给学生表演、发言,让他们树立信心。当学生发言不完善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给予鼓励,要让他们心中有信念,相信自己。学完了《我与小动物》一课,学生内心对小动物充满了喜爱,由此,再将品德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关心它们,爱护它们,感受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与动物交朋友。这样,学生就能从实实在在的品德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陶冶情操。课堂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丢下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胆地完成自己的调查,快乐地发现大自然的美景,耐心地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我们给不了学生许多。但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用爱去奉献,学生的生活一定会因此而改变,学生的童年也一定会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要让新德育课堂成为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将品德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让学生的生活因品德课而丰富多彩。
(责编 刘宇帆)
现代儿童的生活总是过早地受到成人生活的侵蚀,在教育中,儿童过着一种没有激情、没有童谣的生活,日子单调而枯燥。如何将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融合起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的生活因课堂而精彩起来。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品德课程生活化,构建生活的课堂,已成为新德育课堂的关注点。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情境,展现典型事例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多样性的活动与交流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创设典型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反思和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让学生在主动中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如在教学《我的好习惯》《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教师要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前让学生认真了解“生活中的我有哪些好习惯”“生活中的我会做些什么”,课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是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的”“你是怎样学会做这些事情的”“今后你还想学会做什么”“为什么想学”……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有哪些危险存在,拍摄或记录下来,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危险远离我们,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合理可行的想法通过书信或倡议书的形式汇报给有关领导。这样,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再将课堂巧妙地延伸至生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在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的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从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二、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品德课堂有它的特殊性,它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也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品德课程离不开生活,它依赖于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品德教育才有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学生才有了许多活生生的辨别材料;正是这些真实的事例,才更具有说服力;正是这些真实的事例,才更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比如,在与学生讲诚信时,学生们都明白人要讲诚信。但在生活中,面对金钱,面对诱惑时,如何才能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呢?学生们往往会觉得困惑。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这种诱惑呢?那就必须依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讲诚信乃做人之根本,做人不讲诚信会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危害。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不要胆小,要敢于发言,敢于表演,敢于同黑暗作斗争。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给学生表演、发言,让他们树立信心。当学生发言不完善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给予鼓励,要让他们心中有信念,相信自己。学完了《我与小动物》一课,学生内心对小动物充满了喜爱,由此,再将品德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关心它们,爱护它们,感受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与动物交朋友。这样,学生就能从实实在在的品德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陶冶情操。课堂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丢下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胆地完成自己的调查,快乐地发现大自然的美景,耐心地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我们给不了学生许多。但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用爱去奉献,学生的生活一定会因此而改变,学生的童年也一定会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要让新德育课堂成为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将品德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让学生的生活因品德课而丰富多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