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爱”作舟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塘山乡处于江西省德安县最偏远的山区。1978年,年仅18岁的陈爱娇来到这里教书,这一教,就是35个年头。这里海拔高,交通不便,山顶的温度常年比山下低,冬天的时候,因为路面结冰,就基本封路了。35载,陈爱娇扎根在塘山小学教学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关心、关爱着。在她的教学故事里,既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这份平凡的认真与付出,汇成了教育的涓涓细流,得到了同事与学生家长的认可,感动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年54岁的陈爱娇出生于塘山乡石源村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她没有像许多同学一样,去外面追逐广阔的天地,而是选择回到村里做个教书匠。陈爱娇说:“当教师一直是我一个梦想,而我在塘山出生、长大,也希望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有所回报,所以就来到这里教书。”1978年9月,陈爱娇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在石源村教学点工作了5年后,于1987年被调到了新塘村教学点,此后,她就在这个教学点一直工作到现在。
  30多年扎根在农村,陈爱娇凭的不仅是对教学的热爱,更是对孩子的热爱。在学校,陈爱娇一直带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爱好。于是,她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她总是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不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也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小黄鸡、小黑鸡,欢欢喜喜在一起……”陈爱娇老师一边给孩子上课,一边做着天真的表情。在孩子的眼里,她不但是母亲、姐姐,还是与他们一起玩耍的伙伴,是他们的“老师妈妈”。
  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塘山乡许多的学生父母都在外务工,教学点上8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陈爱娇说,留守儿童家中只有奶奶与爷爷,他们没什么文化,对孩子也较溺爱,所以孩子需要引导,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于是,陈老师既当教师又当妈妈,每天她总是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学校,给孩子们梳头、洗脸、剪指甲。有名叫李紫林的学生,3岁的时候,父亲患肝癌去世,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让李紫林快乐成长,跟其他孩子一样感受父爱,陈爱娇对她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弥补了她童年成长的缺憾。在课堂内外,陈爱娇教孩子如何学会自我管理,讲究卫生;下午放学,她还要把他们一个个安全地送回家。送完学生后,黄昏时分,总能看到她一个人踽踽地行走在山路上的身影。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这都是她每天要做的“功课”,几十年来,每天重复着这样“保姆”式的工作。
  塘山乡中心小学校长桂金莲说:“陈爱娇老师35年一直扎根在塘山乡的教学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服从领导,关心同事。她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默默地耕耘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
  ■
  1999年5月对陈爱娇而言,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期。那年,她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听闻噩耗后,她当场晕了过去,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当时,她才39岁,上有年迈的婆婆与父母,下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所有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她的肩上。中年丧夫的悲痛彻底击垮了陈爱娇,她整个人变得木木的,半天没一句言语。她发现自己的嗓子变得嘶哑了,似乎失去了语言的功能。尽管她时刻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尽快走出悲伤的阴影,但当她重新回到学校后,站在讲台上时依旧茫然失措,什么话也讲不出来。陈爱娇心里急了,无论如何也要重新站到讲台上,要对得起孩子们。回到家中,她赶紧对着镜子练习口型,看自己的表情,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精疲力尽,还是没什么效果。她并没就此放弃,第二天又接着练,一天又一天,奇迹终于发生了,她的嗓音变得正常了。然后,她特意买了个录音机,对着录音试讲。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执拗劲,陈爱娇再次回到了讲台上。
  为了让自己彻底从悲痛中走出来,陈爱娇每天拼命地工作,将生活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每晚将课本、教案、作业本带回家,钻研教材,仔细批阅每一本作业。14年来,她就是用这种方式度过了无数漫长而孤独的夜晚。有好心人多次为她重新介绍对象,她都一一拒绝了。她说:“我是一名教师,在学校的大家庭中,有领导的关心,给予我温暖;有同事的支持,给予我动力;有可爱的学生,让我快乐开心。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
  尽管苍天无情,尽管为了家庭她很疲累,但一旦站上讲台,她便激情四射。她总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升课堂的“温度”。在教学中,她特别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点滴契机点燃学生的激情:“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你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总能从善良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人。”“亲爱的孩子们啊!我真佩服你们,太会想象了,太会说了。”……
  2007年,班上转来一个学生,属于有潜力但不爱学习的“苗子”,令任课教师头痛。作为班主任,陈爱娇在心疼的同时,更觉责任重大,她认为只要不偷、不抢、不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结伙,就表明这学生品质是好的,是可以改变的。于是,陈老师仔细地观察他,跟踪分析,不失时机地找他聊天。不到一学期,该学生完全改变了,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到了中心小学四年级。该学生家长特意跑到学校对陈爱娇表达了感激之情。
  陈爱娇欣慰地说:“当年考上大学的罗丹教师节这一天发短信说,祝老师节日快乐!同时为老师当选全省最美乡村教师感到骄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信学生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学生心中就有多重;学生在你心中有多美,你就在学生心中有多美。”
  在学生管理方面,陈爱娇有一个创举,给每名学生建立了“学生健康成长档案”,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并且每个学期写出综合评语。打开陈老师的“学生健康成长档案”的扉页,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童年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光,给孩子留下童年成长的足迹,是家长与老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在这本学生健康成长档案中,有学生的相片、入学表现、个人习惯、身高体重、喜欢的人与事、成长足迹、学习成绩、心理行为等。例如:孩子爱咬笔头、手指,爱抠鼻子,孩子喜欢玩什么游戏,写字的姿势,行走的样子,上课时发呆,不讲究卫生等。她都会记录下来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又该如何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特长?在她眼里,学生情绪是不是愉快,情感是不是丰富,性格是不是开朗,意志是不是坚强,这些都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常年来她还担任着“心理保健师”的角色。每年,回家过春节的家长都由衷地发出感叹:“陈老师真细心,把孩子调教得真好!把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在家长心目中,她是学生的好老师,在同事们心目中,她是一名好前辈。新塘村教学点这些年陆续有不少年轻教师被分配过来,初来基层教学,加上又不是本地人,很是不习惯。陈爱娇看到他们挺不容易,便总想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帮他们。她种了2分地的菜园,等菜地里的菜收获了,她自己又吃不完,就送给他们,有时还送去中心小学食堂,可以说,来这里工作的外地教师吃的菜都包在了她身上。
  冬天,塘山的天气特别冷,陈爱娇总能想到不会做鞋的年轻教师,晚上空闲时,她就会千针万线地做上几双鞋送给他们。年轻教师穿上保暖鞋都有种幸福感,简直就是穿在脚上,暖在心头。在教学上,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好让他们尽快适应基层教学。
  “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就对你好。”这是陈爱娇做人的原则,也是她做人的根本。“记得班上有个学生,爸妈都不在身边,奶奶又突然患了重病,我担心没人照顾就把他带到家里住。”她不仅只在生活上照顾孩子,更注意他精神世界的成长。
  陈爱娇有高血压,严重时会头晕,有次正在上课时,高血压发作,她顿时晕倒在地。但她只在医院里待了半天,就跑回了学校。这些年,因为身体的原因,她一面坚持吃药,一面坚持正常的教学。
  与陈爱娇同事七年的副校长钟弟礼说:“陈老师不管在哪方面都优秀,在学校她从没迟到与早退,一般是提前一小时来学校写教案,下课后义务辅导学生。特别是在她的丈夫离世后,她在学校待的时间更多,基本是以校为家。她爱岗敬业,对学生如对自己的孩子。”
  35年的坚守,青春年华似水流,陈爱娇以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之舟,载渡着一个个的孩子到知识的彼岸。35载风雨兼程,陈爱娇一腔热血洒教坛,扎根山沟终不悔,她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作了对孩子们的无私大爱,把毕生的情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她用一件件小事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思想与品格在孩子、家长和教师中放射着美丽的光华。
其他文献
2014年7月23日,时值大暑,酷日炎炎,绿意盎然的井冈山迎来了来自全省各地的500余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江西教育》第五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活动也就此火热地拉开了序幕。  一方声动,八方云集  恰似久旱逢甘霖,《江西教育》第五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开班的消息,就像闷热的夏天中一阵清凉的细雨,注入了赣鄱大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尽管天气炎热、路途绵长,有志于教育新闻宣传报道、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教
期刊
面对记者的采访,但扬铭有些腼腆,不时憨憨地笑着,似乎不善言谈。谁知话匣子打开,谈到他的学校与学生时,但扬铭顿时变得十分健谈,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他告诉记者:“我出生于1974年,1991年7月毕业于都昌师范,毕业后在鸣山乡的界牌村小教书,后被调至程浪村小,在程浪教了一年后,因家庭的种种原因,重新回到了界牌。记得1991年的界牌村小只有两大间土坯房,一到下雨,教室都成了一个个的小泥坑。房子低矮,光线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新的教育任务。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学科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单干
期刊
为期一周的江西省首届“乡村教师健康拓展周”活动近日在庐山正式降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20名优秀乡村教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庐山,和新结识的伙伴们挥手告别,互致问候和祝福。这些可爱的乡村教师将在心灵深处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人生记忆。江西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高度评价由江西教育期刊社举办的此次乡村教师健康拓展周活动:这是一次“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的公益活动,将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播撒到乡村教师的身上。  信丰县
期刊
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名义高规格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尚属首家。《意见》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办学活力为总体思路,以推进全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共提出7个方面20条改革举措。《意见》的出台,表明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期刊
策划人语:今年上半年,《人民教育》与《江西教育》同步刊发的长篇通讯《让思想照亮课堂》,以冷静的思考、大气的笔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江西省吉安县梨塘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经验,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江西省副省长朱虹看到报道后,再次作“应予推广”的批示。因此,本刊收集了相关反馈的信息,特邀省内外部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中小学校长以笔谈的形式,就这篇报道畅谈体会。  让思想之火燎原  为了教育均衡、公平发
期刊
对于有着近30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汪立夏来说,以“教而论道”来为自己的教育随笔集命名,算得上是一种毫不夸张的写实与记录。透过形形色色的表象逐步看到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对‘怨声载道’却又‘忍气吞声’的教育也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之后,“论道”对于汪立夏来说更意味着一种自觉的反思。这本收录他发表在《江西教育》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的随笔集,“形散神不散”地折射出作者近年来对于教育深沉的思考。  人文主义是汪立夏教
期刊
2014年5月30日下午,2014年“赣鄱最美少年”颁奖盛典在英雄城南昌隆重举行,为本次推选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5月30日上午,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亲切接见了光荣当选的15名“赣鄱最美少年”及他们的家长,向获得“赣鄱最美少年”称号的学生表示热烈祝贺。历时三个月的“赣鄱最美少年”推选活动徐徐降下了帷幕。  为青少年树立精神标杆  从今年3月起,一场在赣鄱大地上寻找最美少年的活动轰轰烈烈地进
期刊
近日从教育部获悉,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都能基本达标。  6月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召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推进全国视频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做好“全面改薄”开局之年工作至关重要,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出台政策,规范“全面改薄”各个环节,建立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中央对进展缓慢或存在违规行为的
期刊
笔者当过两所小学的校长,一所为公办民助改制学校,一所为纯民办学校,先后与四位副校长共事,深受他们理解与支持,亦深感好搭档之重要。从我的经历来看,或可一窥校长对副校长的期望与要求。  我期待副校长是善于执行的拍档。在教师眼中,校级干部同属领导班子,校长和副校长实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因此,副校长应该是执行校长意图的最重要、最得力、最贴心的伙伴、拍档。“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