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途径浅探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zha2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既共生吸收又冲突斗争。为此,采取多种方法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认同;培育
  一、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高等教育弊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文化历史底蕴薄弱,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和陌生,对外来文化趋之若鹜;崇拜西方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对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和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和动摇。一些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贬低传统文化,甚至视传统文化中的“无私奉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精华为敝帚,这种倾向极其危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从西方创造的文明中吸取精华,更要弘扬和继承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价值观念。高校教师要适时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智慧和优秀文化教育,让大学生真切体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对民族文化产生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 坚持自主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同时,民族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和世界各种文化发生碰撞,在相互激荡中共生共存,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高校教师首先要坚持文化的自主性教育,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尽管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它始终扎根于中国的土地,焕发出中华民族风格与智慧,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民族认同的标志和思想凝聚的基础,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碰撞,加强文化的自主性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至关重要。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正确对待各种文化。教育大学生以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理解文化双向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大学生以虔诚、敬畏的态度对待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梳理与甄别、重释与重构,剔糟取精,推陈出新,理清科学与愚昧、传统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引导大学生在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拒绝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文化发展趋势。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日益增强,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在展望其美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适时引导学生清醒地看到我们文化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从而引导大学生敢于迎接挑战,主动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 优化网络文化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教育工作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的作用。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其重要原因是受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影响。因此,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优质的网络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如加强学校网站的功能建设,在校园网上旗帜鲜明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竞答等,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培养创造适宜的网络空间。将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或QQ群打造成校园文化教育的新载体,利用这些新的社交网络手段的便捷性、时效性等优点,使大学生广泛参与、畅所欲言,表达对文化发展的真实感悟。同时做好信息监管工作,过滤不良信息,传播正能量,利用网络的互动讨论功能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不良思想倾向及时进行矫正。
  四、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大学生思维开阔,思想活跃,多元文化背景下,他们面临多种选择,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教育环境对他们的选择趋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把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纳入高校校园建设,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如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读书画报等传播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举办文化色彩浓厚的文体活动,利用传统节假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等活动的契机传播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五、 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坚定大学生文化自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具有文化品位的人才,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忠实践行者、捍卫者。教师要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如组织学生成立调研小组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身体力行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织学生观看中外热播电影电视剧,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素质要求,分析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并适时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进行评价取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性、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闫春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其他文献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
摘要:培養高中学生全方位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起学生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数学综合思维能力,是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相关建议,旨在与有志于此的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人生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岁露》中也有“人与天地相参
摘要:多媒体作为新的高中英语学习工具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的使用范围不断增长,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对于多媒体的利用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探索如何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多媒体  在现今的高中英语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非常有限,一般都是采取在课堂上播放教学课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显然只是多媒体的冰山一角,
7月6日,由石河子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及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社会主义核
摘要:教学怎样与生活紧密地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时政充分结合,让其感受、体会生活时政,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本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情感化、实践化、综合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活时政;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课程,要求培养学生
共同体的存在形式以及组织结构的不同,使得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并决定人的不同需要和身份认同,因此,在现代性语境下对共同体的类型、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0例经住院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CVST患者发病年龄在18岁~46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
摘 要:德育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意思是语文作为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不但能够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要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渗透;德育教育;价值观;人生态度  俗话说:“亲
摘要: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推广和普及,如何有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交互式电子白板这种方式有效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全面深入地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伴随着新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