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对话”的误区及实施策略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风风火火的“对话”式教学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的同时,也使不少教师被这道“绚丽多彩”的风景所遮眼,出现了大量虚假对话和无效对话。田汉族说,“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因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加强对话的深度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存在的误区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对话的低效或无效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也导致对话教学不断走向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1.独白专制、互不碰撞的对话
  在有些对话教学中,教师表面上似乎在鼓励学生发表各自见解,其实是早已预设好的提问模式和答案,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有时学生的不同意见常被教师在不经意中“格式化”,一些对话也往往因教师的“预设”而被迫引导到教师的思维中,也就使对话难以走向生成,导致对话的僵硬或固化。同时,一些对话或讨论的问题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的事先设计,教学忽视学生的灵动性和鲜活性,制约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些教师为避免节外生枝,基本就没给学生创设发问和质疑的机会,当然就更不能排解学生心中诸多的疑惑。因此,很多对话因教师的专制而丧失碰撞的机会,也使对话不断走向形式化和浅层化。
  2.蜻蜓点水、精英独霸的对话
  常见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答案会很快从个别学生口中说出,教师也兴奋地忙着表扬。其实这背后有着极大的隐患,部分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思路就已被同化了过去,失去独立感悟过程的机会。这种蜻蜓点水的对话除了弱化对话的价值之外,久而久之,也会造成班级中学生学习的分化。此外,教师把小组讨论等同于对话。讨论中,对话往往集中在几个“精英”学生身上,课堂成为他们的演练空间,大多学生被动接受别人“对话”的成果,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对话机会严重失衡。
  3.引导缺失、评价贬值的对话
  对话评价中,为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很多教师就从“平等的首席”中让出来,洗耳恭听学生汇报。对每种答案都是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一概以“好”、“很好”、“你有你的看法,不知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吗?”做笼统评价,最后也大多略作评点结束教学。这种廉价性、随意化的表扬几乎成了课堂评价的流行语,似乎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其实会让学生对学习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打断、点拨、归纳和发表自己的感悟等手段,其结果是教师作用的丧失,起不到“授业解惑”作用,成了真正的“旁观者”。课堂成了“放羊式”教学的翻版,教育就演变成了溺爱,对话也就成了点缀,丧失了固有价值。
  4.体验缺失、文本误读的对话
  文本解读中,为提倡对话的多元性,很多教师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意见,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新景观。但由于很多的对话教学没有把握好文本内涵,违背了创作初衷,产生了很多离谱的解读。如从《背影》中读出了“那位父亲一点也不讲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真愚,搬山不搬家,自讨苦吃”,这种脱离文本的对话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开放的对话教学观是需要在一定的“度”与“界”上实现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不应以牺牲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代价,要有一定解读范围的引导,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
  5.时间受制、形式漫游的对话
  对话要有效,首先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文本介入是整个对话过程的主体,但很多教师在对话时往往把文本撇在一旁或匆匆完成文本“教学”。学生还没来得及去感悟文本,教师就让他们交流感想、去评价、去创造。结果是“说”的较多,“读”的较少,最后的体验往往流于表面。其次还要有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这种完整性较强的、一节课内完成一篇文章教学的“精确”课往往密度很高。问题提出没过几秒种教师就开始着急,生怕冷场而忙于“启发”。连几秒种的时间思考都嫌长,问题有无价值?或问题一提出,学生还没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即开始讨论,往往就人云亦云,讨论时间也极为有限。既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那么此问题到底有无讨论必要?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对话”的实施策略
  以上这些对话教学的一些误区,不仅背离了对话教学的宗旨,也浪费了大量的对话资源。其实质是对“对话”的一种粗浅认知,其后果是对话的无效。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对话的本质,从而科学建构对话策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已经是一线教师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任务。
  1.科学预设,孕育期待——让对话走向精确与丰满
  预设和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双翼,对话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和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预设如何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推进的教学问题,是课堂有效对话的前提。
  (1)精确把握,让对话孕育内涵价值。话题设置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话不应在一些知识、常识、简单的是非问题上进行问答式对话,也不是仅从知识层面去认读、寻读和筛选。
  (2)高屋建瓴,让对话富有弹性时空。“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因此。教学要求教师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底线。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追求生成,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以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取代“刚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
  2.梯度推进,纵横交错——让对话凸显深度与力度
  (1)重视文本内涵,提升文本解读深度。文本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在解读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或是肤浅的形式上的热闹,是难以使学生开展有效解读的,是难以帮助学生去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途径的。因此,在文本解读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是一个对学生的多元感情引领者。在课堂上自由地开展对话,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质疑的勇气与胆量,为语文课堂奠定了自由的基调,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促进了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了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2)重视对话引导,点起学生思维火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首要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交流情感。在学生交流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要重视对话引导,点起思维火花。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感知活动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着重解决学生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对课文的关注重点角度等方面的不足。
  (3)重视生成点拨,奏响课堂动感旋律。对话理论家弗莱雷认为,激励性反馈的效果明显优于否定性反馈,而否定性反馈比不予任何评价反馈的好。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点拨、评价和唤醒的责任。及时有效的反馈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及目标的差距,产生喜悦或不满,从而更加努力。
  3.润物无声,真情相融——让对话彰显张力和魅力
  (1)关注学生的生命内涵,焕发学生个性张扬。现代语文开始走向“生命关怀”,也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在重视不同学生个体独特的生命意识与话语表达的情况下,要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从原来的单纯旁观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这样就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学生学会了面对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能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和不同方式来表达,真正让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个性化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这样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个性得到张扬。
  (2)关注对话的价值引领,塑造学生创新能力。自由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自由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能让他们及时抓住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带给人以顿悟。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也许便由此而产生。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师虽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授者,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与学生展开自由对话,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与学生自由而公平地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激发起他们的问题观点、交流冲动和热情,使学生有了独特的理解与独特的心理体验,达到了更深层地理解文本,而表达出自己创新的见地。
  (3)尊重对话的教学结果,闪亮语文课堂本真。《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阅读鉴赏是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美感、作出价值判断的,是与客体的作品共同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由于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发挥的极大空间。因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时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是语文教学中极有价值的闪光点。
  (4)注重对话的过程价值,增强竞争合作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竞争和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个体的直接影响,学生为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在课堂上,有了自由发言的机会,不再是以往那样,要等教师叫,而要靠自己争取,否则没有机会。所以在自由发言的课堂上看到的往往是许多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发言的机会,竞争意识在这无形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激发。
  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自由表述,既让学生面对问题能及时开动大脑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之中进行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达到了在知识探究中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为自由对话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思维情境和问题解决任务,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判断,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发灵光。看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在文本的研读、问题的预设、课堂的回应对策和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等问题上确实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下番苦功,这样才能使“对话”进行得更有效、更和谐、更深入,正所谓“曲径通幽,花香满衣”。
其他文献
时下,在中学校园里,经常会看见女生烫着离子烫,长发飘飘的;男生穿着有几个破洞的喇叭裤,几绺挑染发,嘴巴里哼着流行歌曲,从眼前走过。看着这些学生,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当前审美教育是不是有问题?学生们真的懂得了什么是美吗?是不是美术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或者纯艺术作品欣赏就叫进行审美教育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目前高中美术教育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美术教育的人文化效能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并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二是整合利用资源有限的教材,三是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标;有效性;英语课堂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
一、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围绕着“类比—发现—自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如何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探究》教学中融合类比的探究方法,自主开展的探究式的发现学习。  ■   本课希望通过“类比—发现—自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类比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维度:“一维——知识结构上的类比;二维——证明方法上的类比;三维——学生自主的理性思想方法的类比。”    二
动态纤维双折射仪通过一种自主研发的具有自动转动、精确微调功能的直接光程差补偿装置,结合微型纤维牵伸机,能有效、快速地测量纤维的双折射率.动态纤维双折射仪的研制和成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大脑思维最活跃。根据儿童时期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目的:针对骶髂关节部位骨折脱位,对骶髂关节周围神经的分布进行解剖学研究,了解神经损伤机制,确定钢板及螺钉的最佳位置。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共40侧依次选用不同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重组VEGF165,并通过细胞和鸡胚尿囊膜试验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本实验室保存的T—VEGF165质粒,经BamHⅠ和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建立DCM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F组),扩张型心肌病组(M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F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对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12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声像图信息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