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开端是教学走向成功的一半。“导入”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教学互动的先声,从而使学生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亢奋状态,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情境问题一:你喜欢听戏曲吗?(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段秦腔和一段黄梅戏)问哪段是黄梅戏?它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剧种?
  情境问题二:电脑课件播放南方一个家庭和北方一个家庭分别吃午饭的片断。问他们吃的有什么差别?
  从而很顺畅地引入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这些问题牵引着学生不断启动大脑思维,使他们情绪亢奋,真是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用教师的亲身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让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而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假如教师叙说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讲“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了两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那时我每天都在学校蒸饭吃,吃完饭后要洗饭盒,当时很多学生洗完饭盒之后都不随手关上水龙头。有一次我也一样,正好被我的班主任逮到了,他把我狠狠地教育了一顿,还罚我站在那里随时关别的同学没有关的水龙头。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也很不情愿,可后来还是想通了。这件事也使我今后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二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父亲承包了一个鱼塘,里面养了很多鱼,那年在我家鱼塘边上办了一个茶干厂,厂虽不大,但每天染茶干的一些污水都要流进鱼塘里,以致于后来池塘里的鱼大量死亡。这件事使我更加体会到了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
  我的生动描述让学生有步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善于把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促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学习。同时,笔者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不仅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强有力地吸引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双向互动式教学。
  3、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程度。
  比喻形象动人,使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幽默的语言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点已得到众多优秀教育实践者的证实。
  (2)诗歌、谚语或谜语创设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多不胜数,如果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兴趣,能够诱发思维动机,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3)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能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活跃欲试之势,学习兴趣盎然。
  (4)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课堂极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地理教学直观手段多样,不同的直观教学都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使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利于学习和记忆。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的再现,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上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穿插具体的故事,使中学地理教学富有趣味性,让学生探索抽象的原理。
  地理故事,生动形象,对中学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中学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维想象,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③。而中学生又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如我在初一教完“地球”一节之后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初二教完中国政区之后,指导学生剪制政区拼图板、政区扑克等。在教完水污染之后,带领学生调查了学校边上的小河的污染源,并作了记录,还让他们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所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择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发兴趣的方法,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
其他文献
目的 为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因排便而致的并发症,达到提高治愈率.方法 通过286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从健康教育,提高认识,饮食计划,腹部按摩及温水泡脚等护理干
摘要:在文[1]的基础上,本文另给出了一道高考题的几种新的解法,丰富了其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考题;研究;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在文[1]中,作者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给出了2008年高考数学重庆卷第4小题的多种解法,并且还以表格的形式指出了在每种解法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此题为契机提醒广大老师注重基础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通过对该题的再研究,本文还将
研究背景:近年来,脑梗死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中青年脑梗死发病原因、其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内在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焦点。在脑的供血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脑的侧支循
【中图分类号】G633.6  设而不求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往往能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的无益的循环运算,从而达到准确,快捷的解题效果,本文将对设而不求思想在抛物线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以供借鉴与参考  二、定点问题  三、向量问题:  四、中点问题  五、对称问题  评注:在使用直线的斜率公式时,必须保证斜率存在,否则就会引起漏解的情况,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使用范围,做到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元二次方程在初中数学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内容,由于它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因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但解题时也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就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题常见错误归纳透视如下,以助手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一、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正确区分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项与系数  四、解题时注意不要混淆因果关系  五、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它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
【中图分类号】 G633.6  对数函数是我们高中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中的一种重要函数,是高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定义域、值域、图象以及对数函数的主要性质;应用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对数不等式等.本部分试题既可以出选择题、填空题,也可以出解答题,出解答题时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部分题是根据课本例。习题改编的,下面分析三道高考试题以探求它们与课本的链接.  点评:当函数的解析式确定时.求函数的定义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