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
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开端是教学走向成功的一半。“导入”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教学互动的先声,从而使学生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亢奋状态,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情境问题一:你喜欢听戏曲吗?(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段秦腔和一段黄梅戏)问哪段是黄梅戏?它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剧种?
情境问题二:电脑课件播放南方一个家庭和北方一个家庭分别吃午饭的片断。问他们吃的有什么差别?
从而很顺畅地引入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这些问题牵引着学生不断启动大脑思维,使他们情绪亢奋,真是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用教师的亲身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让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而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假如教师叙说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讲“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了两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那时我每天都在学校蒸饭吃,吃完饭后要洗饭盒,当时很多学生洗完饭盒之后都不随手关上水龙头。有一次我也一样,正好被我的班主任逮到了,他把我狠狠地教育了一顿,还罚我站在那里随时关别的同学没有关的水龙头。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也很不情愿,可后来还是想通了。这件事也使我今后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二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父亲承包了一个鱼塘,里面养了很多鱼,那年在我家鱼塘边上办了一个茶干厂,厂虽不大,但每天染茶干的一些污水都要流进鱼塘里,以致于后来池塘里的鱼大量死亡。这件事使我更加体会到了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
我的生动描述让学生有步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善于把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促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学习。同时,笔者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不仅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强有力地吸引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双向互动式教学。
3、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程度。
比喻形象动人,使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幽默的语言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点已得到众多优秀教育实践者的证实。
(2)诗歌、谚语或谜语创设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多不胜数,如果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兴趣,能够诱发思维动机,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3)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能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活跃欲试之势,学习兴趣盎然。
(4)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课堂极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地理教学直观手段多样,不同的直观教学都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使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利于学习和记忆。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的再现,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上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穿插具体的故事,使中学地理教学富有趣味性,让学生探索抽象的原理。
地理故事,生动形象,对中学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中学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维想象,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③。而中学生又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如我在初一教完“地球”一节之后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初二教完中国政区之后,指导学生剪制政区拼图板、政区扑克等。在教完水污染之后,带领学生调查了学校边上的小河的污染源,并作了记录,还让他们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所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择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发兴趣的方法,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
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创设良好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开端是教学走向成功的一半。“导入”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教学互动的先声,从而使学生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亢奋状态,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情境问题一:你喜欢听戏曲吗?(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段秦腔和一段黄梅戏)问哪段是黄梅戏?它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剧种?
情境问题二:电脑课件播放南方一个家庭和北方一个家庭分别吃午饭的片断。问他们吃的有什么差别?
从而很顺畅地引入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这些问题牵引着学生不断启动大脑思维,使他们情绪亢奋,真是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用教师的亲身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让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那么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而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假如教师叙说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更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讲“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了两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那时我每天都在学校蒸饭吃,吃完饭后要洗饭盒,当时很多学生洗完饭盒之后都不随手关上水龙头。有一次我也一样,正好被我的班主任逮到了,他把我狠狠地教育了一顿,还罚我站在那里随时关别的同学没有关的水龙头。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也很不情愿,可后来还是想通了。这件事也使我今后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二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父亲承包了一个鱼塘,里面养了很多鱼,那年在我家鱼塘边上办了一个茶干厂,厂虽不大,但每天染茶干的一些污水都要流进鱼塘里,以致于后来池塘里的鱼大量死亡。这件事使我更加体会到了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
我的生动描述让学生有步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善于把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促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学习。同时,笔者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不仅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强有力地吸引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双向互动式教学。
3、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程度。
比喻形象动人,使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幽默的语言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点已得到众多优秀教育实践者的证实。
(2)诗歌、谚语或谜语创设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多不胜数,如果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兴趣,能够诱发思维动机,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3)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能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活跃欲试之势,学习兴趣盎然。
(4)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课堂极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地理教学直观手段多样,不同的直观教学都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让课堂生动活泼,使教学深入浅出,化繁为易,利于学习和记忆。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其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把动态、连续的过程真实的再现,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上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5)穿插具体的故事,使中学地理教学富有趣味性,让学生探索抽象的原理。
地理故事,生动形象,对中学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中学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维想象,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③。而中学生又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如我在初一教完“地球”一节之后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初二教完中国政区之后,指导学生剪制政区拼图板、政区扑克等。在教完水污染之后,带领学生调查了学校边上的小河的污染源,并作了记录,还让他们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所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择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发兴趣的方法,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