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学期以来,我们积极地投身于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这样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数学课改的实践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就能有力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现代教育技术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脑子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让教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电脑动画讲述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索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统计》(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知识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看动画片,教师准备了四部(电脑播放片段):《蓝猫三千问》、《西游记》、《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现在只能放一部,问小朋友放哪一部好呢?多媒体呈现的是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动画片,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解决问题的动机一触即发。再如教学《可能性》(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导入设计为:屏幕上出现顾客参加超市幸运转盘的摇奖活动,许多人没有中。正在同学们焦急观看时,教师说:“这些摇奖活动中蕴涵了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渴望知道答案的同学们马上进入了探究状态。
多媒体计算机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人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微机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也就不断地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并发现新事物、新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一年级北师大版本《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在多媒体中制作了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的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接下来让他们自己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小朋友就拼出了机器人、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我们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很多学生都感觉它深奥而枯燥。为转变这一状态,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教学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北师大版《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
四、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取、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效率高的特点,能增强课堂密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课堂中学生们在电脑“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静”的思考,既增加了容量,又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张能操作的“百数表”,学生用鼠标点击按扭,能利用颜色的变化突出显示出横排、竖排、斜排上的数,帮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还能提取单数或双数,进行转换格式排列,让学生探究数的特征;学生还能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数的排列形式呈现出来,充分挖掘出了“百数表”蕴含的奥秘。同样新知识教学后,学生已开始疲劳,而这时却又是很重要的练习环节。教师会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以基本题为主的尝试练习,以及以变式题、综合题为主的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而这层次不同的多种练习,要靠粉笔一一板书,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课堂节奏不紧凑,三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若在这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所达到的练习效果完全不同。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不仅能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合作化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合作化学习空间。
我在数学课改的实践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就能有力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现代教育技术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脑子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让教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电脑动画讲述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索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统计》(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知识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看动画片,教师准备了四部(电脑播放片段):《蓝猫三千问》、《西游记》、《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现在只能放一部,问小朋友放哪一部好呢?多媒体呈现的是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动画片,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解决问题的动机一触即发。再如教学《可能性》(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导入设计为:屏幕上出现顾客参加超市幸运转盘的摇奖活动,许多人没有中。正在同学们焦急观看时,教师说:“这些摇奖活动中蕴涵了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渴望知道答案的同学们马上进入了探究状态。
多媒体计算机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人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微机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也就不断地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并发现新事物、新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一年级北师大版本《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在多媒体中制作了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的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接下来让他们自己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小朋友就拼出了机器人、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我们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很多学生都感觉它深奥而枯燥。为转变这一状态,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教学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北师大版《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
四、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取、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效率高的特点,能增强课堂密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课堂中学生们在电脑“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静”的思考,既增加了容量,又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张能操作的“百数表”,学生用鼠标点击按扭,能利用颜色的变化突出显示出横排、竖排、斜排上的数,帮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还能提取单数或双数,进行转换格式排列,让学生探究数的特征;学生还能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数的排列形式呈现出来,充分挖掘出了“百数表”蕴含的奥秘。同样新知识教学后,学生已开始疲劳,而这时却又是很重要的练习环节。教师会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以基本题为主的尝试练习,以及以变式题、综合题为主的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而这层次不同的多种练习,要靠粉笔一一板书,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课堂节奏不紧凑,三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若在这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所达到的练习效果完全不同。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不仅能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合作化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合作化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