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青春序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二战后,日本现代文学发展速度与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日本传统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日本文坛曾一度冷寂,一直到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出现后,才又卷起日本文坛崭新的文学狂潮。《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他作品独特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的源头,更是日本作家摆脱传统日本语言文本平庸繁冗的思想,汲取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简练明快的风格而完成的文学语言的革命性变革,是现代日本文学精神与价值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日本现代文学 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 语言风格 革命性变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在1979年荣获了日本群像新人文学奖项,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也由此展开。在之后的几十余年中,村上春树的文学成有目共睹。虽然小说《且听风吟》被翻译成中文不超过七万字,但由于它诞生于作者文学创作的初期,并且呈现出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因此在村上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进而方便我们深入研究日本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风格。
  一 小说《且听风吟》的创作背景
  在日本文学领域中,村上春树可谓是领先当代的著名小说家,自踏入文坛后,其创作的诸多文学小说作品都获得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奖项,并且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在文学市场畅销并经久不衰,而且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总销量始终占据日本文学类作品榜首,这在日本国内小说作品领域内也是相对罕见的。
  我们通过观察媒体报刊等可以看到,村上春树在许多场合都已经说过小说《且听风吟》是在厨房的餐桌上诞生的。1979年的夏天,村上独自躺在明治神宫球场的地上,突然想要写些什么,就跑到附近的纪伊国书店买了几支便宜的钢笔与纸张,每天在自己的酒吧关门之后进行写作。三十余年后的今天看来,小说《且听风吟》所描述的那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与作者后来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与《奇鸟行状录》这种长篇小说相比差距较大,但是村上春树却始终将这部作品当作一个长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且听风吟》篇幅较为短小,整体结构松散,不容易看出明显的主题,但却在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与精神架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文学研究者们去探索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鲁宾教授曾经说道,“小说《且听风吟》的全部篇章,尤其是第一部分,能够揭示村上春树创作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与哲学主题。”
  二 小说《且听风吟》的语言特色分析
  1 恰如其分的词语运用
  在创作过程中,村上发现日本语言所具有的明显的弱点,也就是在日语中会时常出现一些“黏着语”,这就需要运用一些助词来对语句进行衔接,从而使得语言出现部分拖沓的效果。为了能够扭转这些问题,村上会选择简单而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对某种生活状态与细节详细地加以表达。这种语言特色在《且听风吟》中十分明显,如在描写夏天天气炎热的情景时,村上会借助第一视角“我”描写道:“我们通过大敞四开的窗口,能够模糊地看到海面,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照射着阳光,仔细看,可以看到布满污渍的轮船漂浮在海面上,好像是一个炎热的天气。周围的住户们依然躺在床上睡着,我们唯一可以听到的是电车经过的声音,以及广播体操的旋律”。只是简短的几行文字,就能够看到作者生动刻画出的一个闷热枯燥的夏天清晨。
  2 质朴的语言特色
  语言质朴,简洁明快。创作于1979年的《且听风吟》,以二战后日本社会为背景,揭露了当时扭曲社会环境背景下艰苦度日的日本青年一代群体,他们有着空虚寂寞的内心,但却不能改变这种现状。虽然作品篇幅较小,但是文本中质朴简明的语言都可以显示出村上春树内心的想法与想要表达的精神。作者曾经说过:“想要直言不讳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而我越是想直言不讳,但是直率的言语却越想遁入黑暗的角落”。从作品我们确实难以看到带有一些修饰性特征的语言文本,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简练的语言特性,让读者们记忆深刻,我们可以在第四章主人公与哥们鼠经历车祸后的对话中,看到村上文学创作的这一特征:
  “喂,咱们可真的算走运了。”几分钟后,鼠淡淡地开口说道,“看啊,我浑身完好无损,能信么?”
  我看了下点点头,说道,“不过,你的车算是彻底报废了。”
  “没关系,车大不了可以买回来,但是运气好可是千金难买,你懂么。”
  我甚是有些意外,抬头看着鼠镇定的面孔,“难道是阔佬不成?”
  “算是吧!呵呵!”
  “那太好了!恭喜!”鼠并没有认真回答,反而不太满足似的轻轻摇摇头。
  “总而言之,这次我们算是交了好运!真的是!”
  “是啊!”他用鞋子将烟头碾碎,然后用手指将烟灰弹向山谷。
  “嘿嘿!我说咱们俩合伙怎么样,肯定战无不胜!”
  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并没有对当时震撼的车祸情境细致刻画,也没有对两个角色心理描写深入探索,甚至在字句语言之中无法看到他过多的着墨,但是我们却能够想象到当时汽车报废撞毁的情景。当车祸发生后,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主人公们惊人的侥幸,竟然一点也没有受伤。接着是他们死里逃生之后,村上又描写了让读者们感到十分意外的情节。“我看到鼠用球鞋碾灭了烟头,然后他用手指将烟灰朝猴山那个方向弹去”,“接着我与鼠从附近的售货机那里挑选了几罐啤酒,走去海边,躺在沙滩上一饮而尽。”可以看出,村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很少,但是却精炼地表现出主人公空虚的内心世界。村上将“鼠”对世事与生命的态度不屑一顾表现得逼真生动,让读者可以一瞬间就能想象出这样的人物。
  3 艺术性的语言风格分析
  村上春树十分注重文学创作中语言文本的运用,因此他也曾经说道,“我们可以将附着在语言文本周围的许多赘物冲洗干净,去掉这些污渍,让它干净简练,然后重新进行排列再呈现出来。”在这里,村上认为,小说语言创作过程中就是把“语言文本周围的许多赘物去冲洗干净”,通过这种洗练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出其语言精炼明快的程度。村上运用本土语言的能力,可谓是超越了传统日本小说语言的特性,而那些曾经充斥在文学作品中的寒暄语言与称谓,我们难以在他的小说中找寻出来。   (1)夸张的语言修辞
  小说中经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法。在文学创作中,“修辞”属于修辞学中的辞格组成部分之一,运用作者丰富的联想,将对其要表现的话语进行修饰,进而增强表达效果。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是文学创作中夸张形式的代表。而在《且听风吟》第三章中,在描写主人公“我”与“鼠”因为寂寞空虚而饮酒的情景时,作者是这样进行夸张描写的:
  “在这个夏天,我与鼠疯狂地喝光了能够灌满二十五米长游泳池的啤酒,我们扔掉的花生皮可以铺满整个酒吧的地板,否则我们是不会撑过这个无聊的夏天的。”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整体变化巨大。当时的许多日本青年人,对于社会生活充满着无奈、质疑与不安,但是没有人可以转变这种现状,更不能独自逃脱。所以,这些青年人精神开始颓废,情绪不够高涨,整天无精打采,吃喝玩乐,依靠酒精来麻痹自己,耗费着青春与生命。然而,两个无聊的青年人,不管怎样吃喝都不会喝了一个游泳池那么多的啤酒,不会将吃剩的花生米的皮装满整个酒吧的地板。作者在这里夸张的描写,可以说跨度是惊人的,联想是丰富的,让读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再看《且听风吟》第二十九章,可以发现作者更加玄乎夸张的描写:
  “虽然我们足够年轻,但是毕竟是今非昔比。假如我们对现状不满,那么只能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选择从纽约摩天大楼中的天台上跳下去。曾经有一部惊悚电影中,可以听到一个这样的笑话‘喂,我每次从纽约摩天大楼下面走过的时候,总会撑着一把伞,这是因为上面总在接二连三地掉下人来’。”
  我们在这部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村上春树融合了一些西方社会的元素,其实却是在侧面影射日本人。他想告诉日本群众,过去西方国家的社会状态,很可能是今天或者明天的日本。你要是看不惯、不服气某些现象,就去跳摩天大楼,那么只是跟自己过不去。
  人们平时撑伞是为了遮阳或者避雨,而不是防止跳楼的人砸到自己,一把小雨伞,不但承受不住跳楼的人,甚至大一点的雨滴或许都难以承受。假如有人跳楼,楼下撑伞的人一定会被砸得不轻;用伞来接住跳楼之人,这显然很不现实。而这种村上式的夸张表达,不只是跨度的问题,可以说是神乎其神。
  (2)幽默性的语言风格
  在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幽默的语言风格是其显著的特征。他的幽默分为苦涩的幽默、刻意的诙谐、感性的比喻等。我们在细细品味这些语言时,可以在微笑中分泌出一些酸楚与悲凉。在小说第二十七章,村上给为父亲擦鞋的故事一个这样的结尾:
  “在两年前,我的哥哥留下了一屋子的书籍与一个深爱的女友,之后没有留下任何理由飞去了美国。有一次,哥哥的女友和我一起吃饭,她认真地说我们兄弟俩很相似。我问她是什么地方,她说全部。也许就如她所说,这也是我们轮流为父亲擦了十年皮鞋的结果。”
  由于父亲公事繁忙,因此两个儿子养成一个习惯,轮流为父亲擦鞋,这样的哥俩十分相似,“我”这样的回答在搞笑中也流露出了一种温馨的感觉。村上将家庭的故事描写得生动形象,在幽默的语言中透着“我”的精明与诙谐。
  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只有类似的东西才能进行类比,也就是说,两者的类似性才是可比性的基础。但是有些研究学者认为,村上春树的文学语言与传统文本语言不同,他完全不会遵循常理出牌。在村上春树的创作中,会选择两者的差别与异质来做文章,通过他的巧妙语言运用与文本整合,让读者可以露出满意的微笑。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一种夸张,也是一种具有较大跨度的想象力的展示。事实上,不只是他的比喻,作品中其他的夸张形式与讽刺效果也都能够体现出这种气势,此外,还有一种文字中特有的幽默特点。
  我们已看到,在村上的《且听风吟》中,比起它具有的思想性、社会性与文本结构来说,自身的语言艺术应当是最具有特点的。作品中的气质与笔调,既具有优雅的饶舌,也具有恰如其分的故弄玄虚。对于他的文学作品,用高品位的评论来说,是简洁明快、清晰流畅、深含韵味;用通俗性的评论来说,就是诙谐风趣、玩世不恭。《且听风吟》中的语言风格全部都带有别具一格的幽默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颠覆了传统日本文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村上春树的文学语言创作自如,笔触精湛,他借助这部小说弹奏出一曲清新幽默的青春序曲。
  参考文献:
  [1] 刘知国:《悲剧抑或自由——解读维多利亚价值观的颠覆者萨拉》,《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 陈彦彤:《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4期。
  [3] 卢艳:《〈公众的怒火〉中理查德·尼克松历史牺牲品的形象》,《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期。
  [4] 刘有成:《解读〈五号屠场〉,透视后现代文学现象》,《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8期。
  [5] 朱玲、肖莉:《以和为美:中国古代文体的外部融合》,《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6] 阎保平、吴金梅:《村上春树的现代爱情寓言——分裂的性爱与爱情》,《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7] 耿海霞:《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 孙文辉:《迷失于一个似在非在的世界——〈猫城〉赏析》,《中学语文》,2012年第2期。
  [9] 张光茫:《追寻村上春树的灵魂——读林少华〈为了灵魂的自由: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中国职工教育》,2010年第3期。
  [10] 房国铮:《碎片中的意义——论村上春树小说的“世纪病”主题与救赎伦理》,《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6期。
  作者简介:文钟莲,女,1967—,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工作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重阻碍,但在中国儿童作家与其他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今,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已经越来越成熟,形成了两种作品类别,共同促进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此,本文将从两种不同类别的儿童文学作品入手,探究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特征。  关键词:中国 当代儿童文学作品 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加拿大著名诗人、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曾经有过作为殖民地“他者”的经历,在其四部主要小说《经过斯洛特》《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和《阿尼尔的鬼魂》中,翁达杰表达了他对身处社会边缘的“他者”的人文关怀。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关于“他者”的理论,探讨翁达杰如何在其作品中将官方历史上未曾记载的“他者”置于小说的中心,剖析“他者”的内心困惑与痛苦,并帮助他们“疗伤”。  关键词:迈克尔·翁达杰 “他者
期刊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盲刺客》因其新颖的构思于2000年获得布克奖。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作品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并探索女性自我意识成长这一小说主题,分析主人公艾丽丝从自我意识的缺失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出生存困境,寻找真正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盲刺客》 女性 自我意识 权力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公主向前走》与传统童话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于以往的童话故事:白马王子挺身救出公主之后两人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反,维多利亚公主和王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如童话般美满,却似平凡夫妻般面临爱情和婚姻的困境;王子亦非完美,他也有自卑和懦弱的一面,跟每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子一样;公主也并非娇贵、脆弱,她坚强、勇敢,甚至超过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子。他们的身上具有现代反童话的特性。对这一特性的描写使读
期刊
摘要 郑渊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重要的童话作家之一,其童话以新鲜热闹的阅读感受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透过热闹的帷幕,发现郑渊洁童话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思维生态四个方面,探析其童话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郑渊洁 童话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学科交叉的日益频繁,生态学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渗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后现代的视角展现了小说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主题内容的不确定决定了形式上的不确定,形式上的不确定又烘托出了主题内容的不确定。本文主要从叙事方式、主要人物关系和小说叙述者来分析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凸显了小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形式与内容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对文学作品原型批评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除此之外,利用现有的文学原型进行现实实践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但这种批评实践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叙事方式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最大优势是整体性的批评,所以这种局限在局部的小范围的批评并不能发挥原型批评的优势和特点。文学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就曾对此做出过解释,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评论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作品放在更大的文学范围内来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主要人物是孩子,小说构建的故事情节简单,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非常独特。作者所设置的故事背景是利用未来的一种空间,并采用多种象征手法,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物象征、意象象征和境遇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威廉·戈尔丁 《蝇王》 象征体系 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创作风格。由于哈代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的倾向,并带着古老的乡村的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音乐化小说”,而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
期刊
摘要 悲喜剧,是与悲剧和喜剧完全不同的第三种戏剧形式。它不是单纯的喜剧和悲剧的叠加,而是悲剧元素与喜剧元素在戏剧中的高度融合。悲喜剧运用“以乐写哀”的方式,塑造出笑中含泪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主人公淡淡的嘲讽。本文借鉴易卜生的现代悲喜剧理论,对戏剧《三姐妹》进行分析,展现契诃夫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姐妹》 悲喜剧 悲喜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悲喜剧”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