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蝇王》中象征体系的塑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c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主要人物是孩子,小说构建的故事情节简单,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非常独特。作者所设置的故事背景是利用未来的一种空间,并采用多种象征手法,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物象征、意象象征和境遇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威廉·戈尔丁 《蝇王》 象征体系 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戈尔丁于1911年生于英格兰康沃尔,他是个多产的作家。从表面上看,戈尔丁笔下的《蝇王》写的是一群小孩子们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讽刺,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从而构筑起对人性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
  一 《蝇王》小说的人物象征
  在《蝇王》中,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已经不再是一种表现手法。与传统的象征手法不同的是,戈尔丁在小说中以此手法表现了整体性的文学观念,一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故事的内容主要描述了在未来的核战争中,一群小孩子由于飞机失事落入荒岛,在缺失大人们的看护以及没有救援的条件下,孩子们形成了两个派别,其中以拉尔夫为中心的孩子们坚持文明和被营救的信念,而另一组以杰克为首领的孩子们,则执行的是野蛮的疯狂行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象征了理性和文明与人性阴暗面之间的较量,揭示了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并有力量的差别、对立,从中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博弈。
  故事中,拉尔夫是孩子们中年龄最大的,作者刻意让他拥有高大的身材,“身上有着某种镇定自若的风度,与众不同”。在岛上最初的时间里,他提出建立规章制度,满怀希望等待救援,“把岩石当作厕所……不要从山上取火种”,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意志和文明。拉尔夫的父亲是一个高级海军军官,他的“追随者”猪崽子父母早亡,寄居在开糖果铺的姨妈家,但拉尔夫却没有猪崽子成熟,猪崽子在拉尔夫还沉浸在梦想中的“珊瑚岛”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外界来说,“绝没人会知道咱们在这儿”的困境。作者用猪崽子这个形象来象征人类的聪明、智慧者,他是理性的象征。而另一组的中心人物杰克,在小说的叙述中,初始时被摆脱了大人世界的新鲜感掩盖,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开始变得充满欲望和残暴。作者通过这个角色告诉读者,人的转变其实也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在故事中,篝火代表求救信号,而打猎需要灭火,于是两队人发生争执。杰克在狩猎过程中沉迷于捕杀,沉迷于看到鲜血的快感,而拉尔夫则一直抱有被拯救的希望。但在荒无人烟、没有补给的岛上,“吃肉”的诱惑对其他的孩子显然更大一些。基本生存需要使杰克打猎获得的战利品成为孩子们追求的内容,这也使他成功地掠夺了领导权。作者书写的这些情景多么像现实中的社会:杰克实行了“专制统治”,在残忍地杀害了猪崽子之后,他开始对拉尔夫进行追杀。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证实了人性中潜在的邪恶,即:人一旦摆脱了应有的约束,人性中潜伏的兽性就会变得比兽性更疯狂。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品留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思考。
  此后,作者又通过杰克的变化、两组力量及力量间的对比,对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当故事描述杰克三次“成功”狩猎后组织庆祝时,莫里斯扮作一头野猪,而其他孩子则边跳边唱:“杀野猪呦,割喉咙呦,狠狠揍呦”。随后,事情愈演愈烈,不受控制的孩子们表现出了他们人性的扭曲,扮作野猪的罗伯特被打得直喊痛,而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的代表拉尔夫的反应则是,“欣喜若狂……抢过埃里克的长矛,猛戳罗伯特”。这里,表现了在失去约束的空间里,理性文明代表软弱、甚至是阴暗。作者在作品中用极其平静的口吻描绘了西蒙被当作“野兽”活活打死的情景:“没有话语、也没有动作,只有牙齿和爪子在撕扯”。戈尔丁用这种近乎冷酷的用词描述了孩子们已经完全变成了“野兽”!象征了当文明的危机来临时,用暴力来抗击文明秩序的结果是人性兽性的复活旺盛。故事的结局是孤岛在丧失理性的疯狂中被点燃至毁灭。作品中象征了文明世界的代表拉尔夫的内心阴影和黑暗也是文明被野蛮轻易征服,理性被非理性压倒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也象征了建立于社会理性上的民主在专制和暴力面前的软弱无力。杰克打猎致使火堆熄灭,使孩子们错失了救援的机会,而拉尔夫坚持把烟作为获救信号,却由于杰克打猎的成功,使救援的保证离现实越来越远。这里,象征邪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而正义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减弱。故事中的西蒙正是作者安排的、试图把这两组力量重新组合的角色,他象征了神秘、富有某种宗教色彩的人物,他是善良的象征,更象征着真理。西蒙是作者安排在故事中自觉认识并最终赋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的人物。他清醒地认识到:“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为恢复大家的团结他自告奋勇地独自去冒险,却被失去理智的狂热的孩子们充当“野蛮人”残酷地打死。作者通过西蒙的惨死,象征了某种希望的破灭,并用他死时周围闪耀的光环表达了对这个正义人物的崇敬心情。
  二 《蝇王》小说的意象象征
  1 “海螺”的意象
  《蝇王》中的意象具有突出的特征化和意念化。“海螺”是《蝇王》中出场最早的意象,它提升了作品的象征性,是全书描绘得最为彻底和圆满的意象,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故事描写孩子们刚落入荒岛时,拉尔夫与猪崽子捡到了一个海螺,当拉尔夫第一次将海螺吹响时,“一种低沉而又刺耳的声音在掌心中嗡嗡作响,……到粉红色的花岗岩山才发出回声”。海螺声把散落在孤岛的所有孩子汇聚起来,拉尔夫由此被推举为头领,因此,海螺显示了它的作用与魅力,作者将它描述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神秘的、“碰不起的东西”。故事中,拉尔夫又说“必须持有海螺才有发言权”,因此,作者用“海螺”的意象代表秩序,象征了权力、民主和理智。
  故事中的孩子们以海螺为号,海螺的“民主”与“特权”象征体现了一种幼稚民主的实现和延续,而这种情况并没有保持很久,在不具备实力因素的情况下,以海螺为代表的权威性和尊严很快有了危机。故事的反面人物代表杰克由弱转强的势力转折点也从“海螺”引出,作者描述到:“他并没有拿着海螺,因而他的发言违反了规则”,但却已经没有人关心了,海螺慢慢不再成为团结与召唤的信号。最终,闪亮、美丽却易碎的海螺与猪崽子一起,“被砸成无数白色的碎片”。作者用这个意象暗示了孩子们和谐融洽、友爱关系的完全破裂,表明认同、秩序的崩溃与人的毁灭的同步。至此,作者告诉我们,海螺已完成了人类文明与秩序的象征,代表了开始时孩子们源于一种认同、一种理性民主和秩序的形成,受到怀疑与攻击后,意味着不仅是秩序的丧失,而接下来更惨痛的是自身的毁灭。   2 “火”的意象
  在西方文化中,火是希望和智慧的象征。“火”在《蝇王》中代表的意象是孩子们的一种希望,小说描写了在拉尔夫的领导下,孩子们点燃烟火,火生了熄,灭了再生。他们在山顶上点起篝火,伴随着这样的周而复始,是孩子们对过往船只求救的信号,也预示了拉尔夫与杰克的关系、孩子们的命运在火的变幻的变化。虽然火是他们渴望得救的希望,但最终“火”却成了杀死小孩、希望破灭,最终将整个小岛烧毁的凶手。
  “火”这个意象贯穿了整部小说,作者是想通过“火”的意象告诉读者,火是人类从愚昧世界进化到文明世界的一种标志,而随着人性的堕落、民主秩序的渐失,烟火作为一种希望也在消失,“火堆是最重要的了,没有火堆我们就不能得救”,而当火所象征的“希望”变得不是必要时,被相信自己与野兽博战的力量忘却时,那就如作者描写的那样,野蛮的力量击溃了文明,人类自我的迷失与歪曲,使烟火意象所指向的目标——希望的破灭,也意味着群体的灭亡。
  3 “野兽”的意象
  在《蝇王》中,作者用“野兽”代表了故事的主要象征意象,故事中的孩子对“野兽”的看法是“兽从水中来”中,又有的说“野兽从海里来”。“野兽”意象从表面上看代表的是孩子们心中的邪恶,但实际上,它象征了现实中人的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反应。它令孩子们内心的恶在缺乏制约的环境中迅速膨胀。在不知不觉中,错误越来越大,虽然拉尔夫空洞地强调“这里没有野兽”,但危机仍一步步地逼近,在极度失控的情况下,孩子们居然用人扮作“野兽”来玩打猎游戏,至使西蒙在这个游戏中惨死,他们在自设的陷阱中迷失,将内心的恐惧通过“猎物”这个仪式宣泄了出来。作者用此意识说明了冲动的人类的嗜血动物性本能因文明的消失而堕落,它成为潜藏在人性中罪恶的象征。
  威廉·戈尔丁用西蒙的死描述了孩子们心中的“野兽”恶性发展结局,以此标志人类道德良知的毁灭。这群孩子在没有秩序、缺失大人看管的情况下发生了惨烈的搏斗,短短时间里,世外小岛变成了人间“地狱”。而为什么会这种事情发生呢?造成这场灾难的其实是孩子们自己,这暗示了破坏人类环境的也是人类自己。作者用以作为意象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道德良知的毁灭后,“野兽”的预言得到了证明,它是人类本能的恐惧和邪恶而已。
  三 《蝇王》小说的境遇象征
  大自然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中永远是个有生命组成的部分,而“孤岛”则是他构建的特殊却又典型化的场景。在《蝇王》中,孤岛是作者用来衬托人物境遇的自然环境,作者特意安排这些小主人公在与世隔绝的、没有任何束缚的荒岛上,四面是浩瀚无边的海洋。作者通过这个没有人类痕迹的孤岛,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实际上是把作者所象征的寓言进行大背景纯净化,从而突出主观想象,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戈尔丁的“孤岛”又是一个象征,《蝇王》中的孩子们沦落荒岛后,是随着他们的视野与行动转动扫描的镜头,孩子们根据对文明社会的认识构建起自己想象中的小社会,戈尔丁以此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理性社会的画面。作者讲故事带上了一种强烈的心灵化特征,但接下来的画面则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场景:与当时当地的人物心境和情绪相吻合,在绝望、饥饿和恐惧的驱使下,作者设置的荒岛上的小社会陷入危机。经历了从文明的建立到分崩离析再到相互残杀,“孤岛”为特定的象征与寓意服务,它是戈尔丁虚拟的正在进行核战争的未来世界,是作者对社会无穷进化的可能性产生的怀疑。《蝇王》借用热带岛屿背景,用寓言和象征主义手法,深刻反映出社会存在的多样弊端,通过人性的挖掘来追溯人性的缺陷。
  通过境遇象征,戈尔丁对孤岛进行了完整而清晰的描述,通过充满了爱心和充满相互争斗的不同孩子的对比,剖析了现代主义对社会和人性认识与前人的差异,如沙滩、丛林等的比较详细的刻画。在黑暗和恐怖的笼罩下,纯粹的孤岛烙上了人类丑恶的印记,并呈现出一片荒蛮和地狱般的景象,作者所揭露的邪恶正是潜藏在人性中的阴暗面。
  四 结语
  总之,《蝇王》整部作品是象征性的,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和情节,戈尔丁挖掘了人类从未停止的互相残杀的根源。作者用小岛象征世界,小说反映了“人性恶”的象征主题,故事中以拉尔夫为代表的孩子们代表了理性、相对的文明,但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却显现了一些脆弱,而以杰克为代表的孩子们则代表了野蛮、非理性和愚昧。作者在故事中设置的如“海螺”、“火”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勾勒了人类堕落的轨迹。《蝇王》中的孩子们代表了人类,而孤岛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寓言,他们的命运就是人类命运的象征。因此,《蝇王》中象征体系的塑造暗示了人类进化的迷惘与困惑,从社会的缺陷追溯了人类本性的缺陷。
  参考文献:
  [1] [英]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 王为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外语研究》,2003年第4期。
  [3] [英]查尔斯·查德威克,郭洋生译:《象征主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 [英]V·S·普列契特:《痛苦与戈尔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 冯玉珍:《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胡丽霞,女,1981—,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国年轻作家保罗·哈丁的处女作《修补匠》出人意料地荣获了2010年普利策小说奖,引起了世界文坛对哈丁和他的这部作品的广泛关注。本文着力于分析小说《修补匠》中的独具匠心之处,针对小说的构架、题目、情感表达、文学价值的体现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读者阅读、鉴赏这部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罗·哈丁 《修补匠》 小说 独特 文学 描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2010年普
期刊
摘要 《紫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该书以书信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刻画了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在父权制度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描写了她们如何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解放思想,经过顽强抗争,努力找寻并确立了自己女性身份的过程。通过描述主人公茜丽对身份追求从而达到平等生活的过程,艾丽丝·沃克指出了黑人女性的独立之路,即:只有在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下,黑人妇女才能和男人平
期刊
摘要 《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续集,继续讲述了有“返祖现象”的班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下无家可归的悲惨结局。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异化造成的人性异化、消费异化、艺术异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警示人们要用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同时重视人文精神,寻找人类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科技异化 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重阻碍,但在中国儿童作家与其他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今,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已经越来越成熟,形成了两种作品类别,共同促进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此,本文将从两种不同类别的儿童文学作品入手,探究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特征。  关键词:中国 当代儿童文学作品 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加拿大著名诗人、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曾经有过作为殖民地“他者”的经历,在其四部主要小说《经过斯洛特》《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和《阿尼尔的鬼魂》中,翁达杰表达了他对身处社会边缘的“他者”的人文关怀。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关于“他者”的理论,探讨翁达杰如何在其作品中将官方历史上未曾记载的“他者”置于小说的中心,剖析“他者”的内心困惑与痛苦,并帮助他们“疗伤”。  关键词:迈克尔·翁达杰 “他者
期刊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盲刺客》因其新颖的构思于2000年获得布克奖。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作品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并探索女性自我意识成长这一小说主题,分析主人公艾丽丝从自我意识的缺失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出生存困境,寻找真正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盲刺客》 女性 自我意识 权力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公主向前走》与传统童话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于以往的童话故事:白马王子挺身救出公主之后两人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反,维多利亚公主和王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如童话般美满,却似平凡夫妻般面临爱情和婚姻的困境;王子亦非完美,他也有自卑和懦弱的一面,跟每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子一样;公主也并非娇贵、脆弱,她坚强、勇敢,甚至超过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子。他们的身上具有现代反童话的特性。对这一特性的描写使读
期刊
摘要 郑渊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重要的童话作家之一,其童话以新鲜热闹的阅读感受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透过热闹的帷幕,发现郑渊洁童话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思维生态四个方面,探析其童话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郑渊洁 童话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学科交叉的日益频繁,生态学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渗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后现代的视角展现了小说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主题内容的不确定决定了形式上的不确定,形式上的不确定又烘托出了主题内容的不确定。本文主要从叙事方式、主要人物关系和小说叙述者来分析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凸显了小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形式与内容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对文学作品原型批评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除此之外,利用现有的文学原型进行现实实践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但这种批评实践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叙事方式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最大优势是整体性的批评,所以这种局限在局部的小范围的批评并不能发挥原型批评的优势和特点。文学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就曾对此做出过解释,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评论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作品放在更大的文学范围内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