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正的自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bf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盲刺客》因其新颖的构思于2000年获得布克奖。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了作品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并探索女性自我意识成长这一小说主题,分析主人公艾丽丝从自我意识的缺失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走出生存困境,寻找真正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盲刺客》 女性 自我意识 权力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玛格丽特·埃莉诺·阿特伍德(Margaret Eleanor Atwood,1939-),是当代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发表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集和文学评论达三十多部,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持久的创作力让她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她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1985)、《猫眼》(1988)和《别名格雷斯》(1996)曾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00年,阿特伍德终于以小说《盲刺客》新颖的结构和宽广的视野,获得了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
  《盲刺客》以82岁的主人公艾丽丝·蔡斯回忆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她和妹妹劳拉·蔡斯的成长历程。故事情节复杂精妙,主要有三条线索交叉推进小说:第一,姐姐艾丽丝对往事的追忆,包括她与劳拉、她的家族以及她的婚姻。第二,艾丽丝借妹妹劳拉之名发表了小说《盲刺客》,叙述了她和他——一位上流社会小姐和一位左翼逃亡分子——之间的恋情。第三,她和他在约会时想象出的发生在塞克隆星球的科幻小说。三个故事,三个时空,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迷宫。
  二 福柯的权力和话语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cult)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后结构主义领军人物。他对哲学、文学批评、历史学等诸多范畴都有很深的影响。福柯于2006年提出了他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power discourse theory)。
  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和话语间的相互关系。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米歇尔·福柯,2000)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两者相互作用,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在各个社会阶段,权力关系无处不在,人们通过话语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以争取权力。所以,正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掌握权力,甚至掌握整个社会规范。
  男性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优越性决定了男性的社会地位优越于女性地位,男性话语优越于女性话语,因而男性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力。福柯对权力和话语的阐释让我们认识到,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掌握着话语权,因而掌控了权力。他们可以建构社会和历史,可以主宰女性。而女性作为“第二性”,没有说话的权力,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处于沉默和失语的生存状态。她们始终受到男性的压迫和压制,在沉默中她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懂反抗,没有自我意识。权力话语理论解释了加拿大几代女性身处的生存困境及其成因。
  三 《盲刺客》中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小说《盲刺客》展现了蔡氏家族三代女性的人生境遇,讲述了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一百多年来的家族故事。反映了加拿大几代女性的生活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受的情感伤害。阿特伍德刻画了三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盲从、沉默、忍受、逃避、失语……
  1 祖母阿黛莉娅
  祖父本杰明·蔡斯于19世纪70年代白手起家,创建了纽扣工厂,随着工厂的发展和扩大,经营范围扩大到了内衣和陶器等。蔡斯家族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家族。艾丽丝的祖母阿黛莉娅是望族名媛,因家道中落下嫁给了祖父本杰明。
  祖父本杰明忙于外面的各种事务,阿黛莉娅的生活空间却仅限于狭小的阿维隆庄园里。在这场婚姻里,阿黛莉娅用本杰明的钱维持贵族的生活,本杰明借阿黛莉娅的出身和素养抬高自己的身份。阿黛莉娅具有强烈的封建贵族思想,本杰明用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了她逐渐成为受金钱支配的人。19世纪的加拿大,对女性的压抑和约束非常大。阿黛莉娅的观念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男权社会的标准就成为了女性的标准,换句话说,女性处于男性的控制和影响之中。所以,女性长期以来始终在男权的统治下,不断地用男性标准和要求异化自己。
  2 母亲莉莲娜
  20世纪初,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艾丽丝的父母自由恋爱,母亲丽莲娜曾经到一所条件很差的学校教书,并参与家族生意管理。但这没有改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从属地位。艾丽丝的父亲在一战的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眼睛,他回到家后接管了纽扣厂。
  战后经济萧条,蔡斯家的工厂面临倒闭。父亲终日酗酒,寻欢作乐。社会给予男性的是理解和同情,而女性只能默默地忍受、迁就。在婚姻中,母亲被置于家庭边缘的位置,没有话语权,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没有自我却不自觉。母亲莉莲娜最终死于流产。
  3 姐姐艾丽丝
  祖母和母亲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标准生活,并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艾丽丝。艾丽丝从小生活在阿维隆庄园,在祖母的房子里长大,也深深地被祖母的观念影响。母亲去世前,艾丽丝只有九岁,母亲让她做个好姐姐,好好照顾妹妹。“我不同意母亲对事情的安排,但我找不到适当的话来表达这一点。”(2003:76)艾丽丝正是按照母亲的标准,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的标准成长的,这种标准是对女性的束缚和桎梏。此时的艾丽丝找不到适合的话来表达自我的意识,她不会说“不”。
  艾丽丝的婚姻是家族事业的牺牲品。为了挽救家族事业,18岁的艾丽丝被父亲安排嫁给了40岁的理查德。表面上,艾丽丝过着富有的生活,但是在无爱的婚姻里,她是一个顺从的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一个花瓶,更是泄欲的工具。
  4 妹妹劳拉
  不同于姐姐艾丽丝,妹妹劳拉天生爱说话,她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逃学、打工、去医院照顾病人、去救济院帮助别人。为了保护亚历克斯,劳拉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姐夫理查德保护亚历克斯的承诺。不同于姐姐的沉默,勇敢的劳拉不甘沉默,她对理查德的罪行进行了控诉,却被理查德送进了精神病院,并被迫堕胎。可见,在男权社会中,劳拉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却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四 主人公艾丽丝自我意识的成长
  1 自我意识的缺失
  母亲去世后,9岁的艾丽丝担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并且还要帮助父亲经营工厂,父亲常常说:“有些事要靠你了”,让艾丽丝觉得这是她的“责任”。“家里需要我,家里需要我——这听起来像是终生监禁。”(阿特伍德,2003:210)于是,艾丽丝就这样听从父亲的安排。
  “哦,我明白了。”我已经被逼到了墙角。看起来我毫无选择的余地了。
  “这也许需要一定的决心。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咬紧牙关挺过去。”
  我没吭声。
  “不过,”他说,“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当然都是你自己的事。”
  我依然不吭声。
  “我不希望你做自己极不情愿的事”他说道。……
  我还是不吭声。(2003:266)
  在婚姻问题上,艾丽丝的父亲为了家族的利益,想让艾丽丝嫁给大她12岁的理查德。艾丽丝虽然一万个不情愿,“感觉像个圈套”,但是她的“声音依然很镇静”,她认为自己“毫无选择的余地”,她“没吭声”,“还没吭声”,“依然不吭声”,最终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父亲的话表现了女性应该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男权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艾丽丝严重地缺乏对自己的保护,缺乏自我意识。
  婚后的艾丽丝依然选择沉默,没有理性的思考。连父亲的病危电报都被丈夫隐瞒,无从获知,她完全生活在理查德的控制之下,处于失语的状态。艾丽丝的沉默让她失去了话语和声音,失去了权利,最终完全失去了自我。艾丽丝内心不情愿,但是却不会抗争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艾丽丝自我意识的缺乏,正是在父权和夫权合力作用导致的。根深蒂固的父权和夫权标准和社会观念让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们在父权制社会中显得无比地顺从和无能。话语是获得权力的关键,那么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掌握了话语权,女性的沉默失语使她们根本无法获得权力。
  2 自我意识的觉醒
  艾丽丝在婚姻中的妥协忍让没有给蔡斯家族带来更好的生活,她的父亲被理查德逼死,妹妹劳拉也没能逃脱他的魔爪,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艾丽丝在婚姻中作为丈夫的附属品,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始终失语。
  现实的残忍让艾丽丝不得不从沉睡的意识中觉醒,艾丽丝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她希望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发现自己过去的生活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逃避和妥协只会带来更深的痛苦和束缚。
  “……她唯一的机会就是装作一切依然正常……”
  “她打定了主意,她现在下了决心:她将牺牲一切事和一切人。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挡他的道。”
  “这就是她要做的事。她全都计划好了,某一天,她将不动声色地离开这个家。”(2003:554)
  艾丽丝在沉默中觉醒,不再压抑自己,不再听从别人的安排。亚历克斯让她对生活又有了激情,她开始走出门去,享受生活。她开始和亚历克斯约会,对理查德撒谎。她希望有一天能够有不一样的生活,摆脱不幸的婚姻,和丈夫完全决裂。但是她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时候。
  3 寻找真正的自我
  劳拉的自杀使艾丽丝的自我意识终于爆发了。劳拉开车驶上了一座正在维修的桥,坠崖身亡。劳拉以自杀的方式反抗了这个男权的社会,诉说了她的不妥协。艾丽丝从劳拉的笔记本里看到了可耻的诱奸,她极度震惊,这次她再也不能沉默和逃避了。
  艾丽丝离开了她和理查德的家,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她通过自己掌握的证据对理查德进行威胁,让理查德满足自己经济上的要求。
  “……根据劳拉笔记本里的记录,我掌握了他下流行为的充分证据……如果他想用他的脏手去碰艾梅的话,他应该打消这个歹念,因为我会制造一个非常大的丑闻。而且,如果他不满足我经济上的要求,我也同样会这么做的。”(2003:602)
  她摆脱了以前的从属地位,不再是丈夫的附属品,开始了自立的生活。她以笔为武器,书写了《盲刺客》,并以妹妹劳拉的名义发表。小说大卖,理查德因书中揭露的细节而政途尽毁,理查德的姐姐也整日生活在舆论中。
  女主人公艾丽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获得了独立的言语空间,在自己书写的《盲刺客》中与男性的强大话语达到了抗衡。艾丽丝终于从男权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走出了压抑和不堪的生活。这一次,艾丽丝不再是任何人的配角和附庸,她找到了自己,开始了真正的生活。理查德因为这本书早早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死去了。
  在小说的第十五章,《提康德罗加港先驱旗报》登出了艾丽丝去世的讣告。艾丽丝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社会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她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她那一代了不起的人物”,她“必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五 结语
  阿特伍德对国家和整个人类怀有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常常涉及妇女问题,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倾向。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的“幸存”是阿特伍德作品的重要主题,她希望通过她的写作,可以唤醒加拿大以及全世界的女性,让处于困境的女性们增强自我意识,找到真正的自我。在《盲刺客》中,阿特伍德为女性读者展现了主人公艾丽丝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并为读者提供了一条自我解放之路:掌握话语权,争取自己的权益,寻找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Margaret Atwood.The Blind Assassin.Toronto:McClelland and Stewart.2000.
  [2] 贾洪波:《论〈盲刺客〉中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马克思之女权主义解读》,《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韩忠华译:《盲刺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 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局出版,2000年版。
  [5] 魏耀川:《女性的盲从与觉醒:简评小说〈盲刺客〉中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2008年第2期。
  [6]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年第1期。
  [7]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 邹本平:《从沉默到言说——解析女主人公艾丽丝自我意识的成长历程》,《文教资料》,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李宁,女,1980—,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怡,女,1978—,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交流,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唐浩明编著的《曾国藩》中的对联是《曾国藩》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和全文文化气息的营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联创作内容丰富,包括立志理想、修身治德、学业心得以及人生感触;对联创作主体众多,皆是文治武功的大家,主要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小说中的对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深厚的文化性以及较高的艺术性。  关键词:《曾国藩》 对联 思想性 文化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I206.7
期刊
摘要 《水乳》全方位阐释了现代爱情的多维性,并以爱情追求中的苦痛和挣扎,隐喻人之生存的无奈困境的悖论、爱情的至高追求,从而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本文通过萨特的“他人是地狱”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文本意蕴,试图挖掘现代人爱情的苦痛焦灼之源。  关键词:爱情 盛可以 地狱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女作家虹影这样评论盛可以的《水乳》:“盛可以,一个文学异类的女性,文字张力像发条柔
期刊
摘要 在浩瀚的小说文本中,存在两种虚构:对现实的虚构和对虚空的虚构。而富有“野心”的小说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觉得现实虚构还不足以表现小说的魅力和心灵的丰富意旨,他们要进行一种彻底意义的修改,在虚空虚构中感受完美与力量。宗利华的小小说《感觉一只青蛙》恰是如此。  关键词:虚构 虚空 力量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获得与现实的同构性,延缓边缘化趋势,小说曾大规模复制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阿里”系列作品《昆仑殇》《补天石》和《阿里》入手,叩问严酷昆仑的生存境遇,在理性与感情的冲突中审视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美好,从而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解读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深度关怀。  关键词:毕淑敏 严酷 崇高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文坛众多的女性作家中,带着浓郁高原情结从昆仑山走来的毕淑敏很是特别。她珍视自己经历的苦难,用自己青春独
期刊
摘要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学一直以最有力的方式支撑着每一次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老舍以客观的角度、理性的思考和真实的叙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启蒙者形象,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本文从老舍小说中启蒙者的形象类型和塑造艺术两个方面来解析老舍小说中的启蒙者形象。  关键词:老舍 启蒙者 启蒙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
期刊
摘要 美国年轻作家保罗·哈丁的处女作《修补匠》出人意料地荣获了2010年普利策小说奖,引起了世界文坛对哈丁和他的这部作品的广泛关注。本文着力于分析小说《修补匠》中的独具匠心之处,针对小说的构架、题目、情感表达、文学价值的体现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读者阅读、鉴赏这部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罗·哈丁 《修补匠》 小说 独特 文学 描写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2010年普
期刊
摘要 《紫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该书以书信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刻画了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在父权制度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描写了她们如何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解放思想,经过顽强抗争,努力找寻并确立了自己女性身份的过程。通过描述主人公茜丽对身份追求从而达到平等生活的过程,艾丽丝·沃克指出了黑人女性的独立之路,即:只有在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下,黑人妇女才能和男人平
期刊
摘要 《浮世畸零人》(Ben,in the World)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续集,继续讲述了有“返祖现象”的班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下无家可归的悲惨结局。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异化造成的人性异化、消费异化、艺术异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警示人们要用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同时重视人文精神,寻找人类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科技异化 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重阻碍,但在中国儿童作家与其他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今,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已经越来越成熟,形成了两种作品类别,共同促进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此,本文将从两种不同类别的儿童文学作品入手,探究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特征。  关键词:中国 当代儿童文学作品 文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加拿大著名诗人、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曾经有过作为殖民地“他者”的经历,在其四部主要小说《经过斯洛特》《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和《阿尼尔的鬼魂》中,翁达杰表达了他对身处社会边缘的“他者”的人文关怀。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关于“他者”的理论,探讨翁达杰如何在其作品中将官方历史上未曾记载的“他者”置于小说的中心,剖析“他者”的内心困惑与痛苦,并帮助他们“疗伤”。  关键词:迈克尔·翁达杰 “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