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让学生“乐学”“学会” “会学” “善学”,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一、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兴趣,才会“乐学”。要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创造性地学。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 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 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接着教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我再适时地稍作点拨,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从而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学得又轻松又激情,既动了手又动了脑,更是知其所以然。
二、善于质疑,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过程是一种对末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我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我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我便引导学生们讨论,通过激烈讨论,他们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
三、运用比较,加深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四、善用“错误”,发展思维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探寻错源,纠正错误,畅通思路,如教完《比的基本性质》,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进行强化、巩固:“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变式练习,以变活思
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这样几经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思维更加活跃。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如果我们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会必然大大提高。
一、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兴趣,才会“乐学”。要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创造性地学。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 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 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接着教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我再适时地稍作点拨,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从而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学得又轻松又激情,既动了手又动了脑,更是知其所以然。
二、善于质疑,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过程是一种对末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我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我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我便引导学生们讨论,通过激烈讨论,他们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
三、运用比较,加深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四、善用“错误”,发展思维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探寻错源,纠正错误,畅通思路,如教完《比的基本性质》,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进行强化、巩固:“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变式练习,以变活思
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这样几经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思维更加活跃。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如果我们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会必然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