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文人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针尖对麦芒式的针锋相对,毫无周旋的尖锐或尖刻;一种是既给对方留足面子,也保全了自己的尊严。哪种方式更能体现人生的智慧?更能让旁观者接受?作家老愚对我国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着怎样独到的领悟呢?
坊间流传的启功轶事颇为可观,而且个个精彩。但这些段子串起来,给人的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风趣,智慧,但不乏油滑,圆滑,狡猾,总之似乎有点儿邪气。仔细琢磨后,我发现这跟解读有关。如果不能将本事复原于特定的情境中,必经由他人的附会而走样。对名人,我们习惯于夸张、想象,极而言之,我们也这样杀死了诸多大师。
启功先生辞世不过五载,随着字画价格的飙升,他本人也迅速成为传奇。一个真实的大师,在市场的哄抬声中悄然变形。如果我们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人生,就无法从他的人生经验里获得任何教益。
他是真人,一个遵从本性生活着的人;其次,才是学者和书法家。他不是为了成为大师而来到人世的,他也不是为了身家排行榜而挥毫泼墨的。
被人诟病的“自谦”与“自贱”集于一身,恰是启功的智慧之处。他要跟俗世保持距离,又不愿伤害别人,就使出了此招,委屈的是仁者自己。
在动乱频仍的中国社会里,如何既安身立命又保有真性情?启功先生可谓范例。作为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和符号,他儒雅、内敛,甚至连写打油诗开玩笑的嗜好都去掉了。他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在俗世与内心之间设置了一道坚实的隔离墙。治人者即使能感觉到他不驯服的存在,却很难抓到一点儿把柄。
“和光同尘,与世无违”。在内心里,启功是安静的。他会给自己讲道理服从强权,然后说服自己的妻子接受自己独特的逻辑。从不向执政者提意见却被戴上右派帽子后,老伴时常伤心哭泣。他虽心里也有委屈,但他深知革命的逻辑。他对妻子讲的一番道理,让人动容:“算了,咱们也谈不上冤枉。咱们是封建余孽,你想,资产阶级都要革咱们的命,更不用说要革资产阶级命的无产阶级了。现在革命需要抓一部分右派,不抓咱们抓谁?咱们能成‘左派’吗?既然不是‘左派’,可不就是‘右派’吗?”
他的超脱通达甚至达到令人诧异的程度。当得知一个素来交恶的人即将西行,他欣然预备了一幅温情的挽联,称两人之间有“缘”。人生如戏,最后都要走下台,善缘恶缘都是无法取舍的缘。谦己让人,启功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委屈的时候,他自有对付的办法。他先前认为《兰亭序帖》为真迹,在接到证明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为假的授意后,他先是应付着,在权势者屡次逼迫后,他才按照其意旨撰文附和。但附和的逻辑是这样:你说是那样,按照你的要求,就是那样。把启功“我是非常拥护的!”这句话,理解为“曲学阿世”是容易的。但重要的在于,要能设身处地体会他的态度。他不是个战士,从来就不是。翻译家杨宪益说:“启功有旗人的特点,跟老舍一样是怕事的人。性格上就是怕事。”这个“怕事”,讲的就是不与人争的和善,给别人面子也保全自己的尊严。我以为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尽管在某些追求效果的人眼里,有些“小”罢了。他们不想把自己从人群中张扬出来,变成某种标签供人膜拜或待价而沽。
即使金刚怒目,也是和婉的,进退极有分寸。北师大某会议室挂有巨幅毛泽东诗词《满江红》的影印手迹,后来这张手迹被摘下来,学校请启先生写一幅字补空。他当面推委了,理由是他不会写那么大的字。有人私下听到启功先生的真理由是:“那个地方,我不敢写。”
关于毛泽东草书的价值,有人请教启功:“先生,毛主席的草书,马未都先生说一件就顶他收藏的全部。这是从艺术上说吗?”启功先生回答说:“毛主席的草书那当然是好哇。”“那您觉得呢?”启功说:“我是心服口也服。”“那您也评论一下啊。”启功说:“要说批评,就是那些人当时搞得就他一人能写了。”这就是他的批评方式。你能妄说启功先生没有态度吗?
不能说话时,他一个字也不会说。比如,他77岁时遭遇的那场政治考量。
索要笔墨的人侵扰不已,启功先生写谢客令仍不能停歇,便躲进招待所,甚至隐身钓鱼台。被逼债如此,自叹可怜——可怜的恐怕更是索要者。而当为老师陈垣先生设立励耘基金时,他可以一次书写交出百张作品。平时有电工、熟人求字,他亦慷慨赐之。碰到赝品制造者,他还体谅对方难处。他有人之常情,也懂人之常情,才有此圆通。但他内心是抵抗官势的,拒绝被官方所利用。这种态度是幽默的,甚至是装傻。他的冷在脸上,只一沉,便到了沸点。
人生的智慧深似大海。启功先生是时时逃避“做戏”,比如抽身而出不奉陪官员的“取帽子”;在学校为他祝寿的新潮生日会上,他不悦而退;有人想跟他学书法便拜倒在他脚下,他无奈也给对方下跪……在他面前,鬼魅伎俩一戳即穿。
安于当下,行于当世,一点一滴尽在其中。启功先生的不得已,是不得不。W
责编 /杨立华
lihuay2002@yahoo.com.cn
坊间流传的启功轶事颇为可观,而且个个精彩。但这些段子串起来,给人的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风趣,智慧,但不乏油滑,圆滑,狡猾,总之似乎有点儿邪气。仔细琢磨后,我发现这跟解读有关。如果不能将本事复原于特定的情境中,必经由他人的附会而走样。对名人,我们习惯于夸张、想象,极而言之,我们也这样杀死了诸多大师。
启功先生辞世不过五载,随着字画价格的飙升,他本人也迅速成为传奇。一个真实的大师,在市场的哄抬声中悄然变形。如果我们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人生,就无法从他的人生经验里获得任何教益。
他是真人,一个遵从本性生活着的人;其次,才是学者和书法家。他不是为了成为大师而来到人世的,他也不是为了身家排行榜而挥毫泼墨的。
被人诟病的“自谦”与“自贱”集于一身,恰是启功的智慧之处。他要跟俗世保持距离,又不愿伤害别人,就使出了此招,委屈的是仁者自己。
在动乱频仍的中国社会里,如何既安身立命又保有真性情?启功先生可谓范例。作为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和符号,他儒雅、内敛,甚至连写打油诗开玩笑的嗜好都去掉了。他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在俗世与内心之间设置了一道坚实的隔离墙。治人者即使能感觉到他不驯服的存在,却很难抓到一点儿把柄。
“和光同尘,与世无违”。在内心里,启功是安静的。他会给自己讲道理服从强权,然后说服自己的妻子接受自己独特的逻辑。从不向执政者提意见却被戴上右派帽子后,老伴时常伤心哭泣。他虽心里也有委屈,但他深知革命的逻辑。他对妻子讲的一番道理,让人动容:“算了,咱们也谈不上冤枉。咱们是封建余孽,你想,资产阶级都要革咱们的命,更不用说要革资产阶级命的无产阶级了。现在革命需要抓一部分右派,不抓咱们抓谁?咱们能成‘左派’吗?既然不是‘左派’,可不就是‘右派’吗?”
他的超脱通达甚至达到令人诧异的程度。当得知一个素来交恶的人即将西行,他欣然预备了一幅温情的挽联,称两人之间有“缘”。人生如戏,最后都要走下台,善缘恶缘都是无法取舍的缘。谦己让人,启功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委屈的时候,他自有对付的办法。他先前认为《兰亭序帖》为真迹,在接到证明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为假的授意后,他先是应付着,在权势者屡次逼迫后,他才按照其意旨撰文附和。但附和的逻辑是这样:你说是那样,按照你的要求,就是那样。把启功“我是非常拥护的!”这句话,理解为“曲学阿世”是容易的。但重要的在于,要能设身处地体会他的态度。他不是个战士,从来就不是。翻译家杨宪益说:“启功有旗人的特点,跟老舍一样是怕事的人。性格上就是怕事。”这个“怕事”,讲的就是不与人争的和善,给别人面子也保全自己的尊严。我以为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尽管在某些追求效果的人眼里,有些“小”罢了。他们不想把自己从人群中张扬出来,变成某种标签供人膜拜或待价而沽。
即使金刚怒目,也是和婉的,进退极有分寸。北师大某会议室挂有巨幅毛泽东诗词《满江红》的影印手迹,后来这张手迹被摘下来,学校请启先生写一幅字补空。他当面推委了,理由是他不会写那么大的字。有人私下听到启功先生的真理由是:“那个地方,我不敢写。”
关于毛泽东草书的价值,有人请教启功:“先生,毛主席的草书,马未都先生说一件就顶他收藏的全部。这是从艺术上说吗?”启功先生回答说:“毛主席的草书那当然是好哇。”“那您觉得呢?”启功说:“我是心服口也服。”“那您也评论一下啊。”启功说:“要说批评,就是那些人当时搞得就他一人能写了。”这就是他的批评方式。你能妄说启功先生没有态度吗?
不能说话时,他一个字也不会说。比如,他77岁时遭遇的那场政治考量。
索要笔墨的人侵扰不已,启功先生写谢客令仍不能停歇,便躲进招待所,甚至隐身钓鱼台。被逼债如此,自叹可怜——可怜的恐怕更是索要者。而当为老师陈垣先生设立励耘基金时,他可以一次书写交出百张作品。平时有电工、熟人求字,他亦慷慨赐之。碰到赝品制造者,他还体谅对方难处。他有人之常情,也懂人之常情,才有此圆通。但他内心是抵抗官势的,拒绝被官方所利用。这种态度是幽默的,甚至是装傻。他的冷在脸上,只一沉,便到了沸点。
人生的智慧深似大海。启功先生是时时逃避“做戏”,比如抽身而出不奉陪官员的“取帽子”;在学校为他祝寿的新潮生日会上,他不悦而退;有人想跟他学书法便拜倒在他脚下,他无奈也给对方下跪……在他面前,鬼魅伎俩一戳即穿。
安于当下,行于当世,一点一滴尽在其中。启功先生的不得已,是不得不。W
责编 /杨立华
lihuay2002@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