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由此,人们也更为关注幼儿教育问题。幼儿正处于培养习惯、行为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行为、思想,更要重視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是基于心理健康视角下对幼儿园教育路径展开探究,并且融合了家园合作教育理念,希望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244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而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由此,家长的行为举止、教育观念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家长对于幼儿教育存在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严格要求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溺爱类型。严格要求类型的家长会采用一些粗暴、简单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来学习各种知识,完全限制了幼儿的娱乐时间;溺爱类型的家长,会无条件、无原则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导致幼儿无法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教育管理。以上两种家长教育类型都无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需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幼儿的更好成长。比如,学校可以多多开展一些讲座活动,为幼儿家长普及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科学育儿专业知识等,对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实施科学化的纠正。同时,幼儿教师和家长沟通过程中,可以让双方共同成长与进步,对幼儿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知,选择最科学、最合理的幼儿教育模式。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持续学习,采用科学的模式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轻松的成长环境。
二、注重差异,加以引导促进和谐共处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幼儿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也大不相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幼儿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依据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区分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作为幼儿教师应始终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幼儿中间,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情况、心理特点等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班级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是“慢性子”,他们大多遵规守纪,自制力也比较强,但相较于年龄稍大的幼儿来说,他们却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反应迟缓,甚至还会时常萎靡不振,对校园生活还不适应。因此幼儿教师的积极有效引导,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搭桥牵线”,对促进他们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个幼儿班级管理活动中,都比较容易出现以大欺小的现象,为了彻底避免这一现象,幼儿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比如家庭成长环境、性格脾气等。只有在充分掌握幼儿的种种“底细”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与家庭联合共促成长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仅仅依靠幼儿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善于借助于第三方力量,鼓励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管理活动中,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教师的教育职责主要是“传道、受业、解惑”,而家长更能够影响幼儿的情感价值观、生活态度,只有让两者联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需要积极搭建幼儿园、家长沟通的平台,让家长意识到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要定期开展幼儿家长会活动,对幼儿教育工作模式、方案展开研讨,鼓励幼儿家长多多提意见,针对幼儿的相应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来设定最佳的幼儿教育方案。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家园共育活动中,通过家长的提意见、提方案,能够让幼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加以改正,提升自我专业教育素养、综合素质,为幼儿展现出最为理想的幼儿教育状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多多设定一些趣味性的幼儿亲子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最亲切、最舒服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总之,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很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以成绩论英雄这样的观念占据了家长的思想,这些片面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造成了教育的偏差,影响了幼儿的进步。针对以上问题,幼儿园需要转变幼儿教育理念与模式,在教育活动中多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动向,实施有针对性的幼儿教育方案。同时,对于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实现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并且要基于心理健康视角下来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捷.家庭教育背景下幼儿任性行为探讨[J].教育观察,2019,8(06):132-133.
[2]钟小川.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9):73-75.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244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而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由此,家长的行为举止、教育观念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家长对于幼儿教育存在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严格要求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溺爱类型。严格要求类型的家长会采用一些粗暴、简单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来学习各种知识,完全限制了幼儿的娱乐时间;溺爱类型的家长,会无条件、无原则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导致幼儿无法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教育管理。以上两种家长教育类型都无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需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幼儿的更好成长。比如,学校可以多多开展一些讲座活动,为幼儿家长普及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科学育儿专业知识等,对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实施科学化的纠正。同时,幼儿教师和家长沟通过程中,可以让双方共同成长与进步,对幼儿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知,选择最科学、最合理的幼儿教育模式。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持续学习,采用科学的模式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轻松的成长环境。
二、注重差异,加以引导促进和谐共处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幼儿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也大不相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幼儿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依据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区分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作为幼儿教师应始终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幼儿中间,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情况、心理特点等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班级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年龄较小的幼儿是“慢性子”,他们大多遵规守纪,自制力也比较强,但相较于年龄稍大的幼儿来说,他们却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反应迟缓,甚至还会时常萎靡不振,对校园生活还不适应。因此幼儿教师的积极有效引导,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搭桥牵线”,对促进他们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个幼儿班级管理活动中,都比较容易出现以大欺小的现象,为了彻底避免这一现象,幼儿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比如家庭成长环境、性格脾气等。只有在充分掌握幼儿的种种“底细”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与家庭联合共促成长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仅仅依靠幼儿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善于借助于第三方力量,鼓励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管理活动中,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教师的教育职责主要是“传道、受业、解惑”,而家长更能够影响幼儿的情感价值观、生活态度,只有让两者联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需要积极搭建幼儿园、家长沟通的平台,让家长意识到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要定期开展幼儿家长会活动,对幼儿教育工作模式、方案展开研讨,鼓励幼儿家长多多提意见,针对幼儿的相应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来设定最佳的幼儿教育方案。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家园共育活动中,通过家长的提意见、提方案,能够让幼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加以改正,提升自我专业教育素养、综合素质,为幼儿展现出最为理想的幼儿教育状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多多设定一些趣味性的幼儿亲子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最亲切、最舒服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总之,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很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以成绩论英雄这样的观念占据了家长的思想,这些片面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造成了教育的偏差,影响了幼儿的进步。针对以上问题,幼儿园需要转变幼儿教育理念与模式,在教育活动中多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动向,实施有针对性的幼儿教育方案。同时,对于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实现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并且要基于心理健康视角下来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捷.家庭教育背景下幼儿任性行为探讨[J].教育观察,2019,8(06):132-133.
[2]钟小川.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9):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