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任务,高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拓展学生创新空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建立面向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运行机制,建立面向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关键词】创新驱动;社会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
一、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任务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换挡调整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之一,它涉及组成创新体系的资金、人才、机制、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统筹与协同。高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也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口红利驱动型、资源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同时,鉴于高校在社会重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还可以从产业链的培育区、创业链的先导区、资金链的反哺区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2013年开始,西南石油大学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目標是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为此,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优秀创新文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西南石油大学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易班”网、校内各级微信平台、微博等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同时,学校与“光明传媒”等主流媒体合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西南石油大学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通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增大实践教学比例等方法,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复合型高等工程人才。同时,通过增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构建“一课+二课”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15年,学校创新实施“学分制选课结算系统”,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实现了弹性学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实践
创新创业工作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突破口。西南石油大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协调、安排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整合校内资源,搭建与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平台,努力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实践创新想法。
三、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本路径
1.建立面向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办学资源“重投入、轻产出”,“重申报、轻建设”是阻碍科技成果有效产出和转化的关键问题。西南石油大学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这些关键问题,创造条件,促进科研工作以创新为导向,主动强化科研活动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提高服务创新主体的贡献度。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系,合作创办各类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以此为牵引,深化内部学术治理和人事制度改革,更好地面向创新主体(企业)实施重大原理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使高校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建立面向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不仅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还需要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反馈激励机制作为条件保障。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鼓励广大师生员工进入科技园创业的若干意见》、《西南石油大学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试点方案》等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源头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郭智.新时期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J].新经济,2016(9):23.
[2]吴淦国.全面深化地质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16(1):1.
[3]余后臣.以创新驱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7):42.
[4]王伟光,由雷.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115.
【关键词】创新驱动;社会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
一、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任务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换挡调整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之一,它涉及组成创新体系的资金、人才、机制、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统筹与协同。高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也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口红利驱动型、资源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同时,鉴于高校在社会重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高校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还可以从产业链的培育区、创业链的先导区、资金链的反哺区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2013年开始,西南石油大学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目標是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为此,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优秀创新文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西南石油大学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易班”网、校内各级微信平台、微博等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同时,学校与“光明传媒”等主流媒体合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西南石油大学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通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增大实践教学比例等方法,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复合型高等工程人才。同时,通过增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构建“一课+二课”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15年,学校创新实施“学分制选课结算系统”,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实现了弹性学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实践
创新创业工作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突破口。西南石油大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协调、安排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整合校内资源,搭建与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平台,努力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实践创新想法。
三、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本路径
1.建立面向创新主体的科研组织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办学资源“重投入、轻产出”,“重申报、轻建设”是阻碍科技成果有效产出和转化的关键问题。西南石油大学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这些关键问题,创造条件,促进科研工作以创新为导向,主动强化科研活动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提高服务创新主体的贡献度。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系,合作创办各类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以此为牵引,深化内部学术治理和人事制度改革,更好地面向创新主体(企业)实施重大原理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使高校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建立面向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不仅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还需要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反馈激励机制作为条件保障。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鼓励广大师生员工进入科技园创业的若干意见》、《西南石油大学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试点方案》等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源头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郭智.新时期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选择[J].新经济,2016(9):23.
[2]吴淦国.全面深化地质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16(1):1.
[3]余后臣.以创新驱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7):42.
[4]王伟光,由雷.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