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三问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feng615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老王贫病交加,哪来的香油与鸡蛋呢?
  老王送“我”一瓶香油与一包鸡蛋。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香油与鸡蛋是计划供应的,供应对象与数量都有严格限定。老王有无户籍不得而知,即使有,因为老王是老光棍,供应数量应该很少,要攒一瓶香油和一包鸡蛋时间应该不会短。而鸡蛋是新鲜的,不像是慢慢积攒下来的。况且,老王病重,要花钱买药。病总不见好,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是药不对症,还是缺钱看病买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吧。那么老王就更没钱积攒这些鸡蛋了。
  再者,老王孤身一人,家里“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估计这香油与鸡蛋也不会是亲友送的。
  因而比较说得通的只有一种可能:老王用他赖以生存的三輪换了香油与鸡蛋。老王是在临终前一天给“我”送去香油与鸡蛋的,他一定预感时日不多。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决意用这种方式见“我”最后一面。而三轮是老王唯一还能换点钱物的东西。
  二问:老王为什么要送“我”香油与鸡蛋?
  老王平生唯一一次送“我”贵重东西——一瓶香油和一包鸡蛋,“我”下意识以为老王是需要钱看病与维持生活。老王一贫如洗,仅凭一辆“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与一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主顾勉强维持生活。现在他生病不能蹬三轮了,自然就没有了收入,无以聊生。因此,“我”的第一反应是拿钱给他,这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善良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说老王是想换点钱,为什么不直接用三轮去换呢?这一次他说“我不是要钱”,这与以往确实不同。他送“我”香油与鸡蛋,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了报恩。老王没能加入蹬三轮的组织,没有生活的基本保障,“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没有什么亲人,没人与他相依为命;他有眼疾,“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并且还因此被人说闲话,“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他只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在老王看来与想来,“我”与“我”的家人对他是有恩的。一是“我”女儿。老王撞了脸,“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二是“我”。“我”雇他送冰,而且拒绝了他收费减半的好意;“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常说些闲话,也能关心他的生活。老王铭记在心,平日里即对“我”有所报答。送冰的车费他自愿减半,“我”不肯,他即送“我们”大一倍的冰,不加价;送默存看病,他不肯要钱,“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一次送香油与鸡蛋,也不例外。
  为了还债。老王生病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他为什么到“我”家里来?为什么托他人传话?最大的可能是找“我”借钱。他生了重病,没了收入,“我”可能是他唯一的生存依靠。老王是善良的,临终前只能以送香油和鸡蛋的方式还债,特别是偿还感情之债。
  为了诀别。不能忽略这个事实,送给“我”香油与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去世了。老王一定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挣扎着做完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件事。“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他只剩下最后一点气息,用这最后一点气息,他给“我”送来香油与鸡蛋。三轮车很大可能是老李帮忙卖的,香油与鸡蛋想必也是老李帮忙买的,要不然老李不可能清晰记得“到您那儿的第二天”老王就去世了。老王请老李帮卖帮买,却没有要老李帮送,老王这样做,是为了与“我”诀别。
  三问:为什么“我”自以为是“一个幸运的人”,并且面对不幸的老王而“愧怍”?
  “我”说老王是不幸的,好理解;说自己是幸运的,要好好理解。“我”是作家、教授,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在那个特殊时代,被降至底层者行列,属于要被改造思想的一类人,“我”还能活着,已属幸运。另外,“我”的幸运是对比老王的不幸而言的:一是“我”物质生活方面比老王有保障,二是尚有家可依靠,三是遇见善良的老王。
  面对老王的不幸,“我”为什么“愧怍”呢?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与鸡蛋”,也不是“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老王依靠了“我”而维持生活,“我”却愧怍,这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反省。一是老王将“我”视为恩人,甚至亲人,而“我”对他未有对等的情感付出。老王病倒后,“我”从未去看望过他,甚至在老王与“我”诀别时,“我”都“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我”对待老王,止于怜悯。二是“我”虽被降为底层者,却从未视自己与底层者老王为一类人。三是老王依靠“我”活着,却未能依靠“我”活下去。“我”并未给予老王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总而言之,“我”对待老王,只有同情心,缺少同理心,因而“愧怍”。
其他文献
大海是什么颜色呢?  如果在海边发一整天呆,会发现海水如此多彩。平静的海近处碧绿,远处湛蓝,雪白的浪花一遍遍亲吻沙滩。中午阳光强烈时,海水会变成深蓝色。若阴天,海水的颜色灰蒙蒙的。暴雨时海水发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雨过天晴,大海又恢复迷人的蓝。若你掬起一捧海水细看,发现它又是透明的。  海洋,就像人类面对的这个世界,有着太多未知和神奇。曾经人类只能观测陆地上的山川草木,如今科技让我们看到海底也
期刊
《庖丁解牛》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么他所得的“养生”之“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  从“所见无非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呈现了庖丁从初级阶段的学习到中级阶段掌握技能,到最后进入高级阶段的过程:超越外部“官知”的感知,达到“神欲”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分别是族庖、良庖和道庖解牛的三种境界或水平,是人类技能训练普遍要
期刊
帕斯卡说,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可是,我们似乎迈入了一个“魔幻”的时代:一方面,想象力带来的高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于神魔;另一方面,高科技造成了人类的自我异化,我们的身躯越来越沉重,心灵越来越空虚,想象力逐渐衰退。我们迫切需要一场精神的历险,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找回人类应有的尊严和初心。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科幻类赛题:“當我带着地球上最后
期刊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赠诗及焉。  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
期刊
好的小说善于留白,善于实处落笔虚处见意,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里,这样的“不写”之写很多,也很有意味。  “不写”之一:林冲的一语不发  草料场交接工作时,林冲和老军有一番对话,原文是这样写的: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①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甘为配角,亦应赞扬”。  ②近日,《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不少人对配角往往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畏缩懦弱、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难担重任。而我却认为,选择成为配角,甘愿做配角,亦应被赞扬。  ③甘为配角,源于自知。清晰地认识自身能力,明白自身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正如大学生村
期刊
师:今天我们说说“梦”与“云”。  这首诗第一句就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海客的话能信吗?闯荡江湖的人,嘴里都没几句实话,何况蹈海的人。不过,让他谈谈也是好的,姑妄言之姑听之,反正谁也没去过瀛洲。下联“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是“越人”说的,“我”不过是听来的,你也就随便听听吧,这是为后面的夸张不实之词提前“甩锅”。  生:老师,这句诗让我想起苏轼的“人道是,三国
期刊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老师和他的四位弟子有一场简短的对话,后来被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不足五百字,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传诵和解读,那么多双聪慧过人的眼睛凝视着它,但它依然保存了很多秘密。  谁记录了这件事?  在任何史传中,记录者持有一种历史陈说的权力,会对事件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取舍。人们推测,“侍坐”一事的记录者,很可能是曾皙或曾皙的弟子。因为“三子者出,曾皙
期刊
无独有偶。在今日意大利北部也有一条河,比漳河小很多,那就是发源于亚平宁山脉,流入亚得里亚海的卢比孔河,它仅有区区29千米长。公元前49年,古羅马名将朱利叶斯·凯撒率军向南跨过了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按那时的古罗马共和国法律,未经元老院命令,任何在河北地区征战的罗马军人,一旦向南跨过此河,都会被视为反叛。因此,这件事也在西方留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常被人们使用的谚语:跨过卢比孔河。凯撒率军过河,发动了内战
期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难得的结构完整、篇幅较长的一章,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全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图。高中统编教材将其编入必修下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就让我们一起用“图说”的方式走进文本,领略中华先贤的风采。  【邱老师点拨】  1.“四子侍坐”章是一篇语录体记叙文,本任务主要是引导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