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教师工作的重点。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首先应该去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心理,再寻找合适的方法去转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 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特点,常常是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给孩子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家庭道德气氛,家庭情绪气氛,家庭文化背景都影响着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体会到学困生中的大多数是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因家庭原因造成学困生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家长对子女不能尽到教育的责任。②家庭结构遭受破坏。家庭主要成员发生了变化,如父母离婚、再婚、病故等,使孩子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教育。③家长缺乏正确教育管理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如简单粗暴、放任自流、溺爱护短、过分迁就、百依百顺、家校脱节、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等。
1.2 学校教育的失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刀切”、“模式化”等弊端,不能适应学困生的特殊需要,造成两极分化。
1.3 社会不良影响。社会是儿童生活的大课堂,社会对他们影响是复杂的,往往也是最直接的、诱惑力最大的。这是因为社会中许多直观形象,易于影响不成熟的儿童。
1.4 自身因素。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明辨是非的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和毅力,很容易为某种诱因直接引诱而产生不正当的欲望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方向,使不良行为变成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是在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内部后进心理促成的。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就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考虑每个学困生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才能把学困生教育好。
2 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做法
2.1 热爱学生,使其消除疑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学困生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多,常常在父母、教师、同学那里遭到冷淡、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普遍地背着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学困生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级体疏远,往往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关心自己。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转化学困生时应该特别热爱他们,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
2.2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的思想品德差与学习成绩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因此,班主任要紧紧围绕着学习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落后状态。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一定能够学好。其次,经常与课任教师加强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与科任教师配合,为他们“开小灶”,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只要当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地表扬,这样就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就能逐渐地提高。
2.3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内部力量。学困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如果班主任嫌弃学困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就会损伤他们最敏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反抗心理,最终导致他们拒绝一切教育。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一个同学低头在看桌下的书,我走到他身边时他仍没发现,他正在看一本小说,看得入迷,当时我没有收缴他的小说,也没有批评他,而是拍了拍他说:“你上课怎么把课本放到桌子下面看?这样有损你的眼睛。”他脸一红,从抽屉里拿出课本放在桌子上,并对我报以感激的目光。以后上他比以前更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有了进步。
2.4 锻炼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所以,要转化学困生,既要控制外部不良诱因(如不良的场所、行为不良的伙伴、迷恋的对象等),又要重视消除学困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兴趣等内部因素。当他们改正了错误,正确的动机与行为习惯比较牢固地形成以后,在适当的时期,在有把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信任性考验,给予他们同诱因接近的行为习惯。
2.5 反复抓,抓反复。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因为学困生的思想抓边,道德行为习惯的行程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正确对待学困生转变过程的反复,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对反复的学困生,仍然要尊重、信赖,要坚定信心,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犯了错误不要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
总之,教育学困生没有现成的妙策和固定模式,班主任要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困生年龄、性别、性格特点、错误轻重、态度好坏等,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就一定会使学困生转变为先进生。
1 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也有内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特点,常常是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给孩子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家庭道德气氛,家庭情绪气氛,家庭文化背景都影响着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体会到学困生中的大多数是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因家庭原因造成学困生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家长对子女不能尽到教育的责任。②家庭结构遭受破坏。家庭主要成员发生了变化,如父母离婚、再婚、病故等,使孩子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教育。③家长缺乏正确教育管理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如简单粗暴、放任自流、溺爱护短、过分迁就、百依百顺、家校脱节、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等。
1.2 学校教育的失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刀切”、“模式化”等弊端,不能适应学困生的特殊需要,造成两极分化。
1.3 社会不良影响。社会是儿童生活的大课堂,社会对他们影响是复杂的,往往也是最直接的、诱惑力最大的。这是因为社会中许多直观形象,易于影响不成熟的儿童。
1.4 自身因素。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明辨是非的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和毅力,很容易为某种诱因直接引诱而产生不正当的欲望和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方向,使不良行为变成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是在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内部后进心理促成的。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就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考虑每个学困生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才能把学困生教育好。
2 转化学困生的一些做法
2.1 热爱学生,使其消除疑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学困生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多,常常在父母、教师、同学那里遭到冷淡、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普遍地背着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学困生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级体疏远,往往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关心自己。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转化学困生时应该特别热爱他们,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
2.2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的思想品德差与学习成绩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因此,班主任要紧紧围绕着学习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落后状态。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一定能够学好。其次,经常与课任教师加强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与科任教师配合,为他们“开小灶”,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只要当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地表扬,这样就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就能逐渐地提高。
2.3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内部力量。学困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如果班主任嫌弃学困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就会损伤他们最敏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反抗心理,最终导致他们拒绝一切教育。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一个同学低头在看桌下的书,我走到他身边时他仍没发现,他正在看一本小说,看得入迷,当时我没有收缴他的小说,也没有批评他,而是拍了拍他说:“你上课怎么把课本放到桌子下面看?这样有损你的眼睛。”他脸一红,从抽屉里拿出课本放在桌子上,并对我报以感激的目光。以后上他比以前更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有了进步。
2.4 锻炼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所以,要转化学困生,既要控制外部不良诱因(如不良的场所、行为不良的伙伴、迷恋的对象等),又要重视消除学困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兴趣等内部因素。当他们改正了错误,正确的动机与行为习惯比较牢固地形成以后,在适当的时期,在有把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信任性考验,给予他们同诱因接近的行为习惯。
2.5 反复抓,抓反复。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因为学困生的思想抓边,道德行为习惯的行程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正确对待学困生转变过程的反复,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对反复的学困生,仍然要尊重、信赖,要坚定信心,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犯了错误不要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
总之,教育学困生没有现成的妙策和固定模式,班主任要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困生年龄、性别、性格特点、错误轻重、态度好坏等,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就一定会使学困生转变为先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