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对品德与社会有一些自己独到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
  二、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我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总而言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异常关键,通过适当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可见,弘扬人的实践性,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德育的明智选择。 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探索之路上,我们要勇往直前,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西藏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和强调自主学习主见成为我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生教育的特殊阶段,其富有情感、独具个性的特点,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本文以,经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我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进行简单粗谈。  【关键词】藏区学生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重视思维 创新能力  随
模型法可将高中生物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实物模型、抽象模型和游戏模型,能够有效提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有其特殊性,它精巧、简明、方便,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它不仅为数学本身,也为其它学科的数学应用提供了简捷的表达方式。我身为一名农牧区小学数学教师,在多年工作实践和听课学习中,发现农村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本文结合我们的调研,分析农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农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  1.农村孩子没有说普通话的氛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
【摘 要】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生活点滴都可进行感恩教育。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关键词】感恩 爱 学会 体会  近些年来,随着打工族的不断壮大,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基点进行考察和审视,一是创新的基点,表征为创新教育,二是教育的基点,表征为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以创新为旨趣,借助教育中介创新,融合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创新,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创新教育大背景下,思想政治课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做一些必要的调整。笔者试图就创新教育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