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198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组建了国家信息中心。1989年,经省政府批准建设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并组建了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它成立初期及发展过程中为全省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再创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的辉煌,是我们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
一、对系统优势与成绩的基本估价
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断优化配置,调整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计委)及各地、市、县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各级信息部门和有关机构具体实施,形成了上联国家信息中心,下联市、县的纵向网络资源平台。截至2003年底,系统拥有68家信息机构,556名各类信息工作人员。省、市(州)、县(市、区)90%以上成立了信息中心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此而形成了经济信息系统运行的组织保证。在推进全省经济信息化事业发展、网络建设、系统集成、电子政务信息化方面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二是培养了一批专业化人才。到2003年底,全省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464人,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83.4%。其中,经济分析人员216人,信息技术人员236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8.8%和42.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4人,占职工总数的18.7%。这些数据表明,整个体系的知识结构正朝着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积极投身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在国民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和效果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评估,一,二、三产业结构模型优化,以及全省经济与全国的横向比较分析等方面,拿出了阶段性结论和系统报告,这些成果有的成为各级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是形成了新的运行与合作机制。近年来,全省经济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资源配置、网络系统安全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在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了作用。系统内外交流与协作也有了新进展。在各地区、市(县)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重大问题研究方面,也发挥了骨干作用。有的经济信息机构受政府委托或通过竞标,成为系统工程与业务建设的牵头单位。
二、系统运行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为使系统成为推进全省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具体技术轻软资源开发、重有形资源轻无形资源的现象。二是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保证力度不够,系统化建设尤其是与原始经济信息资源密切相关的基层机构仍有待于完善。较落后的市、县经济信息职能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不足,功能不够完善。三是适应性差。随着政府机构调整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系统的结构、各职能部门的规模和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系统组织联系和业务联系内聚力有所减弱。
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系统功能,必须把系统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大格局,放在国家宏观调控现实需要和系统职能定位的大方向上来考虑。为此,应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系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经济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为核心,充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和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作用,为全省宏观经济调控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促进经济信息交流共享,使之成为立足省内,面向全国,联接国际的经济信息资源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并成为研究、参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规划的智囊团,为吉林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珍视现有系统的价值
省经济信息系统为各地区、市(县)提供了统一的品牌,创造了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在内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先行者为后进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各地中心通过相互交流与协作,把握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形成了目标一致、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可以说,系统是省、市,县三级中心共同的成果,也是共同的依托。因此,系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系统的声誉,促进系统的发展,创造系统的未来。
2、牢固树立为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思想
系统成立17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对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探索。系统的职能定位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为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实现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咨询,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大方向没有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系统的中心工作。一方面,信息中心是省、市、县政府部门的直属机构,为政府做好服务,是系统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系统属于社会中介组织,沟通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渠道,搭建政府与市场的业务桥梁,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促进政府、市场、公众之间的互动是系统价值的活力所在,也是系统基本的工作职责。
3、以业务流为系统联系的重要纽带
新形势下,以经济信息资源合作开发为核心的业务流,应是经济信息系统的联系纽带。如果信息资源能够在各级中心内部,在整个系统流动起来,把每个中心的经验与智慧共同分享,系统内的互动与协作将大大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将迅速提高。新的纽带将帮助我们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不再等着派任务,分项目,而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会研究项目,主动帮助各级政府与主管部门开拓项目。通过扎实细致的信息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为招商引资、扩大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做贡献。
三、开创经济信息系统新优势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促进系统发展,形成系统优势,应根据新的形势变化,采取以下3项应对策略:
1、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打破层级组织的固定模式,建立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对于省经济信息系统来说,是整合资源,适应变化的有效途径。
实现省经济信息系统组织结构扁平化应采用渐进模式。以系统的核心层为例,首先可考虑,把省内一些重要企业集团、社团组织、新闻机构吸纳进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范围,把一些经济发达、政府信息化需求旺盛,而且自身有一定积累的市、县级经济信息中心充实到省经济信息中心直接联系的单位当中,成为系统的核心层成员。
2、业务结构相关多元化。从各地中心的情况看,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信息化业务和决策咨询业务齐头并进。相反,有些落后地区(市、县)则一弱俱弱,一损俱损。统计结果也表明,信息化与决策咨询业绩是高度正相关的。为此,建议系统推行“相关多元化”业务战略,即围绕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传播,全面开展信息服务。实施环节要把握好3点:一是“相关多元化”主要应在信息化的中端,包括提供信息传递的技术支持、提供信息内容服务和开展咨询服务。低端的统计、调查、发布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主要服务领域。系统可适当介入,但是不宜投入过多精力。高端的深度政策分析是政策研究部门的主要服务领域,应充分利用系统内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二是各中心应根据现有资源和本地需求情况不拘一格地确定多元化的“元”数。
3、合作方式多样化。一是由省经济信息中心带动的系统化业务。主要是通过吉林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和省发改委纵向网络系统带动全省系统共同发展。二是局部纵向网络系统化业务,即市、州经济信息中心以下的局部系统化业务。三是局部横向系统化业务,主要是实现某项业务的跨区域合作。四是点对点的合作。今后系统既可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也可采取以强带弱的方式,开展点对点的合作。
(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一 丁)
一、对系统优势与成绩的基本估价
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断优化配置,调整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计委)及各地、市、县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各级信息部门和有关机构具体实施,形成了上联国家信息中心,下联市、县的纵向网络资源平台。截至2003年底,系统拥有68家信息机构,556名各类信息工作人员。省、市(州)、县(市、区)90%以上成立了信息中心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此而形成了经济信息系统运行的组织保证。在推进全省经济信息化事业发展、网络建设、系统集成、电子政务信息化方面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二是培养了一批专业化人才。到2003年底,全省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464人,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83.4%。其中,经济分析人员216人,信息技术人员236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8.8%和42.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4人,占职工总数的18.7%。这些数据表明,整个体系的知识结构正朝着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吉林省经济信息系统积极投身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在国民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和效果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评估,一,二、三产业结构模型优化,以及全省经济与全国的横向比较分析等方面,拿出了阶段性结论和系统报告,这些成果有的成为各级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是形成了新的运行与合作机制。近年来,全省经济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资源配置、网络系统安全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在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了作用。系统内外交流与协作也有了新进展。在各地区、市(县)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重大问题研究方面,也发挥了骨干作用。有的经济信息机构受政府委托或通过竞标,成为系统工程与业务建设的牵头单位。
二、系统运行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为使系统成为推进全省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具体技术轻软资源开发、重有形资源轻无形资源的现象。二是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保证力度不够,系统化建设尤其是与原始经济信息资源密切相关的基层机构仍有待于完善。较落后的市、县经济信息职能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不足,功能不够完善。三是适应性差。随着政府机构调整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系统的结构、各职能部门的规模和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系统组织联系和业务联系内聚力有所减弱。
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系统功能,必须把系统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大格局,放在国家宏观调控现实需要和系统职能定位的大方向上来考虑。为此,应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系统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经济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为核心,充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和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作用,为全省宏观经济调控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促进经济信息交流共享,使之成为立足省内,面向全国,联接国际的经济信息资源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并成为研究、参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规划的智囊团,为吉林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珍视现有系统的价值
省经济信息系统为各地区、市(县)提供了统一的品牌,创造了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在内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先行者为后进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各地中心通过相互交流与协作,把握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形成了目标一致、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可以说,系统是省、市,县三级中心共同的成果,也是共同的依托。因此,系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系统的声誉,促进系统的发展,创造系统的未来。
2、牢固树立为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思想
系统成立17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对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探索。系统的职能定位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为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实现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咨询,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大方向没有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系统的中心工作。一方面,信息中心是省、市、县政府部门的直属机构,为政府做好服务,是系统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系统属于社会中介组织,沟通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渠道,搭建政府与市场的业务桥梁,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促进政府、市场、公众之间的互动是系统价值的活力所在,也是系统基本的工作职责。
3、以业务流为系统联系的重要纽带
新形势下,以经济信息资源合作开发为核心的业务流,应是经济信息系统的联系纽带。如果信息资源能够在各级中心内部,在整个系统流动起来,把每个中心的经验与智慧共同分享,系统内的互动与协作将大大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将迅速提高。新的纽带将帮助我们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不再等着派任务,分项目,而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会研究项目,主动帮助各级政府与主管部门开拓项目。通过扎实细致的信息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为招商引资、扩大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做贡献。
三、开创经济信息系统新优势的几点思考
为进一步促进系统发展,形成系统优势,应根据新的形势变化,采取以下3项应对策略:
1、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打破层级组织的固定模式,建立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对于省经济信息系统来说,是整合资源,适应变化的有效途径。
实现省经济信息系统组织结构扁平化应采用渐进模式。以系统的核心层为例,首先可考虑,把省内一些重要企业集团、社团组织、新闻机构吸纳进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范围,把一些经济发达、政府信息化需求旺盛,而且自身有一定积累的市、县级经济信息中心充实到省经济信息中心直接联系的单位当中,成为系统的核心层成员。
2、业务结构相关多元化。从各地中心的情况看,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信息化业务和决策咨询业务齐头并进。相反,有些落后地区(市、县)则一弱俱弱,一损俱损。统计结果也表明,信息化与决策咨询业绩是高度正相关的。为此,建议系统推行“相关多元化”业务战略,即围绕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传播,全面开展信息服务。实施环节要把握好3点:一是“相关多元化”主要应在信息化的中端,包括提供信息传递的技术支持、提供信息内容服务和开展咨询服务。低端的统计、调查、发布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主要服务领域。系统可适当介入,但是不宜投入过多精力。高端的深度政策分析是政策研究部门的主要服务领域,应充分利用系统内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二是各中心应根据现有资源和本地需求情况不拘一格地确定多元化的“元”数。
3、合作方式多样化。一是由省经济信息中心带动的系统化业务。主要是通过吉林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和省发改委纵向网络系统带动全省系统共同发展。二是局部纵向网络系统化业务,即市、州经济信息中心以下的局部系统化业务。三是局部横向系统化业务,主要是实现某项业务的跨区域合作。四是点对点的合作。今后系统既可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也可采取以强带弱的方式,开展点对点的合作。
(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一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