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就像对一个人在一瞥之间留下印象,一个下意识中感知的特别引领你不由得再看一眼——我对那幅画是如此,对那幅画的作者也是。
那时,几乎每一个周末,我都在大阪丽嘉皇家宾馆打工,经常出没的场所是一楼叫“Main Lounge”的大咖啡厅,那是这家宾馆的颜面。设计契合建筑家吉田五十八氏“和自然融合的传统美”的理想,更追寻了平安朝的精神和风物;淡绿色的地毯上,依照曲水之宴,流出一条小河,暗粉色的沙发椅是水边草上绽放的花朵;顶上的灯饰是一朵朵紫色祥云,几根有金莳绘的柱子支撑着这片天地。正面,隔着整墙巨大而透明的长玻璃,可见外头日本庭院的季节变换,看到萤火,或听到秋虫唧唧。
这里,时常能见到名人政要:国会议员、当红歌星、相扑名将、野球教练、金融家,甚至黑社会组织头目,也挡不住阴阳师和众多相亲的男男女女。这样的客人组合和大阪的氛围十分贴切——大阪本是热闹的“人情”的城市呀。在刻意制造的穿越历史的平安风流下,上演的还是当下日常世界的人间喜剧。丽嘉皇家宾馆是大阪最传统的高档宾馆,位居市中心的中之岛。这里的餐饮堪称大阪最好,而大阪是有“日本的食堂”之美誉的。
我不清楚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使得那位画家的那幅画悬挂于此,因为宾馆财大气粗?因为画家的出生地离此地不远?还是因为画家谙熟大阪的市井生活?
不管怎么说,我第二次到“Main Lounge”,才和他的画相遇。他的那一幅画挂在“Main Lounge”左侧角落里,在服务台后,一个相对并不引人注意的墙上,后来,我常常在它的前面站着。
显然,那是一位“支那”女子,齐眉的刘海,齐耳的短发,单眼皮,粉色绸短褂的外头,罩了件无袖紫色花缎袍,袍子的领口和窄褃滚着黑边。她脚蹬一双黑皮鞋,右手持一把打开的折扇,摆在胸前,左手撑着一个古朴的木质花台,手偏大,身子略微倾斜于花台一侧。花台上摆着一瓶玫瑰花:很是柔嫩,多鹅黄和粉红。花的粉色正好和绸短褂的粉色一致。有着暗色背景的这幅画,花架子是深褐色,袍子是深藕色,色彩总体说来收敛、沉稳,但整幅画还是春意盎然,它有花色的地毯,带着鲜亮的粉红,和周秋兰粉色的脸也一致——虽说那张脸的左侧被刷上一道暗影。这是一幅沉着中透着光彩的画。
周秋兰不是丑女,也不是能被大众叫好的美女,而是一个让我不得不多看两眼的人,一个我觉得,能从画上叫下来,有兴味与之攀谈一番的人:“周秋兰,你是谁,你怎会站在这里?”很难检索到更多关于“周秋兰立像”的资料,画中人周秋兰是个中国女子,大约就住在神户。昭和三年即1928年,画家小出楢重(1887—1930)萌生了描绘着中国服饰的女性的愿望,有人介绍了周秋兰。画家从出生地大阪迁居六甲山边的神户,一个让他觉得或能宁静心远的所在。在这里,他捕捉到神户这座“异人之城”,也就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洋人出没的城市特有的元素,包括中国元素,如中华街的家具、饮食和女性。
我很怀疑周秋兰长得和画中一模一样,更倾向于相信,真人的眉眼或许会漂亮些。在我看来,画家小出楢重正是一个为凸显精神特质,不惜牺牲物质的外在肤浅美的人。为此,他从不惧怕把人画得不那么俊美,但他总把笔下的人物画得耐人寻味。
二
而小出楢重的成名作是《N的家族》,N是“楢”字的日文罗马音头字母。描绘的是画家的三口之家。一家三口坐在桌前。戴圆顶尼帽的N,和服上披着外套,右肩稍微向后,嘴里衔着烟。白色卷烟的上端,烟几乎垂直地漂着。画家楢重和妻子重子间是他俩的独子泰弘,泰弘直盯着桌上黄色的柠檬和红色的苹果。重子似乎颇有怨气,视线下垂,仿佛在担忧明日的柴米钱,那时楢重靠友人周济,还把有限的钱款投掷在绘画的材料上。楢重微侧着脸,这使他的右脸颊看来更为狭长,左脸颊相对宽阔,但下巴的轮廓尖锐,证实他确实是个“骨人”——那是他对自己的称谓。他的视线既不在孩子,也不在桌子,睁着眼又对一切视而不见。妻子面朝着丈夫,没和眼面前的丈夫对视,专注的目光下垂,沉浸在眼皮下自己的思虑里。墙上露出一个圆形画框的下半截,看得见半截肖像里和N一模一样的厚嘴唇、削下巴及脖子的皱纹——他们是同一个人。
帽子、和服、有窗帘的背景墙和桌子,多用暗色调。对和服的质地的表现十分突出。人物五官,比如重子抿着的厚唇,极好地展现了这女人的性格。和妻子、儿子集中于屋内的视线和神思相比,N先生的眼神和唇上升起的烟云使他颇具游离感。N先生和墙上画框中的人,重复又异同,脸的角度相反,一个朝右,一个朝左,似乎画家将自己挂在了墙上,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家庭日常的参与。他借助于头像,可以将魂灵儿如烟云一样袅袅上升,自由活动。又或者,他愿意在墙上,审视和旁观自己的生活?小出楢重爱烟,他这么谈烟:“怎么说,香烟都实在是个好东西啊。和别人说话时,没根烟,多尴尬呀。要是没个淡紫色的烟幕,对方的面孔,看得实在过于清楚了。”
桌上放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册,画册上摆了一只褐色杯子和一个黄色柠檬。画册点名了N的身份,也透露了他对绘画的理解。自打在东京美术学校求学时期,小出楢重就喜欢上荷尔拜因了:“在我看来,丢勒呢,个人的好恶太强,还是荷尔拜因便于学习,他不会沉溺在对象中,而总能客观地彻底描绘,这一点很好。”
《N的家族》在大正八年即1919年的第六回“二科展”展出且获得了樗牛奖,小出楢重因此被日本油画界肯定和瞩目。其实,自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的大正三年到七年之间,他参加过三次“文展”,都落选了。本来这幅画也想往“文展”送,友人提议画风和“二科”更近。画家原本将信将疑,得到周围人的不断肯定后,不由自信起来,觉得不但要参加二科展,而且一定会拿个奖回来。所谓文展是文部省美术展,相对保守,当时已受到多方批评。正因为如此,鼓励自由的新画风的“二科”才应运而生。
明治二十年(1887)10月13日,小出楢重生于大阪市南区长堀桥筋一丁目,是土生土长的大阪人。父亲楢治郎和小出长荣门的长女美津结婚,做了“天水香”膏药店的上门女婿,有了两个孩子,可惜,母子都病死了。美津的妹妹嫁给姐夫,生下楢重和弟弟吉延。“天水香”专卖治花柳病的膏药,靠近道顿堀川、千日前一带。道顿堀川是大阪市中心的一条小河。小出楢重记得,儿时,每到中秋月圆夜,母亲和女佣们会结伴去道顿堀川掬水洗目,据说,映射了明月的水能治眼病。当然,这不过是个习俗,聚集了太多人群的这条河边,人们洗锅刷盆,河水全然没有清洁到能洗目的地步。
就像对一个人在一瞥之间留下印象,一个下意识中感知的特别引领你不由得再看一眼——我对那幅画是如此,对那幅画的作者也是。
那时,几乎每一个周末,我都在大阪丽嘉皇家宾馆打工,经常出没的场所是一楼叫“Main Lounge”的大咖啡厅,那是这家宾馆的颜面。设计契合建筑家吉田五十八氏“和自然融合的传统美”的理想,更追寻了平安朝的精神和风物;淡绿色的地毯上,依照曲水之宴,流出一条小河,暗粉色的沙发椅是水边草上绽放的花朵;顶上的灯饰是一朵朵紫色祥云,几根有金莳绘的柱子支撑着这片天地。正面,隔着整墙巨大而透明的长玻璃,可见外头日本庭院的季节变换,看到萤火,或听到秋虫唧唧。
这里,时常能见到名人政要:国会议员、当红歌星、相扑名将、野球教练、金融家,甚至黑社会组织头目,也挡不住阴阳师和众多相亲的男男女女。这样的客人组合和大阪的氛围十分贴切——大阪本是热闹的“人情”的城市呀。在刻意制造的穿越历史的平安风流下,上演的还是当下日常世界的人间喜剧。丽嘉皇家宾馆是大阪最传统的高档宾馆,位居市中心的中之岛。这里的餐饮堪称大阪最好,而大阪是有“日本的食堂”之美誉的。
我不清楚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使得那位画家的那幅画悬挂于此,因为宾馆财大气粗?因为画家的出生地离此地不远?还是因为画家谙熟大阪的市井生活?
不管怎么说,我第二次到“Main Lounge”,才和他的画相遇。他的那一幅画挂在“Main Lounge”左侧角落里,在服务台后,一个相对并不引人注意的墙上,后来,我常常在它的前面站着。
显然,那是一位“支那”女子,齐眉的刘海,齐耳的短发,单眼皮,粉色绸短褂的外头,罩了件无袖紫色花缎袍,袍子的领口和窄褃滚着黑边。她脚蹬一双黑皮鞋,右手持一把打开的折扇,摆在胸前,左手撑着一个古朴的木质花台,手偏大,身子略微倾斜于花台一侧。花台上摆着一瓶玫瑰花:很是柔嫩,多鹅黄和粉红。花的粉色正好和绸短褂的粉色一致。有着暗色背景的这幅画,花架子是深褐色,袍子是深藕色,色彩总体说来收敛、沉稳,但整幅画还是春意盎然,它有花色的地毯,带着鲜亮的粉红,和周秋兰粉色的脸也一致——虽说那张脸的左侧被刷上一道暗影。这是一幅沉着中透着光彩的画。
周秋兰不是丑女,也不是能被大众叫好的美女,而是一个让我不得不多看两眼的人,一个我觉得,能从画上叫下来,有兴味与之攀谈一番的人:“周秋兰,你是谁,你怎会站在这里?”很难检索到更多关于“周秋兰立像”的资料,画中人周秋兰是个中国女子,大约就住在神户。昭和三年即1928年,画家小出楢重(1887—1930)萌生了描绘着中国服饰的女性的愿望,有人介绍了周秋兰。画家从出生地大阪迁居六甲山边的神户,一个让他觉得或能宁静心远的所在。在这里,他捕捉到神户这座“异人之城”,也就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洋人出没的城市特有的元素,包括中国元素,如中华街的家具、饮食和女性。
我很怀疑周秋兰长得和画中一模一样,更倾向于相信,真人的眉眼或许会漂亮些。在我看来,画家小出楢重正是一个为凸显精神特质,不惜牺牲物质的外在肤浅美的人。为此,他从不惧怕把人画得不那么俊美,但他总把笔下的人物画得耐人寻味。
二
而小出楢重的成名作是《N的家族》,N是“楢”字的日文罗马音头字母。描绘的是画家的三口之家。一家三口坐在桌前。戴圆顶尼帽的N,和服上披着外套,右肩稍微向后,嘴里衔着烟。白色卷烟的上端,烟几乎垂直地漂着。画家楢重和妻子重子间是他俩的独子泰弘,泰弘直盯着桌上黄色的柠檬和红色的苹果。重子似乎颇有怨气,视线下垂,仿佛在担忧明日的柴米钱,那时楢重靠友人周济,还把有限的钱款投掷在绘画的材料上。楢重微侧着脸,这使他的右脸颊看来更为狭长,左脸颊相对宽阔,但下巴的轮廓尖锐,证实他确实是个“骨人”——那是他对自己的称谓。他的视线既不在孩子,也不在桌子,睁着眼又对一切视而不见。妻子面朝着丈夫,没和眼面前的丈夫对视,专注的目光下垂,沉浸在眼皮下自己的思虑里。墙上露出一个圆形画框的下半截,看得见半截肖像里和N一模一样的厚嘴唇、削下巴及脖子的皱纹——他们是同一个人。
帽子、和服、有窗帘的背景墙和桌子,多用暗色调。对和服的质地的表现十分突出。人物五官,比如重子抿着的厚唇,极好地展现了这女人的性格。和妻子、儿子集中于屋内的视线和神思相比,N先生的眼神和唇上升起的烟云使他颇具游离感。N先生和墙上画框中的人,重复又异同,脸的角度相反,一个朝右,一个朝左,似乎画家将自己挂在了墙上,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家庭日常的参与。他借助于头像,可以将魂灵儿如烟云一样袅袅上升,自由活动。又或者,他愿意在墙上,审视和旁观自己的生活?小出楢重爱烟,他这么谈烟:“怎么说,香烟都实在是个好东西啊。和别人说话时,没根烟,多尴尬呀。要是没个淡紫色的烟幕,对方的面孔,看得实在过于清楚了。”
桌上放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册,画册上摆了一只褐色杯子和一个黄色柠檬。画册点名了N的身份,也透露了他对绘画的理解。自打在东京美术学校求学时期,小出楢重就喜欢上荷尔拜因了:“在我看来,丢勒呢,个人的好恶太强,还是荷尔拜因便于学习,他不会沉溺在对象中,而总能客观地彻底描绘,这一点很好。”
《N的家族》在大正八年即1919年的第六回“二科展”展出且获得了樗牛奖,小出楢重因此被日本油画界肯定和瞩目。其实,自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的大正三年到七年之间,他参加过三次“文展”,都落选了。本来这幅画也想往“文展”送,友人提议画风和“二科”更近。画家原本将信将疑,得到周围人的不断肯定后,不由自信起来,觉得不但要参加二科展,而且一定会拿个奖回来。所谓文展是文部省美术展,相对保守,当时已受到多方批评。正因为如此,鼓励自由的新画风的“二科”才应运而生。
明治二十年(1887)10月13日,小出楢重生于大阪市南区长堀桥筋一丁目,是土生土长的大阪人。父亲楢治郎和小出长荣门的长女美津结婚,做了“天水香”膏药店的上门女婿,有了两个孩子,可惜,母子都病死了。美津的妹妹嫁给姐夫,生下楢重和弟弟吉延。“天水香”专卖治花柳病的膏药,靠近道顿堀川、千日前一带。道顿堀川是大阪市中心的一条小河。小出楢重记得,儿时,每到中秋月圆夜,母亲和女佣们会结伴去道顿堀川掬水洗目,据说,映射了明月的水能治眼病。当然,这不过是个习俗,聚集了太多人群的这条河边,人们洗锅刷盆,河水全然没有清洁到能洗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