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校园”环境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师生分享;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研究和学习,有效促进师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
“数字校园”环境下“开放、生长”教学模式,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①资源开放,自主获取,课前生长
②思维开放,提问探究,主动生长
③群体开放,多元交互,合作生长
④路径开放,求助解疑,能力生长
⑤视野开放,拓展探秘,课后生长 (见表1)
“数字校园”提供的开放式平台和信息化工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渗透到教學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师生能力不断生长和提升。
一、资源开放,自主获取,课前生长
平时,“数字校园”的所有学习资源向学校全体师生敞开大门,校园网站的“学习资源”应有尽有,随时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知识链接”栏目链接了很多教学、学习资源网站,通过资源检索就可以事先了解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预习。每节课前,各班微信群里,满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的课前预习资料。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前,自己就已经开始了自主学习,根据兴趣和需求,自主搜集到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必要信息,为课堂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数字校园”环境提供的这种开放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前认知,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课堂学习向前延伸,与预习阶段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思维开放,提问探究,主动生长
“数字校园”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充满灵活性、发散性、综合性、逻辑性、创新性、批判性。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上课后,教师首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课前质疑梳理出主问题,可以通过ipad统计学生的问题,分类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可以在ipad上推演,还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推理,更可以借助校园网站的“探索工具”,借鉴解决类似问题的妙法,展示思维过程。借助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高效而主动的生长和发展,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也在不断生长和发展。
三、群体开放,多元交互,合作生长
“数字校园”环境下,信息进行着交互式多元传递,带动着全方位、立体化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开放的课堂,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广泛的,有来自网络的,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老师的,更有来自同伴的。“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开放课堂,对每位学生都是敞开的:各个小组成员可以“串来串去”;座位离得远,还可以运用网络“交流工具”,打字留言,交流各自看法。信息交互式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课堂变成了时、空、思维等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体。“选课平台”完善后,不同班级学生也可以“串班”学习,或通过网络进行“跨班”交流,突破教室空间的界限。“数字校园”的所有资源,对学校师生群体都是开放的,全体师生都是资源共享者,都可以自由地交流,真诚地表达观点。
四、路径开放,求助解疑,能力生长
“数字校园”环境下,可以通过ipad进行即时反馈,并检测问题是否真正得以解决。如果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可以利用网络“BBS 讨论、在线专家解惑”等功能,进行求助:向老师求助,老师可以相机点拨。渠道是多元的,路径是开放的。每节课都是一次“解决问题大比拼”。
五、视野开放,拓展探秘,课后生长
校园网站和相关链接网站储存了大量的教学课例(名师微课等)和学习资料,可供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选取所需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步录播室可以随时调出以往授课视频,这就打破了听课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性。“课堂学习后还没解渴”的学生,会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自主开展“拓展探秘”活动。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信息工具,在广阔的领域中,他们继续去发现,去探索,去深入挖掘,进行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数字校园”环境下“开放、生长”教学模式中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延伸有机联系起来,将质疑、析疑、解疑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网络交互学习等方式有机融合起来,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数字校园”环境等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将时间、空间、思维等维度有机统一起来。五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立体模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激活这“五环”,灵活地运用“开放、生长”教学模式,不拘于定势,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情,确定不同的重点环节,因学定教,顺学而导,随时调整,随机应变,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网络平台及信息技术工具的巨大作用,使之最大化地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服务。
“数字校园”环境下“开放、生长”教学模式,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①资源开放,自主获取,课前生长
②思维开放,提问探究,主动生长
③群体开放,多元交互,合作生长
④路径开放,求助解疑,能力生长
⑤视野开放,拓展探秘,课后生长 (见表1)
“数字校园”提供的开放式平台和信息化工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渗透到教學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师生能力不断生长和提升。
一、资源开放,自主获取,课前生长
平时,“数字校园”的所有学习资源向学校全体师生敞开大门,校园网站的“学习资源”应有尽有,随时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知识链接”栏目链接了很多教学、学习资源网站,通过资源检索就可以事先了解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预习。每节课前,各班微信群里,满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的课前预习资料。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前,自己就已经开始了自主学习,根据兴趣和需求,自主搜集到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必要信息,为课堂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数字校园”环境提供的这种开放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前认知,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课堂学习向前延伸,与预习阶段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思维开放,提问探究,主动生长
“数字校园”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充满灵活性、发散性、综合性、逻辑性、创新性、批判性。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上课后,教师首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课前质疑梳理出主问题,可以通过ipad统计学生的问题,分类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可以在ipad上推演,还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推理,更可以借助校园网站的“探索工具”,借鉴解决类似问题的妙法,展示思维过程。借助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工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高效而主动的生长和发展,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也在不断生长和发展。
三、群体开放,多元交互,合作生长
“数字校园”环境下,信息进行着交互式多元传递,带动着全方位、立体化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开放的课堂,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广泛的,有来自网络的,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老师的,更有来自同伴的。“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开放课堂,对每位学生都是敞开的:各个小组成员可以“串来串去”;座位离得远,还可以运用网络“交流工具”,打字留言,交流各自看法。信息交互式传递的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课堂变成了时、空、思维等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体。“选课平台”完善后,不同班级学生也可以“串班”学习,或通过网络进行“跨班”交流,突破教室空间的界限。“数字校园”的所有资源,对学校师生群体都是开放的,全体师生都是资源共享者,都可以自由地交流,真诚地表达观点。
四、路径开放,求助解疑,能力生长
“数字校园”环境下,可以通过ipad进行即时反馈,并检测问题是否真正得以解决。如果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可以利用网络“BBS 讨论、在线专家解惑”等功能,进行求助:向老师求助,老师可以相机点拨。渠道是多元的,路径是开放的。每节课都是一次“解决问题大比拼”。
五、视野开放,拓展探秘,课后生长
校园网站和相关链接网站储存了大量的教学课例(名师微课等)和学习资料,可供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选取所需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步录播室可以随时调出以往授课视频,这就打破了听课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性。“课堂学习后还没解渴”的学生,会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自主开展“拓展探秘”活动。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信息工具,在广阔的领域中,他们继续去发现,去探索,去深入挖掘,进行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数字校园”环境下“开放、生长”教学模式中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延伸有机联系起来,将质疑、析疑、解疑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网络交互学习等方式有机融合起来,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数字校园”环境等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将时间、空间、思维等维度有机统一起来。五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立体模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激活这“五环”,灵活地运用“开放、生长”教学模式,不拘于定势,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情,确定不同的重点环节,因学定教,顺学而导,随时调整,随机应变,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网络平台及信息技术工具的巨大作用,使之最大化地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