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问题。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整体能力。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高中生物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也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缺少兴趣,这些都成为生物学教师授课的难题,如何找到突破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众多生物学科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我积累了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注重每堂课的导入,新课的导入虽只占课堂教学的十分之一或者几句话就能概括,但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恰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是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词十分重要。而导入方法则要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灵活运用。用各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打造高效生物课堂。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远比让学生记住实验原理本身要有意义得多。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教师总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记原理,很快,学生便对生物课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求知的有效动力。实验操作往往因其直观性,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产生快乐体验。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生物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教师把生物中要学习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着手,让他们提前准备“树叶、石头、蚂蚁、黄豆等”,并把这些都摆放在各小组同学的面前,让同学们一起找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思考,实现生活经验生物化,又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自己身边,学会用生物的眼光看待、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例如:学完“植物的新陈代谢”后,我提问:如何才能提高大棚内蔬菜的产量?让学生分析浇水,施肥,保持适当温差、光照,增施CO■肥等措施的理论依据,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善待质疑错误,保持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师所讲内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切莫将学生的想法“一棍子打死”,这是学生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创新精神。老师对于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并认真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能答对,则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等,学生回答问题会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批评,否则学生会形成听到提问就紧张害怕心理,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打击学习的自信心,而且不利于主动参与课堂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错误回答是教学的一个好素材,教师应善待错误,敏感地捕捉课堂反馈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教师风趣幽默,巩固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讲课风趣幽默并富有哲理,不仅能快速感染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些教师感到生物学概念和理论枯燥、抽象,教难,学更难。其实,只要有幽默感,做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有效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复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如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不但教导了想偷偷学吸烟的男同学,而且传授了知识,巩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生物知识运用能力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3]叶佩珉主编.生物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高中生物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也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缺少兴趣,这些都成为生物学教师授课的难题,如何找到突破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众多生物学科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我积累了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注重每堂课的导入,新课的导入虽只占课堂教学的十分之一或者几句话就能概括,但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恰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是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词十分重要。而导入方法则要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灵活运用。用各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打造高效生物课堂。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远比让学生记住实验原理本身要有意义得多。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教师总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记原理,很快,学生便对生物课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求知的有效动力。实验操作往往因其直观性,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产生快乐体验。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生物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教师把生物中要学习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着手,让他们提前准备“树叶、石头、蚂蚁、黄豆等”,并把这些都摆放在各小组同学的面前,让同学们一起找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思考,实现生活经验生物化,又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自己身边,学会用生物的眼光看待、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例如:学完“植物的新陈代谢”后,我提问:如何才能提高大棚内蔬菜的产量?让学生分析浇水,施肥,保持适当温差、光照,增施CO■肥等措施的理论依据,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善待质疑错误,保持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师所讲内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切莫将学生的想法“一棍子打死”,这是学生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创新精神。老师对于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并认真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能答对,则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等,学生回答问题会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批评,否则学生会形成听到提问就紧张害怕心理,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打击学习的自信心,而且不利于主动参与课堂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错误回答是教学的一个好素材,教师应善待错误,敏感地捕捉课堂反馈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教师风趣幽默,巩固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讲课风趣幽默并富有哲理,不仅能快速感染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些教师感到生物学概念和理论枯燥、抽象,教难,学更难。其实,只要有幽默感,做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有效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复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如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不但教导了想偷偷学吸烟的男同学,而且传授了知识,巩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生物知识运用能力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3]叶佩珉主编.生物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