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作品集评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mao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冠中
  
  刘国松汲取了西方现代的抽象手法,又依据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素质。这个传统的素质体现在哪里呢?唐、宋间的山水画,以荆、关、董、巨及范宽等人为代表吧,都予人气象万千与元气淋漓的感受。作者们在巨幛大幅或咫尺素绢中表现了崇山峻岭、块磊连绵、天地悠悠等博大宽阔的空间深邃感,首要的重点课题是解决画面的结构安置,包括块面大小的分布与组合,平面分割中的对照与连贯。如果这一结构安置中缺乏胆识与匠心,浪费了珍贵的地盘,则画面必然落入平庸,必然章法不佳,气韵也就绝不可能生动,这不是笔墨所能补救的要害。用马蒂斯的话来说,就是画面中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部分,凡不起积极作用的定起破坏作用。刘国松在猛攻这个结构大关,他画面的气势和神韵是建立在结构这个根基上的。他的结构变化多端,形体伸缩往往出人意外,从心所欲不逾矩,亦逾矩,逾那陈规陋矩,有些规矩早已老化了!元、明以后的山水画偏重笔墨,在白色纸底上用毛笔蘸墨勾勒渲染出具体形象,笔墨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积累,笔墨的变化亦丰富多样起来。然而笔墨的效果往往局限在具体形象的表达方面,对整个画面组织结构的安排不易起决定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因为拘泥于笔墨的局部变化而有伤整体的统一。所以,石涛说大画要画得邋遢,即是说大幅画面主要应全神贯注于整体效果,局部“邋遢”也无妨,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刘国松专注于画境的效果,全不着眼于笔墨的程式化,而且工具何止于笔与墨呢!
  刘国松对画的处理是绞尽脑汁的,他多方探索表现手法中的天趣自然与复杂多样,他在惨淡经营中发现了一种糊灯笼的粗纸,可将其纸筋层层剥落,他于此设计加工,特制了成批带有纸筋的纸,作画后可根据意图撕去某些纸筋,呈现出天趣自然的“肌理”。这肌理,与蜡染的冰纹、碑拓的裂痕可说是异曲而同工。大自然天趣启示画家,画家永远追求天趣,并因势利导地利用和控制天趣,刘国松创造他的画境时,运用的形体来自自然,但他并不局限于表现的一定就是山山水水,虽然人们从他画面中感受到的多半是山水的氛围之气。
  刘国松走过的路已相当长了,在西洋画和中国画间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写实和抽象两方面做了大量刻苦的实践,对技法、手法做了多种多样的试验,他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老传统正在多方面获得新的青春!
  
  
  
  
  范迪安
  
  
  研究刘国松的艺术,在当前可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他的创作方式在中国画坛引发的观念变革和形式创新。以刘国松为个例,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变革之路,特别是中国现代绘画如何从传统的母体中蜕变延伸。另一个视角是--变革中的中国画坛为什么接受了刘国松?为什么从文化的认识角度到具体的实践方式上,接受了刘国松?当然这两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刘国松的艺术不仅跟台湾50年代以来的画坛密切相关,也跟我们“新时期”的艺术密切相关。“新时期”是中国大陆特殊的文化术语,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的文艺的变革;宏观上看,“新时期”具有和1978年以前的中国不同的整体的文化系统属性,同时,它又特指在1978年到1980年代末期这一具体的历史时段。将刘国松的艺术与大陆新时期的中国画变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更大、更丰富也更深远的语境,这是我们今天对他的艺术可以常谈常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另外两个事实。1981年,刘国松受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的庆典,当时的院长是李可染先生。而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刘国松先生和李可染先生同时获得了特别奖。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刘国松和李可染先生之间有没有一种学术的关系?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了:文化接受是除了一种影响式的接受之外,还有一种对话式的接受。在我看来,刘国松和李可染之间,就是文化对话的接受。他和刘国松的会面不是见面式的会面,而是两位大艺术家在创造方式上,各有代表性趋向的一种历史的约会。我们可以从他们两位对传统、对自然、对笔墨的认识上,做一点很粗浅的比较。因为他们两人当时都在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两个在艺术上确实走着不同的道路。李可染对传统的研究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这也是他艺术世界的根本,我们都知道他对传统的态度是“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一精神上的背反形成了一个很坚实的通道。这样一条纵向的通道,使李可染的艺术从传统深处脱颖而出。而刘国松首先是反传统的,仅管他也不断地谈到尊重传统的重要性,但是起家的刘国松和成名的刘国松,对传统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刘国松的挑战传统在很长时间内,比他的尊重传统更为重要,传统可以从内部去认识,往外走,也可以从外部维护它,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异己的物件。或者我们可以说,刘国松是从外部来看传统,而李可染是回到传统深处再来看传统,我想这不同的路线很值得我们做一点思考,这涉及到我们现在社会变革的方向和道路。
  另一方面,李可染先生坚持写生,他甚至是坚定的写生派,他强调的是身在其中。而刘国松先生不只是一个面向自然的画家,他反过来跳出传统的自然观,进入太空,这样一来,无论是画面的空间结构、意境,还是关于自然的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毋论笔墨了。
其他文献
魏国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创作研究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61生于天津“风筝魏”世家,从事风筝技艺50余年,系统地继承了“风筝魏”的制作技术,并进一步提高创新。其制作的风筝最大可达千米,形象生动;微型风筝又可把玩于掌上,栩栩如生。携带作品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过各类文
期刊
诗歌是人与外在世界保持感应的方式,如果不懂得诗歌,人生少了些许意趣。诗歌是对欠缺人生的补偿,是干涩无聊生活的润滑剂,是漫漫长途中的补给站。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诗歌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神人未分的年代,人们认为诗歌是与天神对话最神圣的媒介之一。诗歌是神的意旨与命令,也是生民的祈祷与愿望。你看,“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时日曷丧,予及汝
期刊
《牡丹亭》与昆曲相遇,谱写出戏曲史上最美的诗篇,至今在舞台上还闪耀着光芒,给观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自明万历年间横空出世后,从明末到清末,在戏曲舞台上一直有演出。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更为频繁,全国昆剧院团的演员基本上都会演《牡丹亭》。此外,其他地方剧种如浙江越剧、广东粤剧、湖北楚剧等,也改编演出过《牡丹亭》。只不过,用
期刊
他诗、书、画俱佳,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追随赵孟頫,是复古书风的践行者;他深受皇帝宠爱,却又遭嫉抱憾而卒。柯九思,一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书法家,整暇清和的氣韵之外,有闲雅,也有落寞。  从神童出仕到因才遭嫉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柯九思出生于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大德元年(1297年)随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柯九思自幼聪颖绝伦,爱好书画,被视为“神童”。他6岁开蒙,8岁跟随父亲学习书
期刊
『以第一流人物,出第一等胸次,写第一幅云山』,高克恭与赵孟頫齐名,有『北高南赵』之誉。他的画继承了『米氏云山』画法,善泼墨写意,气韵闲逸,元氣淋漓,在元代画坛独树一帜,享有很高声誉。  积雨暗林屋,晚峰晴露巅。  扁舟入蘋渚,浮动一溪烟。  —元·高克恭《种笔亭题画》  这是元代画家高克恭(1248—1310年)在完成一幅画作后所题诗句。其中所描述的是画中景致,前一联写雨霁初晴的空蒙山色,后一联写
期刊
陕北秧歌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传统音乐和舞蹈, 相传北宋时已有。每逢正月,陕北高原上就闹起了秧歌,一直从老祖宗那时闹到了今天。  正月里,在一派祥和的新春气氛中,陕北人最爱的闹秧歌开始了。先是在自己村子里闹,让村子里沾满喜庆,也把自己村秧歌班的情绪闹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把秧歌闹到外村去。  送帖和对唱  要闹到外村,需要先送帖。秧歌班送帖等于送去了一份申请书,是否接待由对方决定。为此,好多村
期刊
美美丽的风景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即便是同一个景区,不同的时间去旅游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张家界便是如此。  印象大峡谷  最美不过四月天。四月的张家界舍弃了姹紫嫣红,唯独将一片片绿色滋养得愈发丰厚和莹润。张家界大峡谷的绿更是绿得通透,绿得丰富。  甫入大峡谷,满眼绿色迎面扑来,我的视线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些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绿,心已先被震撼了。萌动的幼芽透着新绿,刚刚长开的嫩叶呈黄绿色,肥厚的老叶是油
期刊
西南地区,山高水远,风景秀丽,又因受现代化与城镇化影响小,古村落和民居留存多,故而成为现代人向往的自然天堂。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些古村落和民居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与文化?  2021年2月14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袭击了有着“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称的佤族翁丁古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短短数小时之内,这个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约百余座传统草木民居的古寨化为一片灰燼,令人唏嘘。  翁丁古
期刊
一  在筹备和策划刘国松大型回顾展的过程中,有兩个一般性却绕不开的大命题让人思考。一是刘国松与20世纪的中国画变革,一是刘国松对大陆新时期现代水墨或称为实验水墨的影响。有趣的是,在确定展览的名称时,刘国松先生本人把我设计的“刘国松艺术大展——80回顾”做了微调,改为“ 刘国松创作大展——80回眸” 。他说,既然是在中国美术馆办画展,就无需再用“艺术”二字了。这样一改,并非无意,至少在我看来,“回眸
期刊
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向来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冷静明确的教学思想,50余年来的教学工作建构了朴素、持重、大方又不拘一格的写实绘画的审美取向。工作室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发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主张积极深入生活,真诚、质朴、深刻地体现生活的审美价值,这在纷乱浮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高天雄  1953年生于北京。  1969年入伍,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干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