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冠中
刘国松汲取了西方现代的抽象手法,又依据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素质。这个传统的素质体现在哪里呢?唐、宋间的山水画,以荆、关、董、巨及范宽等人为代表吧,都予人气象万千与元气淋漓的感受。作者们在巨幛大幅或咫尺素绢中表现了崇山峻岭、块磊连绵、天地悠悠等博大宽阔的空间深邃感,首要的重点课题是解决画面的结构安置,包括块面大小的分布与组合,平面分割中的对照与连贯。如果这一结构安置中缺乏胆识与匠心,浪费了珍贵的地盘,则画面必然落入平庸,必然章法不佳,气韵也就绝不可能生动,这不是笔墨所能补救的要害。用马蒂斯的话来说,就是画面中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部分,凡不起积极作用的定起破坏作用。刘国松在猛攻这个结构大关,他画面的气势和神韵是建立在结构这个根基上的。他的结构变化多端,形体伸缩往往出人意外,从心所欲不逾矩,亦逾矩,逾那陈规陋矩,有些规矩早已老化了!元、明以后的山水画偏重笔墨,在白色纸底上用毛笔蘸墨勾勒渲染出具体形象,笔墨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积累,笔墨的变化亦丰富多样起来。然而笔墨的效果往往局限在具体形象的表达方面,对整个画面组织结构的安排不易起决定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因为拘泥于笔墨的局部变化而有伤整体的统一。所以,石涛说大画要画得邋遢,即是说大幅画面主要应全神贯注于整体效果,局部“邋遢”也无妨,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刘国松专注于画境的效果,全不着眼于笔墨的程式化,而且工具何止于笔与墨呢!
刘国松对画的处理是绞尽脑汁的,他多方探索表现手法中的天趣自然与复杂多样,他在惨淡经营中发现了一种糊灯笼的粗纸,可将其纸筋层层剥落,他于此设计加工,特制了成批带有纸筋的纸,作画后可根据意图撕去某些纸筋,呈现出天趣自然的“肌理”。这肌理,与蜡染的冰纹、碑拓的裂痕可说是异曲而同工。大自然天趣启示画家,画家永远追求天趣,并因势利导地利用和控制天趣,刘国松创造他的画境时,运用的形体来自自然,但他并不局限于表现的一定就是山山水水,虽然人们从他画面中感受到的多半是山水的氛围之气。
刘国松走过的路已相当长了,在西洋画和中国画间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写实和抽象两方面做了大量刻苦的实践,对技法、手法做了多种多样的试验,他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老传统正在多方面获得新的青春!
范迪安
研究刘国松的艺术,在当前可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他的创作方式在中国画坛引发的观念变革和形式创新。以刘国松为个例,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变革之路,特别是中国现代绘画如何从传统的母体中蜕变延伸。另一个视角是--变革中的中国画坛为什么接受了刘国松?为什么从文化的认识角度到具体的实践方式上,接受了刘国松?当然这两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刘国松的艺术不仅跟台湾50年代以来的画坛密切相关,也跟我们“新时期”的艺术密切相关。“新时期”是中国大陆特殊的文化术语,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的文艺的变革;宏观上看,“新时期”具有和1978年以前的中国不同的整体的文化系统属性,同时,它又特指在1978年到1980年代末期这一具体的历史时段。将刘国松的艺术与大陆新时期的中国画变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更大、更丰富也更深远的语境,这是我们今天对他的艺术可以常谈常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另外两个事实。1981年,刘国松受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的庆典,当时的院长是李可染先生。而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刘国松先生和李可染先生同时获得了特别奖。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刘国松和李可染先生之间有没有一种学术的关系?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了:文化接受是除了一种影响式的接受之外,还有一种对话式的接受。在我看来,刘国松和李可染之间,就是文化对话的接受。他和刘国松的会面不是见面式的会面,而是两位大艺术家在创造方式上,各有代表性趋向的一种历史的约会。我们可以从他们两位对传统、对自然、对笔墨的认识上,做一点很粗浅的比较。因为他们两人当时都在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两个在艺术上确实走着不同的道路。李可染对传统的研究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这也是他艺术世界的根本,我们都知道他对传统的态度是“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一精神上的背反形成了一个很坚实的通道。这样一条纵向的通道,使李可染的艺术从传统深处脱颖而出。而刘国松首先是反传统的,仅管他也不断地谈到尊重传统的重要性,但是起家的刘国松和成名的刘国松,对传统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刘国松的挑战传统在很长时间内,比他的尊重传统更为重要,传统可以从内部去认识,往外走,也可以从外部维护它,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异己的物件。或者我们可以说,刘国松是从外部来看传统,而李可染是回到传统深处再来看传统,我想这不同的路线很值得我们做一点思考,这涉及到我们现在社会变革的方向和道路。
另一方面,李可染先生坚持写生,他甚至是坚定的写生派,他强调的是身在其中。而刘国松先生不只是一个面向自然的画家,他反过来跳出传统的自然观,进入太空,这样一来,无论是画面的空间结构、意境,还是关于自然的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毋论笔墨了。
刘国松汲取了西方现代的抽象手法,又依据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素质。这个传统的素质体现在哪里呢?唐、宋间的山水画,以荆、关、董、巨及范宽等人为代表吧,都予人气象万千与元气淋漓的感受。作者们在巨幛大幅或咫尺素绢中表现了崇山峻岭、块磊连绵、天地悠悠等博大宽阔的空间深邃感,首要的重点课题是解决画面的结构安置,包括块面大小的分布与组合,平面分割中的对照与连贯。如果这一结构安置中缺乏胆识与匠心,浪费了珍贵的地盘,则画面必然落入平庸,必然章法不佳,气韵也就绝不可能生动,这不是笔墨所能补救的要害。用马蒂斯的话来说,就是画面中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部分,凡不起积极作用的定起破坏作用。刘国松在猛攻这个结构大关,他画面的气势和神韵是建立在结构这个根基上的。他的结构变化多端,形体伸缩往往出人意外,从心所欲不逾矩,亦逾矩,逾那陈规陋矩,有些规矩早已老化了!元、明以后的山水画偏重笔墨,在白色纸底上用毛笔蘸墨勾勒渲染出具体形象,笔墨起了极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积累,笔墨的变化亦丰富多样起来。然而笔墨的效果往往局限在具体形象的表达方面,对整个画面组织结构的安排不易起决定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因为拘泥于笔墨的局部变化而有伤整体的统一。所以,石涛说大画要画得邋遢,即是说大幅画面主要应全神贯注于整体效果,局部“邋遢”也无妨,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刘国松专注于画境的效果,全不着眼于笔墨的程式化,而且工具何止于笔与墨呢!
刘国松对画的处理是绞尽脑汁的,他多方探索表现手法中的天趣自然与复杂多样,他在惨淡经营中发现了一种糊灯笼的粗纸,可将其纸筋层层剥落,他于此设计加工,特制了成批带有纸筋的纸,作画后可根据意图撕去某些纸筋,呈现出天趣自然的“肌理”。这肌理,与蜡染的冰纹、碑拓的裂痕可说是异曲而同工。大自然天趣启示画家,画家永远追求天趣,并因势利导地利用和控制天趣,刘国松创造他的画境时,运用的形体来自自然,但他并不局限于表现的一定就是山山水水,虽然人们从他画面中感受到的多半是山水的氛围之气。
刘国松走过的路已相当长了,在西洋画和中国画间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写实和抽象两方面做了大量刻苦的实践,对技法、手法做了多种多样的试验,他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老传统正在多方面获得新的青春!
范迪安
研究刘国松的艺术,在当前可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他的创作方式在中国画坛引发的观念变革和形式创新。以刘国松为个例,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变革之路,特别是中国现代绘画如何从传统的母体中蜕变延伸。另一个视角是--变革中的中国画坛为什么接受了刘国松?为什么从文化的认识角度到具体的实践方式上,接受了刘国松?当然这两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刘国松的艺术不仅跟台湾50年代以来的画坛密切相关,也跟我们“新时期”的艺术密切相关。“新时期”是中国大陆特殊的文化术语,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的文艺的变革;宏观上看,“新时期”具有和1978年以前的中国不同的整体的文化系统属性,同时,它又特指在1978年到1980年代末期这一具体的历史时段。将刘国松的艺术与大陆新时期的中国画变革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更大、更丰富也更深远的语境,这是我们今天对他的艺术可以常谈常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另外两个事实。1981年,刘国松受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的庆典,当时的院长是李可染先生。而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刘国松先生和李可染先生同时获得了特别奖。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刘国松和李可染先生之间有没有一种学术的关系?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了:文化接受是除了一种影响式的接受之外,还有一种对话式的接受。在我看来,刘国松和李可染之间,就是文化对话的接受。他和刘国松的会面不是见面式的会面,而是两位大艺术家在创造方式上,各有代表性趋向的一种历史的约会。我们可以从他们两位对传统、对自然、对笔墨的认识上,做一点很粗浅的比较。因为他们两人当时都在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两个在艺术上确实走着不同的道路。李可染对传统的研究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这也是他艺术世界的根本,我们都知道他对传统的态度是“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一精神上的背反形成了一个很坚实的通道。这样一条纵向的通道,使李可染的艺术从传统深处脱颖而出。而刘国松首先是反传统的,仅管他也不断地谈到尊重传统的重要性,但是起家的刘国松和成名的刘国松,对传统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刘国松的挑战传统在很长时间内,比他的尊重传统更为重要,传统可以从内部去认识,往外走,也可以从外部维护它,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异己的物件。或者我们可以说,刘国松是从外部来看传统,而李可染是回到传统深处再来看传统,我想这不同的路线很值得我们做一点思考,这涉及到我们现在社会变革的方向和道路。
另一方面,李可染先生坚持写生,他甚至是坚定的写生派,他强调的是身在其中。而刘国松先生不只是一个面向自然的画家,他反过来跳出传统的自然观,进入太空,这样一来,无论是画面的空间结构、意境,还是关于自然的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差别,毋论笔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