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三则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筹备和策划刘国松大型回顾展的过程中,有兩个一般性却绕不开的大命题让人思考。一是刘国松与20世纪的中国画变革,一是刘国松对大陆新时期现代水墨或称为实验水墨的影响。有趣的是,在确定展览的名称时,刘国松先生本人把我设计的“刘国松艺术大展——80回顾”做了微调,改为“ 刘国松创作大展——80回眸” 。他说,既然是在中国美术馆办画展,就无需再用“艺术”二字了。这样一改,并非无意,至少在我看来,“回眸”二字轻松卸掉了回顾展过多的学术负担,“创作”二字亦可作为动词,恰恰体现了刘国松先生一生的劳作和行动性。
  这一次的“回眸”,可以是凝视、端望,也可以是蓦然回首时瞬间的触动。所见的是他锐意革新的创作,是他带着思考的劳动。当这劳作的身影以80年的时间铺陈开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他不仅身体力行地“革中锋的命”,还要“革笔的命” 。刘国松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同步推进,今天看来,正是刘国松和他的后继者们开创了“现代水墨”这片充满活力的“根据地”,从中孕育生发了水墨画发展创造的各种生机和可能。
  刘国松一生生活和创作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回眸刘国松先生80年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他少年时期的人生际遇。 我和刘国松先生接触后发现,苦难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他实在不愿多提的记忆。然而,这一段生活对他一生的创作有特别的影响。1938年,刘国松和母亲跟随父亲的部队从陕西安康调防湖北樊城,在那里他曾随作为少校营长的父亲去看戏,留下一段愉快的记忆,并由对父亲的崇拜建立起一个6岁儿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就在这年10月的武汉保卫战中,父亲战死疆场,他成为一位英雄的遗孤。在此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还曾被日本兵强行抓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逃脱。(注1)作为一个男孩,患难中他自然心生保护母亲的男子汉气概,他小学五年级时写的那篇催人落泪的作文《流亡五年》即流露出这种情怀。(注2)显然,刘国松豁达、自信、豪迈、勇敢、决断性格的形成和幼时的经历息息相关。这些品质亦如种子,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会不时交替显现。有论者注意到刘国松以山水为母题的作品,均是无人之境,并认为“ 这和刘国松在日本侵华战争的遭遇有联系,刘国松母子逃难途中所受的凌辱竟多有来自一同落难的同胞。不难发现只见山水不见人的作风显示出他的艺术深度。刘国松乐于面对山水而回避面对人物,在于作者认为人是世界上最丑恶的动物。”(注3)回顾展最早的一张作品,乃是刘国松作于1949年的《妈妈你在哪里》。画面以很小的尺幅表现了流着泪水的儿童期盼妈妈。这张刘国松难得一见的人物画作品,是他1949年作为遗族学校学生只身来到台湾后,知道从此和母亲相隔天涯时的情感流露。作品构思平实,技巧平淡朴素,震撼人心的是真实的情感,加之时间的积淀,今天读来,益发亲切深沉。
  
  二
  刘国松的艺术成就,在于他的创新。他认为中国画最宝贵的艺术传统就是创新。他时时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深刻透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和美学思想,以良好的胃口吸纳各种现代绘画的技法,为己所用。他洞开了千余年来文人画主导的种种藩篱,形成了他所倡导的“在现代时空表达现代人精神”的水墨画新境界。他的艺术实践,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重要成果;他的影响,构成了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方兴未艾的现代水墨运动的文化景观。
  自康有为、陈独秀等提出画学革命,主张以“科学的”西画来挽救陈旧没落的中国画,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变革的诉求在国家救亡、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展开。变革的诉求作为一种文化态度,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外部的力量。而历史悠久的中国画自身,还拥有内部的对生存发展的逻辑要求。从变革的一面来看,徐悲鸿和他的追随者蒋兆和提倡的写实性国画虽有争议,不失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变革的最重要成果。林风眠吸收立体主义和各种民间艺术重在情感表达的试验,要到五六十年代后才形成完整的面貌,这是林自二三十年代起创新精神的延续。50年代后中国画的变革实验,除了林风眠之外,还有被誉为“毕加索加城隍庙”的张仃,和林风眠一样,他也是在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那里获得新形式、新样式。如果说林风眠在五六十年代后的创新的动力更多的是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寄托个人情感,那么张仃则一直怀有振兴中国画的文化理想,比如他不满于当时有人认为国画表现力比油画弱,他的革新精神从一开始就有维护传统的意味。林风眠的学生吴冠中从七十年代开始把油画速写的技法引进水墨,则是希望籍此体现对自由表达的追求。1949年后的台湾,以大批故宫文物迁居为标志,其对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的延续性,其和大陆文化的整体性,都是不容置疑的。刘国松的出现,虽然带有台岛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却不仅仅是所谓台湾美术的产物,乃是20世纪中国画坛变革语境下的新篇章。刘国松和前辈革新者所不同的,是他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对人的自由的强烈追求,因而具有人性解放的现代意味。这是区别现代水墨和传统出新的水墨画的一个特质。学界之所以把刘国松视为现代水墨运动的先驱,正因为有这一层意义在。
  
  三
  如何评价刘国松及其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价值和艺术地位?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意义甚微。这虽不是本文的使命,却是当代美术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引人入胜的课题。也许刘国松创作大展能给研究者提供更为直观的研究机会。对于大陆美术界而言,由于刘国松许多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早已分藏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很多人看过他的画展,却没能看到他一生的艺术景观中最精彩的段落。任何一位伟大的画家,其作品总是有好的也有一般的,而一个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乃是以他最好的艺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为标尺。至于通过印刷品来看刘国松,可能连皮毛也得不到,因为他的作品技法微妙而丰富,效果不可复制。至少我所看到的刘国松的印刷品都与原作相去甚远。印刷品只见题材和概念的表达,而传达不出艺术表达的技术高度和美学特质。作品表现的题材和概念对于刘国松的艺术,反而是不重要的。
  作品表达的技术高度、美学特质,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刘国松的作品,常常挑战人们的读画经验,他放弃了传统中国画一味追求的笔墨韵致,也不追求西画塑形状物的精细或痛快的描写性。在他上世纪60年代初被国际艺坛接纳时的创作中,在他吸收中国狂草艺术所创造的抽象表现性作品里,还保留了某些类似描写性的痕迹,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太空系列作品,比如《月蚀》、《如来》、《宇宙即我心》等作品,观者只能感叹艺术家的鬼斧神工了。刘国松艺术表达的技术密码,在我看来就在于制作二字。“制作”是艺术家高度理性的体现,在高度理性中保留不加控制的随机,其手段复杂多变,匪夷所思又具有与其艺术表达相得益彰的完整性。在他的太空作品系列中大量出现的圆形、月形,显然是他借助并改造了硬边艺术的一些理念,表达他对传统绘画性的一种叛逆和挑战。其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叛逆和挑战通过对画面常理的符合,以冷逸的美学风格,隐蔽于观者几乎不易发现的末梢。这种冷逸的美学风格与他控制加随机的理性制作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其独具魅力的绘画之“ 核” ,贯穿在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在他晚近开始的《春波荡漾熊猫海》、《炎夏的黄龙》等九寨沟系列作品的波光里,则多了些许温情。刘国松的亲切随和,会在这些作品里不时流露,那是历经沧桑后的平淡和优美,也是这位艺术大师晚年生活的一种镜像。
  参见陈履生《刘国松评传》、刘国松《永世的痴迷》、彭德《刘国松的艺术》。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副社长、美术评论家)
  
其他文献
溯溯源探流,继古开今,雅俗共赏。一次展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精彩的艺术之旅。一起走进中国美术馆,感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魅力,探寻千古不坠的『形神』要义。  一直以来,我对清末画家任伯年(1840—1896年)的人物画情有独钟,却总是无缘得见真迹,殊为遗憾。“五一”过后,出差去北京,听说中国美术馆即将举办“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心下欣喜不已,即刻在网上预约,准备一探究竟。
期刊
儒家十分重视语言的力量,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曾论述过语言对修身、写作、教育、表达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他们大多认为应研习先人经典,学诗以养心气。胸中有万卷之富,何愁遣词造句之难?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对语言的运用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左传》《论语》等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孔子对语言艺术的看法,可見孔子对言说的重视。这些观点
期刊
魏国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创作研究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61生于天津“风筝魏”世家,从事风筝技艺50余年,系统地继承了“风筝魏”的制作技术,并进一步提高创新。其制作的风筝最大可达千米,形象生动;微型风筝又可把玩于掌上,栩栩如生。携带作品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过各类文
期刊
诗歌是人与外在世界保持感应的方式,如果不懂得诗歌,人生少了些许意趣。诗歌是对欠缺人生的补偿,是干涩无聊生活的润滑剂,是漫漫长途中的补给站。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诗歌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神人未分的年代,人们认为诗歌是与天神对话最神圣的媒介之一。诗歌是神的意旨与命令,也是生民的祈祷与愿望。你看,“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时日曷丧,予及汝
期刊
《牡丹亭》与昆曲相遇,谱写出戏曲史上最美的诗篇,至今在舞台上还闪耀着光芒,给观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自明万历年间横空出世后,从明末到清末,在戏曲舞台上一直有演出。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更为频繁,全国昆剧院团的演员基本上都会演《牡丹亭》。此外,其他地方剧种如浙江越剧、广东粤剧、湖北楚剧等,也改编演出过《牡丹亭》。只不过,用
期刊
他诗、书、画俱佳,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追随赵孟頫,是复古书风的践行者;他深受皇帝宠爱,却又遭嫉抱憾而卒。柯九思,一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书法家,整暇清和的氣韵之外,有闲雅,也有落寞。  从神童出仕到因才遭嫉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柯九思出生于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大德元年(1297年)随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柯九思自幼聪颖绝伦,爱好书画,被视为“神童”。他6岁开蒙,8岁跟随父亲学习书
期刊
『以第一流人物,出第一等胸次,写第一幅云山』,高克恭与赵孟頫齐名,有『北高南赵』之誉。他的画继承了『米氏云山』画法,善泼墨写意,气韵闲逸,元氣淋漓,在元代画坛独树一帜,享有很高声誉。  积雨暗林屋,晚峰晴露巅。  扁舟入蘋渚,浮动一溪烟。  —元·高克恭《种笔亭题画》  这是元代画家高克恭(1248—1310年)在完成一幅画作后所题诗句。其中所描述的是画中景致,前一联写雨霁初晴的空蒙山色,后一联写
期刊
陕北秧歌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传统音乐和舞蹈, 相传北宋时已有。每逢正月,陕北高原上就闹起了秧歌,一直从老祖宗那时闹到了今天。  正月里,在一派祥和的新春气氛中,陕北人最爱的闹秧歌开始了。先是在自己村子里闹,让村子里沾满喜庆,也把自己村秧歌班的情绪闹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把秧歌闹到外村去。  送帖和对唱  要闹到外村,需要先送帖。秧歌班送帖等于送去了一份申请书,是否接待由对方决定。为此,好多村
期刊
美美丽的风景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即便是同一个景区,不同的时间去旅游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张家界便是如此。  印象大峡谷  最美不过四月天。四月的张家界舍弃了姹紫嫣红,唯独将一片片绿色滋养得愈发丰厚和莹润。张家界大峡谷的绿更是绿得通透,绿得丰富。  甫入大峡谷,满眼绿色迎面扑来,我的视线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些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绿,心已先被震撼了。萌动的幼芽透着新绿,刚刚长开的嫩叶呈黄绿色,肥厚的老叶是油
期刊
西南地区,山高水远,风景秀丽,又因受现代化与城镇化影响小,古村落和民居留存多,故而成为现代人向往的自然天堂。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这些古村落和民居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与文化?  2021年2月14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袭击了有着“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称的佤族翁丁古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短短数小时之内,这个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约百余座传统草木民居的古寨化为一片灰燼,令人唏嘘。  翁丁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