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津门风筝飞上世界天空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国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创作研究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61生于天津“风筝魏”世家,从事风筝技艺50余年,系统地继承了“风筝魏”的制作技术,并进一步提高创新。其制作的风筝最大可达千米,形象生动;微型风筝又可把玩于掌上,栩栩如生。携带作品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过各类文化和经济展览,多件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制作风筝是魏国秋一生专注做的一件事。缘由自有其对风筝的兴趣与热爱,也有他从长辈手中承接的延续『风筝魏』的责任与担当。传承,是一种前赴后继的使命,也是一份炙热不倦的精益求精。
  风筝的历史在一众传统工艺中可数悠久。2000多年前,墨翟以木头制成飞鸟,即为风筝最早的起源;其后公输般以竹子替代木头;东汉造纸术改进后又以纸相代,成为后人熟知的纸鸢。从最初用于军事上传递信息,到唐宋以后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风筝的扎制和装饰有了很大发展,制作风筝逐渐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艺门类。明清时期,各地风筝在大小、造型、制作、装饰、放飞等环节上产生了巨大进步,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到如今,潍坊、天津、北京、南通已成为风筝的四大产地。而其中,提起天津风筝,最有名的就要数传承百年的“风筝魏”。
  百年传承“风筝魏”
  魏国秋开办的工作室坐落在天津著名的鼓楼街道。曾经,他的曾叔祖魏元泰就是在这条街上创办了“长清斋扎彩铺”,以制作风筝闻名津门,自此诞生了“风筝魏”这一名号。其制作的10丈(约33.3米)长的蜈蚣风筝,开创了串式风筝的先河。1915年,他的11件作品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选送美国旧金山,参加在那里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了金牌奖章和奖状。第一次,风筝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其后,代代相承,第二代魏慎行,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风筝魏”在几代传承人手中走过坎坷百年,到了魏国秋已是第四代,而今“风筝魏”的风筝已有千余个品种。
  出生并成长于风筝世家,魏国秋对风筝制作技艺耳濡目染,从小对风筝就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家里没什么玩具,我做出的风筝就是我的玩具。”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从瓦块风筝学着做起,各种图案、造型的风筝被他放飞天空,这让他颇受鼓舞。虽然经常割到手,但魏国秋从不在意,一心只琢磨怎么把风筝做轻,绘画做美,让风筝飞得更高。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下,他的风筝制作技艺逐渐精进,陆续斩获全国风筝大赛的奖项。
  风筝结构看似简单,实则要制作一件适合放飞的风筝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裱糊、总装、试飞等众多流程。与潍坊、北京等地区的风筝相比,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极具特色地采用打眼扣榫的方法制作骨架。据魏国秋介绍,骨架通常选用生长于福建和四川地区2年至5年的毛竹,这样的竹子纤维密度大,韧性好。然后经过自然阴干,再历经火烤、削平等工序,进行弯制定型。其后以榫卯结构进行连接,不用一针一线、一钉一铆,无论多大的风筝都可以自由拆散折叠,方便携带和收藏。制好骨架后,便需要对风筝进行装饰,风筝面多采用无纺布或绸面,在其上作画与宣纸不同,墨迹容易晕染,对线条和色彩不好把握。魏国秋借鑒传统绘画手法,采用退晕法和动线勾线法,所绘图案线条简练,色彩丰富,造型逼真,一线一角都十分细腻,动可以放飞,静可以观赏。“每一只做好的风筝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每次卖出去后总感觉失去了什么。”魏国秋对自己的作品十分珍视。
  让风筝翱翔于世界各地
  与家中长辈一样,魏国秋也一直致力于将风筝这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先后走访过30多个国家,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的风筝可折叠又轻便,在空中飞行轨迹平稳,对他们平时娱乐或工业制作都很有启发。”魏国秋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仅要在国内将这种纯手工技术传承下去,而且要积极地向外传播,向世界友人展示中国精巧的风筝制作技艺和悠久的风筝文化。
  在美国迪士尼乐园,两名摄影记者负责拍摄魏国秋制作风筝的过程,这打破了以往他们认为这些风筝是由机器制作的错误印象。惊叹于魏国秋制作工艺的精湛和所制风筝的栩栩如生,他们当即决定买下这些风筝。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魏国秋受邀参加与法国航空公司的联欢活动。起初,会场上的外国人沉浸于品酒聊天,对魏国秋和其风筝并不关注。魏国秋默默地在一旁拿出3米的大鹰风筝开始放飞,奇迹乍现,山中一些野生的鸟竟被吸引而来,开始围绕风筝飞翔。奇异的场景顿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注意,法航的老板表示要买下这只风筝,魏国秋带去的其他作品也迅速被抢购一空。
  这两件小事让魏国秋至今难忘。这是“风筝魏”又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近些年,外国朋友来买风筝、学做风筝的越来越多。我记得有位英国来的女士,特意来中国旅游,到我的店里学着亲手做了个风筝,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魏国秋感慨地说道。特别是最近通过网络渠道的宣传,许多国内外的风筝迷慕名前来,有买走收藏的,有拿去送礼的,有放在房间作为装饰的……这些情景让魏国秋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更多了份荣誉感,每当有机会向外国友人宣传中国文化时,他的心里都特别自豪。
  传承是使命也是担当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做每一只风筝都必须做到横平竖直,跟做人一样,行得正走得端,才能把风筝做好。这一生,我们只做一件事。”这是魏国秋从家中长辈处学到的道理。从小祖父就告诉他,风筝制作技艺是魏家的传家宝,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将它发扬光大。他始终谨记着祖父的话,坚守着“风筝魏”老字号的传承,这不只是技艺的承递,也是对家族精神的坚守。魏国秋并没有把过多精力放在扩大经营上,而是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求精、求纯,在他看来才是“风筝魏”发展的根本。
  对于风筝,魏国秋始终坚持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在继承传统之余也不乏创新。“创新是‘风筝魏’的生命”,自魏元泰起,“风筝魏”正是凭借做工精细和不断迭新才承续至今。福字、寿字型风筝,9只大雁串联到一起的“九九归一”,用丝绢制成、献礼祖国百年华诞的“百鸟朝凤”,游戏里的机械鸟,具有室内健身功能的鹰形风筝……最大的千米巨龙,最小的直径仅几厘米的蜻蜓风筝,魏国秋都勇于尝试,大胆挑战。
  目前,魏国秋开办的工作室除了面向大众的风筝定制销售,还针对技艺传承,开展了面向儿童的手工课程。“孩子们好奇风筝是怎么飞起来的,传统风筝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会有弯儿,用的材料是什么,等等,我特别乐意一一介绍给他们。”魏国秋坦言道。与此同时,他也会不定期地到小学、中学、大学、社区等处讲解风筝制作技艺,多方面地传播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工艺。
  让魏国秋感到高兴的是,他的儿子魏博文大学毕业后,也跟着他从事风筝工作。魏博文不仅跟着父亲一起制作风筝,还身兼财务、策划、经营、司机等数职。看到父亲对风筝的由衷热爱,以及风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魏博文感动地表示愿意接过“风筝魏”的荣光和责任,将家族手艺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四川阆中古城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依照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的城市。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川北道贡院、张飞庙等古迹点缀其中,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其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之特点,兼具明代的疏朗淡雅和清代的精美繁复,堪称保存最完好的古城。  上午九点,我们驾车沿G75广南高速(广元至南充)驶向阆中。汽车在熟悉又陌生的山野间疾驰,窗外的山峦一座座错落着由远而近,然后慢慢向后隐入冬日的雾霭中。车窗外不时
期刊
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来源于史前穴居、半穴居的先民之“舍”,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刚需,其重要性和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所谓古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官式做法”而言的民间居住建筑,一般采用较经济的手段,用廉价的材料,以及较简单的建筑结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满足生活和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结构、用材相互适应,
期刊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能『绮』能『腴』,与陶诗多含理趣大有关系。那么,陶诗的理趣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理趣的来源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代。所谓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本,而兼摄儒家学说的一种新道家之学。玄学之风既盛,使魏晋士大夫习于理论思辨和玄理清谈。陶渊明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的思想并不完全受玄学笼罩,但生于斯世,玄理思辨与清谈风气对他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陶诗中
期刊
俞和是赵派书家群的佼佼者,他一生远溯晋唐,近摹赵书,五体皆精,堪称元代临摹第一高手,被视为赵孟頫的影子。影子之外,是其对复古书风的传承与坚守,还有其个性的彰显和不懈的追求。  元代书坛,可以说是一直笼罩在赵孟頫(1254—1322年)的复古书风之下。特别是中后期,以学习和继承赵孟頫书风为宗旨的赵派书家群更是占了书坛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一人深得赵孟頫衣钵,一生精临赵书,行、楷、草、隶、篆诸体无不逼肖神
期刊
住,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先秦而始,先民们就已构建出院落式住宅,其后形制不断演变,类型不断丰富,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建造技术、文化传统下萌发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这些各有其美的古老民居和由其构建而成的传统村落,演绎出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华彩,见证了中国人智慧与审美的光辉,也記录着年代的记忆和浓醇的乡愁。
期刊
妖怪,是一类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之中的艺术形象,非登大雅之堂但又别具风味。它们最初是《山海经》中种类繁杂的『异兽』,后逐渐演变为神秘莫测的妖怪精灵,并出现于《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镜花缘》等大众文学之中,为传统大众文化增添了无尽的精彩和趣味。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领域之中,如小说、戏曲和绘画等。在现代,妖怪又作为重要元素被运用于电影
期刊
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四圣宫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先王而名著于世,其内还遗留一座标有明确纪年的元代舞楼,为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印证。  距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路程约75里,位于翼城、沁水两县交界处的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该村于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大量的明清
期刊
传统村落民居包含着多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情感需求,还表现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并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对于自然的尊重及顺势而为的建筑理念表达了民众对于大道至简美学境界的追求。  建筑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以地理景观、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对于北方村落建筑文化的探寻与发掘,可以透过其外形而追寻民族的
期刊
溯溯源探流,继古开今,雅俗共赏。一次展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精彩的艺术之旅。一起走进中国美术馆,感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魅力,探寻千古不坠的『形神』要义。  一直以来,我对清末画家任伯年(1840—1896年)的人物画情有独钟,却总是无缘得见真迹,殊为遗憾。“五一”过后,出差去北京,听说中国美术馆即将举办“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心下欣喜不已,即刻在网上预约,准备一探究竟。
期刊
儒家十分重视语言的力量,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曾论述过语言对修身、写作、教育、表达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他们大多认为应研习先人经典,学诗以养心气。胸中有万卷之富,何愁遣词造句之难?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对语言的运用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左传》《论语》等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孔子对语言艺术的看法,可見孔子对言说的重视。这些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