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牡丹亭》的舞台演出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li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与昆曲相遇,谱写出戏曲史上最美的诗篇,至今在舞台上还闪耀着光芒,给观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自明万历年间横空出世后,从明末到清末,在戏曲舞台上一直有演出。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更为频繁,全国昆剧院团的演员基本上都会演《牡丹亭》。此外,其他地方剧种如浙江越剧、广东粤剧、湖北楚剧等,也改编演出过《牡丹亭》。只不过,用昆曲演《牡丹亭》历史最久,影响力也最大,也最能展现这出戏的古典内涵。。
  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刊刻后,最早的演出地应该是在汤显祖自己的家里—玉茗堂,当时汤显祖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演戏情景:“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从中可以了解到汤显祖亲自执板击节,指导演员演出。据资料记载,这些伶人可能是半职业戏班的演员。有人据此诗说汤显祖蓄有家班,不太准确。但文人士夫蓄养家班,确实是明清时期的时尚。
  所谓家班,就是有地位、有身份、经济实力雄厚的文人士夫在家里养的戏班。这种风气从明中叶开始兴盛。明代中叶,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人们注重个人享乐,崇尚浮华,世风奢靡,蓄养家班应运而生。家班在园林或豪宅演出,以此招待宾客,或者自我娱乐,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交际手段。明清时期著名的文人士夫多蓄有家班,如明代王锡爵、李开先、屠隆、沈璟,清代李明睿、李渔、冒襄,等等。
  私人家班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家班女乐,由女童和女伎组成,女童一般是买来的,女伎一般为家班主人的侍妾。第二种是家班优童,由男性童伶组成。第三种是家班梨园,就是家班主人将原来的职业班社购买来,成为个人所有,主要是男性演员。如明末阮大铖就蓄有职业家班,他创作的《燕子笺》就由自己的职业家班演出,“尽态极妍”,相当精彩,名声在外。当时复社成员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人聚会时,想看《燕子笺》,就请阮家戏班来演出。侯方域等人尽管讨厌阮大铖的人品,但对他的家班演的《燕子笺》却大加称赞。后来清初孔尚任在其创作的传奇剧本《桃花扇》第四出《侦戏》中就曾对此事有所叙述。
  私人家班大部分蓄养的是女伶。明清时期会演《牡丹亭》的女演员很多。有一个女演员演《牡丹亭》的故事,流传较广。该故事中女演员名字叫商小玲,故事发生在明末,商小玲是否为私人家班的女伶,因文献资料没有说明,无法确定。商小玲擅演《牡丹亭》,据说她曾爱上一位俊俏书生,因故不得遂愿,忧郁成疾,每演《牡丹亭》中《寻梦》《闹殇》等出戏时,她如身临其事,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天她正在舞台上演出《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悲歌哀痛,如泣如诉,突然仆地身亡。
  全方位的技能学习与训练
  私人家班演《牡丹亭》最有名的是徽州吴越石家班。吴越石是安徽商人,他有一套专门训练家班的方式。比如,排戏时,会邀请文学家、音乐家、表演家分别在文字、音乐、表演方面对家班女伶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学习与训练,“先以名士训其义,继以词士合其调,复以通士标其式”,协助提高女伶的表演技艺。传奇剧本的唱词典雅深奥,有些还夹杂着典故,如果在文字方面不理解,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表演,塑造人物。
  因吴越石注重剧本文学的通读和解析,他家的女伶对剧中人物有深刻的理解,表演时就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家班女伶表演技艺明显具有优势。江孺和昌孺表演的《牡丹亭》被当时的戏曲家潘之恒多次赞赏,说江孺“情隐于幻,登场字字尋幻,而终离幻”,昌孺“情荡于扬,临局步步思扬,而未能扬”,认为她们的表演把握住了汤显祖“至情”的精髓,字字思幻终离幻,步步思扬未能扬,表演有层次感,表现出若即若离、似真实幻的意境。
  这些女演员学戏、演戏时,大部分年龄很小。十一岁至十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长身体,身体的柔韧度和音色的可塑性处于最佳状态,最适合学戏。
  《牡丹亭》属于长篇巨制,全本共有五十五出,出场人物有三十多位,既有女性角色如杜丽娘、春香,也有男性角色如柳梦梅、杜宝等,女演员除了要扮演女性角色,还要扮演男性角色。剧中生、旦、贴旦、老旦、外、末、净、丑八个行当都需要由女演员来应工。对于女演员来说,学演旦、小旦相对容易些,学演生、外、末、净、丑行当相对会难些,需要突破女性身体的限制,向男性行当靠近。李元鼎曾写过绝句咏叹李明睿家班女演员表演《燕子笺》《牡丹亭》等剧的八个行当—生、旦、小生、小旦、末、外、净、丑,说明这些家班女演员演出《牡丹亭》时完全能够胜任不同的行当。对女演员来说,能够胜任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角色,是对自身表演能力的突破。
  这些女演员在表演《牡丹亭》时,还各有一技之长,或以唱工见长,或以做工擅场。像《游园》《惊梦》以唱工为主,查继佐家班的澄些表演《惊梦》,“流丽幽遥”;像《拾画》《叫画》以做工为主,四喜表演《拾画》《叫画》“含态腾芳,传神阿堵,能使观者感心嫮目”。
  推进生旦表演艺术的发展
  《牡丹亭》的主人公是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就决定了该剧以生旦戏为主。女演员经常演这些生旦戏,极大地推进了昆曲生旦表演艺术的成熟与发展。李香君演《惊梦》《寻梦》,商小玲演《寻梦》《闹殇》,喜官演《寻梦》,四喜演《拾画》《叫画》,都是生旦戏。由此也可以知道,昆曲的净行和丑行的成熟相对晚于生行与旦行,因明清传奇剧本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净行、丑行多作为反面人物或陪衬人物出现。《牡丹亭》里的石道姑由净行扮演,就是配角。清初李玉创作《清忠谱》时,让“五义士”之首颜佩韦由净角来应工,并用多出关目来刻画颜佩韦的个性,开创了净角塑造正面人物的先河。到了清中叶,昆曲净行发展为正净即大面,丑形成了二面和三面,表演艺术比起明末清初的女演员扮丑的技艺更为成熟,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然,我们谈论《牡丹亭》的女演员演出,并不是排斥男伶,《牡丹亭》昆曲表演的发展是由女演员和男伶共同创造的。《牡丹亭》演出史上,著名的昆曲男伶有金德辉和董抡标,金德辉演《牡丹亭·寻梦》,“如春蚕欲死”;董抡标擅演柳梦梅,“手未曾一出袍袖”。尽管大家认为昆曲没有流派,但金德辉和董抡标的表演还是被人称为金派和董派,足见他们杰出的创造才能。这些表演大家都是后来女演员学习、模仿的对象,女演员演《寻梦》,都会学习金德辉的唱口。
  当然女演员在演出《牡丹亭》时也有独创。文献记载清代女伶翠林、巧官表演《惊梦》《离魂》时,“声情毕肖,歌态非凡,恐菊部老生亦应退舍”“遥动歌尘,仿佛临风倩女也”。翠林、巧官表演《惊梦》《离魂》时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可与老艺人的表演相媲美,说明了明清时期女演员在表演《牡丹亭》时积累了不少经验,为《牡丹亭》的广泛流传奠定了基础。
  《牡丹亭》主要以昆腔的方式流播四方,昆腔又擅长敷演生旦戏,因此明清女伶表演水平的成熟和提高意味着整个昆腔系统演员表演水平的逐渐提高。清乾隆时期,江南苏州、扬州一带盛行女子昆班,这些女昆班的出现应该与女伶表演能力的提高大有关系。
  由年轻的女演员来扮演青春年少的杜丽娘与柳梦梅,非常合适、贴切。清中叶以后,昆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是《牡丹亭》折子戏,如《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冥判》《吊打》等,昆曲旦行演员必学《惊梦》《寻梦》,生行演员必学《拾画》《叫画》。到了民国期间,很多京剧演员也在学习《惊梦》《寻梦》等折子戏。《牡丹亭》与昆曲相遇,谱写出戏曲史上的最美的诗篇,至今在舞台上还闪耀着光芒,给观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能『绮』能『腴』,与陶诗多含理趣大有关系。那么,陶诗的理趣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理趣的来源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代。所谓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本,而兼摄儒家学说的一种新道家之学。玄学之风既盛,使魏晋士大夫习于理论思辨和玄理清谈。陶渊明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的思想并不完全受玄学笼罩,但生于斯世,玄理思辨与清谈风气对他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陶诗中
期刊
俞和是赵派书家群的佼佼者,他一生远溯晋唐,近摹赵书,五体皆精,堪称元代临摹第一高手,被视为赵孟頫的影子。影子之外,是其对复古书风的传承与坚守,还有其个性的彰显和不懈的追求。  元代书坛,可以说是一直笼罩在赵孟頫(1254—1322年)的复古书风之下。特别是中后期,以学习和继承赵孟頫书风为宗旨的赵派书家群更是占了书坛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一人深得赵孟頫衣钵,一生精临赵书,行、楷、草、隶、篆诸体无不逼肖神
期刊
住,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先秦而始,先民们就已构建出院落式住宅,其后形制不断演变,类型不断丰富,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建造技术、文化传统下萌发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这些各有其美的古老民居和由其构建而成的传统村落,演绎出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华彩,见证了中国人智慧与审美的光辉,也記录着年代的记忆和浓醇的乡愁。
期刊
妖怪,是一类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之中的艺术形象,非登大雅之堂但又别具风味。它们最初是《山海经》中种类繁杂的『异兽』,后逐渐演变为神秘莫测的妖怪精灵,并出现于《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镜花缘》等大众文学之中,为传统大众文化增添了无尽的精彩和趣味。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领域之中,如小说、戏曲和绘画等。在现代,妖怪又作为重要元素被运用于电影
期刊
山西省翼城县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四圣宫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同时供奉『尧舜禹汤』四位先王而名著于世,其内还遗留一座标有明确纪年的元代舞楼,为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印证。  距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路程约75里,位于翼城、沁水两县交界处的西闫(阎)镇曹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该村于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大量的明清
期刊
传统村落民居包含着多重社会与文化功能,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情感需求,还表现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认知,并在同一个文化系统中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对于自然的尊重及顺势而为的建筑理念表达了民众对于大道至简美学境界的追求。  建筑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以地理景观、风俗习惯、地域文化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对于北方村落建筑文化的探寻与发掘,可以透过其外形而追寻民族的
期刊
溯溯源探流,继古开今,雅俗共赏。一次展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精彩的艺术之旅。一起走进中国美术馆,感受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魅力,探寻千古不坠的『形神』要义。  一直以来,我对清末画家任伯年(1840—1896年)的人物画情有独钟,却总是无缘得见真迹,殊为遗憾。“五一”过后,出差去北京,听说中国美术馆即将举办“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心下欣喜不已,即刻在网上预约,准备一探究竟。
期刊
儒家十分重视语言的力量,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曾论述过语言对修身、写作、教育、表达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他们大多认为应研习先人经典,学诗以养心气。胸中有万卷之富,何愁遣词造句之难?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对语言的运用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左传》《论语》等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孔子对语言艺术的看法,可見孔子对言说的重视。这些观点
期刊
魏国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创作研究员,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61生于天津“风筝魏”世家,从事风筝技艺50余年,系统地继承了“风筝魏”的制作技术,并进一步提高创新。其制作的风筝最大可达千米,形象生动;微型风筝又可把玩于掌上,栩栩如生。携带作品先后出访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过各类文
期刊
诗歌是人与外在世界保持感应的方式,如果不懂得诗歌,人生少了些许意趣。诗歌是对欠缺人生的补偿,是干涩无聊生活的润滑剂,是漫漫长途中的补给站。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诗歌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神人未分的年代,人们认为诗歌是与天神对话最神圣的媒介之一。诗歌是神的意旨与命令,也是生民的祈祷与愿望。你看,“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时日曷丧,予及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