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教材的整合性特点。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八组,其主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围绕专题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选择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四篇文章,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传统的教学往往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教学各自为政,“单篇”和“整组”割裂、脱节的现象明显,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整合性特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提出明确的要求。下面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为例,谈谈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文导语教学设计初探。
一、单元整体解读
进行单元整合性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唯有把握全局,才能统领教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教材,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中,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安排有两个片段的“阅读链接”: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练、传神,可谓抓住人物特点描写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相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链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教材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单元导语设计及理念
1.猜猜他是谁
(先出示人物描写片段,初步感受鲁迅的音容笑貌)
片段一:
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
片段二:
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先生笑得连烟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2.揭谜底,引探究
(出示鲁迅照片,激发求知欲望。)
他就是鲁迅。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的专题中读过他的一句爱国名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是啊,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于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本组课文,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鲁迅——板书单元主题:初识鲁迅。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整合了单元导语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面的“阅读链接”之一(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关于鲁迅形象描写的内容, 回顾了本册教材第二组“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爱国名言),可谓瞻前顾后、统筹重组,并且有效渗透了单元目标中的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恰当的预设和铺垫。】
三、课例导语设计及理念
1.《少年闰土》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坛巨匠,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文风独特,著有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和杂文集,我们可以从课本80页的“资料袋”中找到他的部分作品,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与学生交流“资料袋”)当然,想更多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还需要我们到课外去搜集。每个人整理出一份“资料袋”,我们一起再将它们作成《鲁迅资料集》,好吗?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他的小说《故乡》,收录在小说集《呐喊》里。今天让我们来一睹鲁迅先生的文笔,一睹他笔下描绘的少年闰土的风采。
【设计理念:打破教材编排序列,充分利用“资料袋”中的信息唤起学生对鲁迅伟大成就与人格的崇敬之情,并与所学课文迅速建立起联系,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大综合语文教学观,并为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搜集鲁迅作品、拓展阅读等语文实践性活动开沟挖渠。】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深得人民大众的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他的追悼会上痛哭流涕,这悲痛的场景铭刻在许多人心中。鲁迅的侄女周晔小小年纪就对这个场面刻骨铭心,著名作家巴金更是发出了《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这样痛彻心扉的呼喊!
随即出示课文第一段和课后“阅读链接”第二个片段(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对课文中哀悼鲁迅的场景描写进行补充、丰富,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设计理念:这里为前后两个教材之间的联系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利用“阅读链接”拓展课文解读的广度,让教学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从而让学生更加地亲近鲁迅,在感同身受中拉近了孩子们与鲁迅之间的距离。】
3.《一面》
有些人只有一面之交,却终身难忘。本单元口语交际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话题:谁是给你第一印象最深的人,说说你们初次相见的情景和留下的印象。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鲜活可爱,已给了我们不可磨灭的印象。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跟着工人阿累与鲁迅进行一次亲密接触,看看这“一面”是如何刻画,又是如何影响阿累的一生吧!
【设计理念:从整组教材横向的角度来看,《一面》一文既是在《少年闰土》的基础上对人物描写基本方法的进一步体会,又能对随后的口语交际承载起范例的作用。这一导语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导向下,跳出单篇教学的框框,让课例发挥出更大的辐射效应。】
4.《有的人》
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比他的文学成就影响更大。在四周围黑洞洞的旧社会里他不怕碰壁,用犀利的笔做武器顽强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有人说,诗是诗人的眼泪。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诗人臧克家用深情的眼泪再一次讴歌了鲁迅先生的牛马精神,真所谓“情到深处即为诗”!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在对前三篇教材的鲁迅成就和人格的高度概括中导入新课,使之前后串联,避免孤立,又铺设了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使课文教学既不失单元的整体性,又独树一帜,富于个性。】
四、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语的教学设计只是教材教学的冰山一角,是笔者的一点尝试。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给了教师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也更加考验教师对新课程实践的勇气与智慧,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凸显按专题组织单元的整合性功能。唯有瞻前顾后、相互呼应,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单篇孤立、零散无援,才能使整组教材顾盼生辉,使各个教學环节有机联系,并螺旋上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提出明确的要求。下面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为例,谈谈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课文导语教学设计初探。
一、单元整体解读
进行单元整合性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唯有把握全局,才能统领教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教材,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中,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安排有两个片段的“阅读链接”: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练、传神,可谓抓住人物特点描写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相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链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教材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单元导语设计及理念
1.猜猜他是谁
(先出示人物描写片段,初步感受鲁迅的音容笑貌)
片段一:
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
片段二:
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先生笑得连烟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2.揭谜底,引探究
(出示鲁迅照片,激发求知欲望。)
他就是鲁迅。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的专题中读过他的一句爱国名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是啊,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于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本组课文,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鲁迅——板书单元主题:初识鲁迅。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设计,整合了单元导语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面的“阅读链接”之一(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关于鲁迅形象描写的内容, 回顾了本册教材第二组“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爱国名言),可谓瞻前顾后、统筹重组,并且有效渗透了单元目标中的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恰当的预设和铺垫。】
三、课例导语设计及理念
1.《少年闰土》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坛巨匠,他的作品体裁多样、文风独特,著有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和杂文集,我们可以从课本80页的“资料袋”中找到他的部分作品,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与学生交流“资料袋”)当然,想更多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还需要我们到课外去搜集。每个人整理出一份“资料袋”,我们一起再将它们作成《鲁迅资料集》,好吗?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他的小说《故乡》,收录在小说集《呐喊》里。今天让我们来一睹鲁迅先生的文笔,一睹他笔下描绘的少年闰土的风采。
【设计理念:打破教材编排序列,充分利用“资料袋”中的信息唤起学生对鲁迅伟大成就与人格的崇敬之情,并与所学课文迅速建立起联系,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大综合语文教学观,并为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搜集鲁迅作品、拓展阅读等语文实践性活动开沟挖渠。】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深得人民大众的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他的追悼会上痛哭流涕,这悲痛的场景铭刻在许多人心中。鲁迅的侄女周晔小小年纪就对这个场面刻骨铭心,著名作家巴金更是发出了《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这样痛彻心扉的呼喊!
随即出示课文第一段和课后“阅读链接”第二个片段(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对课文中哀悼鲁迅的场景描写进行补充、丰富,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设计理念:这里为前后两个教材之间的联系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利用“阅读链接”拓展课文解读的广度,让教学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从而让学生更加地亲近鲁迅,在感同身受中拉近了孩子们与鲁迅之间的距离。】
3.《一面》
有些人只有一面之交,却终身难忘。本单元口语交际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话题:谁是给你第一印象最深的人,说说你们初次相见的情景和留下的印象。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鲜活可爱,已给了我们不可磨灭的印象。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跟着工人阿累与鲁迅进行一次亲密接触,看看这“一面”是如何刻画,又是如何影响阿累的一生吧!
【设计理念:从整组教材横向的角度来看,《一面》一文既是在《少年闰土》的基础上对人物描写基本方法的进一步体会,又能对随后的口语交际承载起范例的作用。这一导语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导向下,跳出单篇教学的框框,让课例发挥出更大的辐射效应。】
4.《有的人》
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比他的文学成就影响更大。在四周围黑洞洞的旧社会里他不怕碰壁,用犀利的笔做武器顽强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有人说,诗是诗人的眼泪。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诗人臧克家用深情的眼泪再一次讴歌了鲁迅先生的牛马精神,真所谓“情到深处即为诗”!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在对前三篇教材的鲁迅成就和人格的高度概括中导入新课,使之前后串联,避免孤立,又铺设了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使课文教学既不失单元的整体性,又独树一帜,富于个性。】
四、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语的教学设计只是教材教学的冰山一角,是笔者的一点尝试。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给了教师更多创新空间的同时,也更加考验教师对新课程实践的勇气与智慧,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凸显按专题组织单元的整合性功能。唯有瞻前顾后、相互呼应,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单篇孤立、零散无援,才能使整组教材顾盼生辉,使各个教學环节有机联系,并螺旋上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