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起,根据课题组研究分工工作安排,我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对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英语教师团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策略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实验追踪,我们采取理论研究、现场观察、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如何提升小学英语教师心理专业水平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现将相关工作小结如下。
一、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内涵:
根据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规定,教育系统所称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其核心属性是共享、交互、共创,基本特征是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和适应性。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国家教育部又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小学低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指出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曾经有过一项对几个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为13%[1]。2005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共青团中央国际部共同发布了一项名为“中国青年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我国的中学生中,受到行为障碍和情绪问题困扰而不能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大约有 3000 万人次,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大概是 32.5%。这些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可追塑到小学甚至更早的源头。
二、主要研究工作
(一)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情况
以研究者所在学校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我校现有学生 名1930余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2名。占比21%。从此比例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经过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座谈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不深,只是表面上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开导。
(二)了解学校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情况
我們对学校的12名不同年级班主任进行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发现班主任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较清楚,但是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只能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愉快,不舒服”等,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引导,基本不能科学有效舒缓学生的“难过”心理。甚至有的教师还存在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将学生心理问题误判为道德问题。
(三)对英语组老师进行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情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我校和青山小学、甲秀小学、纪念塔小学、八公里小学等五所学校英语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学专业化水平情况,85%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91.4%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师应该配合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关心和引导,但仅有3.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可以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安扶,只有20.8的教师认为自己普经成功地辅导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向参与者提供了相关网络学习空间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知识、工作案例、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同时还向参与者提供了小冤家APP的软件的账号。
三、研究成果与工作建议
(一)向英语组和班主任老师推送贵阳市心理健康教育APP软件(小冤家)并请教师经常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大多数教师可以通过拔打软件中的联系电话,与上海公司方面提供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请教在教育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置方法,得到颇多指导,受益较多。
(二)通过网络空间的学习和贵州师大何克教授的指导,英语组有一名教师成功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组内通过网络空间相关知识学习的教师认为,通过网络空间和系统学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对于学生心理反射情况、上课专心情况以及一些课堂违规情况都有了一些合理答案,对教学工作有较大的促进。
(三)参与实验教师普遍认为网络空间的知识对自己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希望网络空间教育内容更新应该更及时,案例、对策等应该更丰富,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知识提供给大家学习。
(四)87.6%的参与者认为网络空间学习和小冤家APP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让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空间和软件所包涵的信息量较多,个人可以通过搜索获得所需相关知识,了解相关信息,针对性比较强,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四、结语
总之,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对于我校英语组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最终提高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网络学习空间,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较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最关键的是面对小学生在“三观观念”形成的重要,在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普及性知识的情况下,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更多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化水平,帮助学生和家长正确对待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关爱学生,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帮助学生更好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华燕,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07月,P36。
一、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内涵:
根据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规定,教育系统所称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其核心属性是共享、交互、共创,基本特征是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和适应性。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国家教育部又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小学低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指出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曾经有过一项对几个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为13%[1]。2005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共青团中央国际部共同发布了一项名为“中国青年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我国的中学生中,受到行为障碍和情绪问题困扰而不能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大约有 3000 万人次,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大概是 32.5%。这些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可追塑到小学甚至更早的源头。
二、主要研究工作
(一)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情况
以研究者所在学校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我校现有学生 名1930余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2名。占比21%。从此比例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经过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座谈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不深,只是表面上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开导。
(二)了解学校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情况
我們对学校的12名不同年级班主任进行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发现班主任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较清楚,但是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只能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愉快,不舒服”等,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引导,基本不能科学有效舒缓学生的“难过”心理。甚至有的教师还存在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将学生心理问题误判为道德问题。
(三)对英语组老师进行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情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我校和青山小学、甲秀小学、纪念塔小学、八公里小学等五所学校英语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学专业化水平情况,85%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91.4%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师应该配合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关心和引导,但仅有3.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可以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安扶,只有20.8的教师认为自己普经成功地辅导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向参与者提供了相关网络学习空间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知识、工作案例、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同时还向参与者提供了小冤家APP的软件的账号。
三、研究成果与工作建议
(一)向英语组和班主任老师推送贵阳市心理健康教育APP软件(小冤家)并请教师经常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大多数教师可以通过拔打软件中的联系电话,与上海公司方面提供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请教在教育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置方法,得到颇多指导,受益较多。
(二)通过网络空间的学习和贵州师大何克教授的指导,英语组有一名教师成功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组内通过网络空间相关知识学习的教师认为,通过网络空间和系统学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对于学生心理反射情况、上课专心情况以及一些课堂违规情况都有了一些合理答案,对教学工作有较大的促进。
(三)参与实验教师普遍认为网络空间的知识对自己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较大帮助。同时也希望网络空间教育内容更新应该更及时,案例、对策等应该更丰富,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知识提供给大家学习。
(四)87.6%的参与者认为网络空间学习和小冤家APP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让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空间和软件所包涵的信息量较多,个人可以通过搜索获得所需相关知识,了解相关信息,针对性比较强,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四、结语
总之,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对于我校英语组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最终提高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网络学习空间,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较快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最关键的是面对小学生在“三观观念”形成的重要,在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普及性知识的情况下,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更多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化水平,帮助学生和家长正确对待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关爱学生,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帮助学生更好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华燕,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07月,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