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思维方法。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要求不再局限于通常所说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是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否能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新颖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更要做一名促进者,合理拉近数学与生活间的距离,让学生品味生活、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理解和做法:
一、借助生活原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满数学。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就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创设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丰富的生活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栩栩如生的剪纸,感受剪纸艺术的神奇。同时让学生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求知欲望高涨,渴望学习、解决疑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共同参与下获得结论,感到结合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动态的美。
2、教师要挖掘教材,利用生活原型,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数学中的众多概念、计算方法及几何图形的认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小学阶段部分教材内容都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学生建立了“生活——体验——数学”的认知结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教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例题的自我学习和课后练习中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之后,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或菜市场做一个简单的小调查,要求列出商品的价格,把学生搜集到的数学信息在班内交流,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离我们很近,无处不在。同时,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极大的应用价值。
二、提炼生活实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善于从数学角度,能用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性,也就是指学生对知识是否有应用的自觉性。数学应用能力是应用意识的延伸和发展。学生既要有应用意识,更要有应用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若引领学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品味生活事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供的生活实例首先要符合学学生的需要。这主要指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等。学生的周围充满着丰富的生活气息,这里的内容包罗万象、多姿多彩,其中有许多学生喜欢的内容,我们要课堂上要大胆引用。如: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中,我将丰富的生活实例搬入课堂,以“节约用水”、“植树造林”、“快乐购物”、“激情奥运”为主题,让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而且在后来的笔算除法练习中,学生也能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的联系,并能与同学分享发现的乐趣和应用的快乐。
同时,生活实例还要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仅仅以生活情境导入课题,举完例子就算了事,要能有效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问题”恰如其分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我校处于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在学习统计之前,我让学生出去调查近几年周围村庄每年绿色植被面积的增加减少情况,制成统计表,交流看法。学习统计图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数据制成统计图,结合图标谈自己的想法,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环境保护和熟爱家乡的教育。又如:在教学面积练习时,让学生实际操作:先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教室的面积,再给教室铺上合适的地砖(提供两种地砖:正方形地砖边长为40厘米;长方形地砖长为20厘米,宽为15厘米)……诸如此类,以生活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观察、善于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生活实践,拓展数学应用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里指出: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地掌握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真切地体验数学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1、观察说明
“眼皮底下有数学”这句话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只要学生处处留心生活,就会发现朴实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观察说明是最简捷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明自己的构想。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亲身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过程,更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对数学的感受,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
2、动手操作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动手实践中显示了出来。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来自主学习,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所以,实践活动不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参与,而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
总之,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离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引领学生学品味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教学论》
下面,我着重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理解和做法:
一、借助生活原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满数学。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就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1、创设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丰富的生活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栩栩如生的剪纸,感受剪纸艺术的神奇。同时让学生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求知欲望高涨,渴望学习、解决疑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共同参与下获得结论,感到结合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动态的美。
2、教师要挖掘教材,利用生活原型,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数学中的众多概念、计算方法及几何图形的认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小学阶段部分教材内容都吸收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学生建立了“生活——体验——数学”的认知结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教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例题的自我学习和课后练习中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之后,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或菜市场做一个简单的小调查,要求列出商品的价格,把学生搜集到的数学信息在班内交流,然后根据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离我们很近,无处不在。同时,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极大的应用价值。
二、提炼生活实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善于从数学角度,能用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性,也就是指学生对知识是否有应用的自觉性。数学应用能力是应用意识的延伸和发展。学生既要有应用意识,更要有应用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若引领学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品味生活事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供的生活实例首先要符合学学生的需要。这主要指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等。学生的周围充满着丰富的生活气息,这里的内容包罗万象、多姿多彩,其中有许多学生喜欢的内容,我们要课堂上要大胆引用。如: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中,我将丰富的生活实例搬入课堂,以“节约用水”、“植树造林”、“快乐购物”、“激情奥运”为主题,让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而且在后来的笔算除法练习中,学生也能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的联系,并能与同学分享发现的乐趣和应用的快乐。
同时,生活实例还要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仅仅以生活情境导入课题,举完例子就算了事,要能有效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问题”恰如其分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我校处于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在学习统计之前,我让学生出去调查近几年周围村庄每年绿色植被面积的增加减少情况,制成统计表,交流看法。学习统计图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数据制成统计图,结合图标谈自己的想法,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环境保护和熟爱家乡的教育。又如:在教学面积练习时,让学生实际操作:先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教室的面积,再给教室铺上合适的地砖(提供两种地砖:正方形地砖边长为40厘米;长方形地砖长为20厘米,宽为15厘米)……诸如此类,以生活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观察、善于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生活实践,拓展数学应用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里指出: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地掌握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真切地体验数学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1、观察说明
“眼皮底下有数学”这句话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只要学生处处留心生活,就会发现朴实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观察说明是最简捷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明自己的构想。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亲身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过程,更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对数学的感受,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
2、动手操作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动手实践中显示了出来。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来自主学习,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所以,实践活动不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参与,而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
总之,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离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引领学生学品味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