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庆典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6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个国庆节起,连续四年(即1956年至1959年)的国庆节,我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首都群众的庆祝游行活动。
  两次参加天安门广场人大学生护卫队
  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庆庆典十分隆重、热烈。每年都有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组成的大阅兵,首都群众的节日大游行,还有广场上数十万欢呼群众。而在广场中央的国旗下方,排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军乐团后面是手持鲜花的首都少先队员的队伍。列队站在少先队之后的,就是护卫队,护卫队的任务是在整个阅兵和游行时间里,站立在军乐团、少先队和欢呼群众之间,护卫少先队队伍。
  1956年和1957年国庆节,都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组成护卫队。难忘的1956年,我初次参加盛大的首都国庆庆典,充当护卫队一员,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国旗下方,心里充满惊喜、欢欣、自豪。
  我们站立的那个位置,正对着天安门城楼。当《东方红》乐曲响起,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城楼,站在城楼中央,虽隔着广场大道和金水桥,还是看得很清楚。整个广场响起“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的分列式和群众的游行队伍依次从东长安街,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群众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后,解放军军乐团奏起欢快的乐曲时,向前,然后分成两队,沿着广场大道向东向西走去。这时少先队队列手挥鲜花,在我们大学生护卫下,走向天安门。欢呼的群众紧随着拥向天安门,欢呼声响彻整个广场。这时,毛主席走向城楼两端,向群众致意。我们在天安门前近距离注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和少先队员一道欢呼,那时的心情很激动,忘却了一切!
  1956年国庆节那天上午,北京下着雨,整个庆典,我和我的同学站在雨中。记得我那双为上大学特意在上海西藏路大不同皮鞋店买的新皮鞋被雨水浸泡发涨。雨中几个小时,我们不觉苦和累,只觉得幸福和荣光。
  1957年10月1日,我和同学们又一次担当护卫任务,心里依然是欢欣和自豪,毕竟我们是代表着首都大学生来担当这个光荣的使命,近距离注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时间又那么地长。那一天,奔上天安门城楼献花的女青年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姓金的学生,我们注视着她向毛主席献花,也分享了幸福。
  难忘彭大将军检阅时的军礼
  1958年国庆节,我和学校的同学作为首都大学生队伍一部分参加首都群众大游行,通过天安门广场,边行进边向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高呼万岁。
  游行队伍先前集中在东长安街南侧。而整个东长安街宽广的大道上整齐地排列着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的方队和各种新型坦克、大炮等重武器,静静地准备接受国防部长的检阅。我们也有幸近距离地看到阅兵式。
  阅兵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开始。当时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乘坐敞篷检阅车从天安门城楼下开出,通过金水桥,停在广场中央。阅兵指挥杨成武上将请首长检阅,彭德怀元帅的检阅车驶向东长安街,每经过一个军兵种部队的方阵前,国防部长与受阅官兵都要三呼“万岁”,部长对指战员分别高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官兵齐声应答:万岁!万岁!万岁!不像若干年后的大阅兵时,领导人在检阅车上向官兵致意:同志们好!受阅官兵一齐声答:首长好!时代特征极为明显。
  彭德怀元帅的检阅车驶过等候在东长安街南侧的大学生队伍时,我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起掌来,向彭总表示敬意,元帅在检阅车上面对我们行了一个标准军礼。彭大将军刚毅而亲切的军礼,让我们大学生感动极了,也永远刻在我脑海中,50多年过去了,宛如就在眼前。
  而后一年,彭德怀因在庐山那次会议被蒙冤打成“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被罢官,再不当国防部长了。新上任的国防部长林彪在 1959年国庆节检阅部队,那时我们是首都群众游行的仪仗队,排列在东长安街南侧。国防部长的红旗车经过时,我们看不到彭大将军的威武,没有掌声,也没有敬礼。
  国庆十周年仪仗队英姿背后的付出
  50多年前的195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大庆之日。我有幸作为国庆节当天群众庆祝大游行的仪仗队的一员,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
  当年秋初,学校组织男学生,参加由北京工人、学生组成群众游行的仪仗队。仪仗队是先导,要走在群众游行队伍前面,对我们来说,是个全新、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整个9月,除了上课,我们每天列队练习正步走,唯一的任务就是走正、走齐。100人一排,按高矮个从右(以天安门为基准)向左排列,每分钟72步,每步要等距离,个子高、腿长的要压住步伐距离。100人的排列在通过天安门时,从城楼上看下来要一条直线,对我们来说,从来没有如此的正步走,真是很艰难啊!
  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校区里面没有很大的场地,就借用离校区不远的一个大操场训练。开始是由学校体育教师训练,他以上体育课的口令指挥,我们走来走去,总走不整齐。没几天来了个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上尉军官,在司令台上以军人训练的洪亮口令指挥,不容争辩地一下子镇住了大学生们,走得有精神了,队列也整齐了。但离达到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要每天练几个小时,一天都不停,周末周日更是多练。如此军队式的训练持续了近一个月,苦、累不在话下,有的同学走得脚都肿了起来,但还是咬咬牙,坚持训练。当时大家都年轻,20岁上下,有些调干生岁数稍大,但革命精神不减。
  9月下旬,要彩排。地点就在天安门广场,时间是十一前的一天晚上,广场东西长安街封路,不让车辆和行人通过。彩排于午夜后进行,解放军参加阅兵分列式的各军兵种方阵和群众游行的仪仗队要按国庆庆典的样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中央军委首长和北京领导在城楼上检阅。当时在仪仗队、工人、学生中传开,一说聂荣臻元帅在城楼,一说周总理亲自在城楼上审查,彩排的队列听到这些信息,已经很疲倦的仪仗队员个个又精神了起来。解放军的受阅部队训练有素,一次走过就通过了。而我们的仪仗队走过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就没通过,再从西折返,反复几次,仍不达要求,再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终于通过了。
  1959年10月1日天刚亮,我们就往天安门广场赶。因铁狮子胡同一号校区位于北京东城市区,我们是排队步行去天安门广场,在东长安街南侧整队静静地等待。仪仗队上着白衬衣,下着蓝长裤,脚蹬打鞋钉的高帮(北京称高腰)黑皮鞋,充满年轻人的朝气。白天再看天安门广场,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上红旗招展,与往年一样,毛主席画像高悬在天安门城墙正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耸立在天安门对面两侧,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悬挂中山先生的画像。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宏伟地建在广场两侧。
  上午10时,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庆典开始,首先是阅兵式和分列式,当解放军最后一个方阵走向天安门广场,仪仗队迅速整队,《歌唱祖国》乐曲响起,由15000名北京工人、学生组成的仪仗队,抬着“庆祝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红色横幅大标语,举着10个插满鲜花的花篮,托着巨大的国徽,随着进行曲迈着整齐有声(皮鞋鞋底的钉与大理石路面接触的响声)的步伐进入天安门广场,后面依次是少先队、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科学工作者、城区市民、学生、民兵、文艺大队、体育大队等方阵,接受毛主席和共和国其他领导人和出席庆典的外国元首的检阅。那天,苏联的赫鲁晓夫以及越南的胡志明、朝鲜的金日成等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都在城楼上,旁边的观礼台上众多工农兵模范、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及外国来宾也观看我们仪仗队的英姿。仪仗队行进时,一列的排头兵只能前视,旁边的一个接一个,只能用余光注意,保持队列成直线。我充任一排的排头兵,只能向前看。城楼上的领导人,不像当护卫队时可以一直看着,只能事后从广播报纸上得知消息。但一边走,心里感到真骄傲、真自豪、真开心!
  這是我青年时代非常幸福的一天,是终身难忘的一次国庆节!
其他文献
宣统三年,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是年秋武昌起义爆发。春末夏初,在上海闸北文极司脱路北长康里一座三上三下二层石库门的小楼里,有三个中年人正在密谈。三个人中一个是房屋的主人、当时供职于商务印书馆44岁的张元济(号菊生),一个是当时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46岁的唐文治(号蔚芝,晚号茹经)。密谈的内容是“救国之策”。密谈的结果是:请28岁的摄政王醇亲王载沣陪着5岁的皇帝溥仪去英国或美国留学,将朝政交付给内阁总
期刊
这是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南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面朝后海的胡同口立有一块说明牌:  因位于恭王府北墙外侧,清代初始称墙缝胡同。后将北侧析出一条小巷,称小墙缝胡同。民国以后雅化得名大、小翔凤胡同。  小翔凤胡同5号是恭王府的别邸——鉴园。大翔凤胡同3号是著名作家丁玲的故居。  說明牌将这条胡同名称的沿革说得清清楚楚,但却有一点谬误,大翔凤胡同3号小院虽然是丁玲、陈明从作家马烽手里买来的,但丁玲从未在
期刊
编者按:武重年(1938—2017),山西文水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参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原复旦大学分校)档案学专业的创建。2005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父武和轩(1902-1986),曾用名肇煦,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政治学专业。回国后,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蒙藏委员会任职多年。上世纪30年代因参与反蒋活动一度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抗战胜利
期刊
每当“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都会使我思忆起我国传奇式女性人物,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女中豪杰”、伟大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者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长,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的史良女士。  我的父亲王炳钧先生,同史良一样,也生于1900年。他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律师,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下,从事抗日与反内战的隐蔽战线工
期刊
汪道涵任上海市市长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开始设港澳室。国务院港澳办鲁平每次来上海总要到社科院召集港澳室同志开会,开会的内容一般先是港澳室同志汇报前阶段工作,然后鲁平布置今后的任务。比如翻译有关香港经济的书籍,翻译的质量是得到鲁平认可的。对于前期已经翻好的书籍的稿费,都由港澳办在香港支付。当时所翻的书籍有时由一个人完成,有时也有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当时港澳室出版的《港澳经济专辑》是不定期刊(每
期刊
《午夜心语》是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写的一段日记,时间跨度为1963年12月1日至1966年4月18日,共计两年四个月零十八天。那时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它真实地记录了那几年我的教学生涯和科研活动,是我风雨人生中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足迹。  大家知道,那几年正是我国刚刚度过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们刚刚从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出来,还没有
期刊
由《解放日报》编著的“解放·城市底片”画册《意气风发时:1954-1958》(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6月出版),刊有一张摄于复旦大学的老照片:1957年7月3日,复旦师生围聚一堂,正在揭发批判“右派分子”王造时先生……我很想知道,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摄的?这张照片背后,究竟还有怎样的故事?  一、复旦大学大礼堂批判会现场  先来读一下《意气风发时》一书对于这张照片的说明:  1957年7月3日
期刊
申石伽先生是浙江杭州人,从小天资聪慧,勤勉好学,曾是俞陛云(俞平伯之父)的弟子。早年申石伽先生便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胸有诗书,学富五车。故日后在绘画作品上赋诗、题词、写跋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贴切妥当,与画幅浑然一体,仿佛天成。正如王维所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画作与书法相得益彰,互映生辉。他画竹,无论是群竹,还是单影,无论是墨竹,还是珠竹,均栩栩如生,形神皆备,这些竹仿佛刚从园里采来,有质感弹性。
期刊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理性认识,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我们需要更加清楚地认知我们的文化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本刊已连续两期在《世纪论坛》栏目刊登有关文化自信的文章,旨在
期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抗日战争那苦难的年代,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牺牲的战士的遗孤、被敌机空袭炸死父母的子女、流离失所并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的难民的后代,比比皆是。另外,还有成百万的儿童,虽然他们的父母还活着,有的是战斗在前线的战士,有的是被日本侵略者赶出家园的难民,他们无力照顾这些孩子。据1940年8月出版的《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简称《保盟通讯》)报道,当时中国有300多万孤儿,其中大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