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要改变学生心目中历史课刻板、枯燥无味的形象,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才能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学生兴趣的激发问题谈点认识与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肯定,逐步养成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并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应营造这样的氛围:第一,课堂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问。第三,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学生所提问题十分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对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第四,对大胆发问的学生,特别是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中肯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去思考和提出更多学习中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设问兴趣
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例如在教学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课中,分析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主张迁都遇到了什么障碍时,我们教师可以创设以下课堂情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为什么要迁都?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当保守派,反对迁都,一组当改革派,主张迁都,双方进行一场辩论。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从中感受到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冲破各种阻力勇于改革的决心。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如果有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或者分析、讨论出现偏差,教师要适当地提供材料支持与分析讲解,并把分析讲解与引导提示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思维结果,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三是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教师尽量采用少讲、精讲的办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四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阅读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其次,要多看新闻、报刊,关心社会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中日问题等;然后把自己掌握的课本知识观点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进行对照,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会产生许多疑问。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展现历史史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由声音、图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教材中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全方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在广岛、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日本的梅津美治郎在“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这段历史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教师通过这种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多搞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后,现在的川教版历史教材与以往的历史教材相比多了一些主题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表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比赛、制作历史小报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肯定,逐步养成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并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应营造这样的氛围:第一,课堂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提问。第三,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学生所提问题十分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对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第四,对大胆发问的学生,特别是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中肯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去思考和提出更多学习中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设问兴趣
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例如在教学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课中,分析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主张迁都遇到了什么障碍时,我们教师可以创设以下课堂情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为什么要迁都?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当保守派,反对迁都,一组当改革派,主张迁都,双方进行一场辩论。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从中感受到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冲破各种阻力勇于改革的决心。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如果有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或者分析、讨论出现偏差,教师要适当地提供材料支持与分析讲解,并把分析讲解与引导提示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思维结果,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三是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教师尽量采用少讲、精讲的办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四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阅读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其次,要多看新闻、报刊,关心社会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中日问题等;然后把自己掌握的课本知识观点与社会现实、自己的认识进行对照,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会产生许多疑问。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展现历史史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由声音、图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教材中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全方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在广岛、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日本的梅津美治郎在“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这段历史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教师通过这种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多搞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后,现在的川教版历史教材与以往的历史教材相比多了一些主题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表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比赛、制作历史小报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