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师爱,非凡的力量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让我们从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中得到启示,自觉的在教育实践中,毫无保留的施展自己的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前提——明确师爱的内涵,营造师爱的氛围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从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高度出发)、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师爱又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爱生的心,是唤起交流的激应器,是抚慰心灵的秒方。曾经见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船长,于浪谷潮尖,急流险滩导航掌舵,将年轻的水手送往希望的大海、成才的彼岸。”教师是船长,更是园丁,精心的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或许这就是对师爱最好的阐释。
  如何在教育实际中营造师爱的氛围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本位论,蹲下身子去看待学生,明确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对学生的给予;其次,要注重营造好“大家”,做好“家长”民主管理。通过组织各种类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认识自我;再次,教师要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位学生,从细小处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予表扬或帮助改正,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注重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只有无私的去爱学生,对学生慈爱,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对教师的敬爱。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师信道,赢得教育。
  
  二、关键——体现师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不论其个性的强弱,成绩的好坏,道德品质的差异)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生不是惧怕学习,就是行为变的更难以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爱如阳光,记得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牢记这句话“要教师阳光到别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语)
  
  三、重点——把握师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的拂过学生的心灵。她要求教育方法的改变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指的是在进行感化时无刻意教育的痕迹,朴素自然(科学),了无声息,但效果极佳。教育学生无不出自爱的目的,但惟有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我想到: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微嗔……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四、走出师爱的误区,领悟探索师爱的深刻、崇高
  
  师爱是崇高的,深刻的。他要求教师以人格、文化、智慧、情感去影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感受,而不是装摸做样的平易近人,是建立在平等与真诚的基础上的。
  由于教育对象的众多,在教育过程中,多数的教师只注重抓两头、促中间。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好的学生获得了教师多数的爱,大部分学生被遗忘,他们成了阴暗的一角,给他们带来一种失落。为此,教师必须兼顾全体对象,全身心的投入,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贴心人,让师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和黏合剂。
  师爱是一名教师真心(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真情(对学生无比的关爱)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的。她作为教育的纽带,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维系着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影响教师道德修养的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让我们从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中得到启示,自觉的在教育实践中,毫无保留的施展自己的爱。
其他文献
摘要:女性主义美学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在欧美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他从性别冲突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美学传统,并在对他进行颠覆性的批判中表达女性主义的审美主张。本文从西方女性主义美学兴起的背景、原因、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以及女性主义美学关心的中心性别政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及任务。  关键词:女性主义美学;父权艺术;女性本质;反美学    一、西方女性主义美学的缘起    随着20
期刊
摘 要: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简称漏电保护器,又叫漏电保护开关,主要是用来在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对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进行保护。   关键词:漏电保护器; 安装; 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灵敏度、快速动作型漏电保护装置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乃至国际电工委员会都先后建立和修订了漏电保护装置的产品标准及其关联标准和法规。在我国漏电保护装置生产厂家众多,产品
期刊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主人公保罗一家的畸形关系,浓墨重彩地描述保罗与母亲之间的两性爱恋。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切入,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简要论述了小说中明显的恋母情结,籍以窥视作家的心理世界与精神轨迹,同时,也对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188
期刊
摘 要:就"如何能让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和谐完美的自由本性"这个问题,席勒提出了他的"游戏冲动"说。"游戏冲动"说既是席勒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又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游戏冲动"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人通过自由的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性的分裂,使人性复归,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甚至认为人生最高
期刊
公诉工作中的退回补充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或出庭公诉过程中,对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依法退回侦查机关(部门)进一步查清事实,补充证据的诉讼活动。退回补充侦查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活动的一项重要程序,是补充侦查最常用的方式,对于发挥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作用,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惩罚犯罪分子,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刑
期刊
摘要:装备会计贯穿军事经济活动的始终,对装备经费的运行起着记录、反映、监督、预测、决策的重要职能。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装备会计信息在军事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然而,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时常扰乱经济决策。从目前装备会计工作的现状看,由于管理体制本身存在弊端和不足,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等原因,影响了装备会计在军队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导致了会计监督弱
期刊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为出发点,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法律建设上,应充分利用法律的作用来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立法;法律救济;法律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有着十分丰富
期刊
摘要: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高职学生作为青年中有知识、有技能的特殊群体,其政治素质和参与程度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当前高职学生政治参与自主性增强,但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对高职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进行探索和总结对形成全社会理性的公民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政治参与    胡锦涛总书记在6月25日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
期刊
摘要:建设辽宁和谐社会进程中,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如果被激化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新闻传媒自身宣导抚慰功能的发挥,可以及时疏导公众的不良情绪,使社会群体趋于稳定。虽然辽宁地区的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媒体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媒体社会责任不断增加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宣导抚慰;社会和谐;公共情绪;社会责任    引言    信息和传播技
期刊
摘要:意识形态是现代国家的一面旗帜,贯穿于现代国家的一切活动中,发挥着辩护、导向、激励动员和社会整合等功能。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既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体系的传统内容以及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体制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时代 意识形态 困境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