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文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该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能将这门语言学好。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背景知识 地下铁路 废奴主义者 自由 乔赛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综合教程第三册一课——Freedom Givers,介绍了19世纪美国废奴主义者通过“地下铁路”运动帮助南方黑奴摆脱奴役,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走向自由之地的故事。为了纪念那些为解放黑奴解放事业而默默奋斗的无名英雄,歌颂他们的英勇事迹,作者选用三个典型的故事,即以约翰·帕克为代表的赢得自由之身的黑人帮助其他黑奴踏上“地下铁路”;深受宗教信仰感召下的白人如利瓦伊·柯芬冒着巨大风险为黑奴提供避难所,以及备受压迫剥削但最终奋起反抗的黑奴如乔赛亚·亨森带着家人勇敢踏上“地下铁路”,不远万里奔向加拿大的故事。
  该文章不仅涉及美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美国地理,社会制度的相关背景。若能将对这些背景知识进行细致梳理,必能加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唤起学生对废奴者为解放黑奴运动付出的血与泪产生崇高的敬意。
  语言学家拉多曾指出:“我们不能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不是将词汇和语法结构简单地相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有必要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根据语境和时代背景正确理解文章的词汇和难句的能力,Freedom Givers一课充分体现了了解课文背景的重要性。
  一、了解“地下铁路”运动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是美国废奴运动时期在南方奴隶中流传的秘密术语,它指南方黑奴逃到北方寻求自由的逃亡路线,并非字面意思所指代的在地下修建的铁路。这条铁路与众不同,它既不出售车票,也无火车行驶,但却在这条秘密线路中,废奴主义者发挥了“乘务员”(conductors)的作用,冒着未知的风险为他们的黑奴乘客(passengers)提供向导和安全避难所(safe houses),他们建立许多秘密联络点,帮助黑奴躲避奴隶贩的追捕,顺利逃往北方废奴诸州,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是海外。这条路是成千上万黑奴逃离禁锢,抵达自由之地的必经方式,虽然官方承认只有6000多人通过 “地下铁路”脱离奴役,但实际上,在1820至1860年期间,大约有30000至100000的黑奴通过这一条铁路到达了自由之地。它是自由的非裔美国人的重要历史象征,为美国早期民权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在介绍这部分的背景知识时,有必要向学生强调Underground Railroad并非真实存在的铁路,只是当年废奴者为了更好地开展解放黑奴运动所用的暗语。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地下铁路形成的历史背景,这将会涉及到课文提到的美国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黑奴纷纷逃亡北方原因,黑奴将加拿大当作是自由之地等问题。为何课文屡次提到黑奴要逃亡加拿大?从文中提到Canada was the primary destination for many fugitives.Slavery had been abolished there in 1833,and Canadian authorities encouraged the runaways to settle their vast virgin land可以看出,加拿大政府对黑奴的政策是吸引人的,促使黑奴将光明和希望都寄托在这冒险逃亡之旅。
  但这样的解释也不是特别深入。其实早在1793年,加拿大就通过了法案,废除奴隶制,宣称任何逃亡的奴隶来到加拿大都可以成为一名自由的公民,都能在广阔的未经开垦过的土地居住。黑奴将获得自由的身份,法律保护,这就是为什么课文曾四次将加拿大与自由,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二、了解文学作品,有助于更好理解文中的难句
  文章在介绍废奴主义者的英勇事迹时,开篇就讲述了作者和他的向导芭芭拉·卡特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德累斯顿了解一位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乔赛亚·亨森—也就是卡特的高祖父。对于乔赛亚的英勇事迹,卡特感到无比骄傲,因为美国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那个饱受折磨的黑奴汤姆叔叔就是以她的高祖父为原型,但同时她对小说所塑造的角色来暗示她的高祖父的为人感到愤慨,“A racial sellout unwilling to stand up for himself? Cater gets angry at the thought.‘Josiah Henson was a man of principle,’ she said firmly.” 为何卡特会有这样的感慨,同时坚信自己的祖先是个做事有原则的人呢?文中对乔赛亚的事迹讲述不是特别多,只是简单介绍了他摆脱奴役,赢得自由后曾帮助数百名黑奴通过“地下铁路”来到加拿大,并定居于此。文中的最后一个故事虽然也讲述他为何带着家人逃亡以及逃亡的经历,但何以体现乔赛亚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倘若不去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理解起来未必那么容易。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将乔赛亚·亨森的个人事迹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叔叔的一生进行一番比较,才能理解文中卡特的质疑,才能彰显出乔赛亚的个人魅力。
  在讲解这部分时,笔者找到相关的英文背景资料与学生一起探讨乔赛亚的闪光点。我们通过相关文献我们可以获悉,乔赛亚生来就是奴隶,还没成年时就很不幸地就被奴隶主贩卖了三次。他努力在马里兰州的一个农场工作,深受主人莱利先生(Mr.Riley)的器重,并成为他主人农场的管理人。但在1825年,由于经济问题,主人被迫将其卖给了肯塔其州的一个兄弟。于是他和18名黑奴于同年四月中旬到达肯塔基州的戴维斯镇,为新主人Mr.Amos Riley从事种植园的劳作。但乔赛亚不甘自己的命运任凭奴隶主的摆布,1828年9月,他回到马里兰州,带着自己辛苦攒下的350美金交给原来的主人,另付100美金换取赎身单。起初他只要支付100美金,但是狡猾的奴隶主在这数字末增加个0,他的积蓄被骗走后,无奈回到肯塔基州。1830年得知自己又要被卖到南方腹地,将永远与他的妻儿分开时,他开始奋起反抗,带着家人踏上“地下铁路”,历经各种磨难,最终达到加拿大,与其他逃亡者一起建立新的家园。1849年,乔赛亚的自传(The Life of Josiah Henson,Formerly a Slave,Now an Inhabitant of Canada,as Narrated by Himself)出版,这本书激起了斯托夫人的写作灵感,写下了美国著名的反奴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了肯塔基州庄园主谢尔比先生由于债台高筑,迫不得已把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奴隶——汤姆和小哈利——卖掉还债。哈利是谢尔比太太贴身女仆伊莱扎的儿子。 伊莱扎偷听到了谢尔比夫妇关于卖奴隶还债的谈话,便连夜带着小哈利逃离谢尔比庄园,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不顾一切踏着浮冰过了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在逃亡中她意外地遇见也从奴隶主那儿逃出来的丈夫乔治。于是,他们全家人一起前往加拿大。汤姆也是在谢尔比庄园出生长大,童年时就侍候过当时年幼的主人,后来成了主人的奴隶总管。他做事干练,忠心耿耿,深得主人的信任。当汤姆从伊莱扎那儿得到主人要卖掉自己的消息后,却不愿逃走,认为那样做是背信弃义,辜负了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认为自己应为主人分忧,让主人卖掉自己偿还债务,于是汤姆忧伤地告别家人,跟着奴隶贩子黑利上了驶往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轮船。在船上,汤姆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女孩伊娃,出于感谢,伊娃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下了汤姆,于是汤姆来到圣克莱尔的庄园为主人赶马车,同时陪伴小女孩伊娃。后来伊娃病死,不久,圣克莱尔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解放汤姆的诺言,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去。圣克莱尔冷酷无情的太太玛丽卖掉了汤姆,汤姆落到凶残的种植园主雷格里手中。后来,汤姆因为拒绝鞭打别的奴隶,拒绝说出两个逃跑女奴的下落,被雷格里毒打致死。
  通过对比乔赛亚和汤姆叔叔,我们得知两人有不少共同点,都是生来为奴,都得到过奴隶主的器重,都是因奴隶主的经济问题被迫卖掉其他人手中,同样为人善良,忠厚。但是不同之处也很明显。乔赛亚虽为黑奴,但为了赎回自由,他努力攒钱,力求获得人身自由。后得知自己再次被贩卖的时候,他终于受不了这般非人的遭遇,决心为自己和家人的自由和幸福奋起反抗,最终实现了自由梦,获得新生。但是汤姆叔叔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他没有努力拯救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是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的摆布,最终成为牺牲品。由此,我们就能明白卡特为何认为她的祖先是个有原则的人,汤姆叔叔所体现的盲目效忠于主人的特征是在乔赛亚身上无法找到的。通过提供相关的文学背景知识,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了解英语典故,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众所周知,英语典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它们集中体现了西方文化,思想观念、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特色。理解这些英语典故,对了解作者阐述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以课文为例,作者想要更多了解乔赛亚的英雄事迹时说道,“I had traveled here to Henson’s last hom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an who was,in many ways,an African-American Moses.”摩西是何许人也,为何说乔赛亚是非裔美国人的摩西,这就有必要对摩西所包含的寓意进一步的解释。根据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记载,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耶和华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在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他在就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去世了。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个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既然作者将乔赛亚比作是摩西,两者必有相似之处。从上文提到的乔赛亚一生的事迹,我们已经了解到,乔赛亚取得自由之后并不是自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是帮助其他难兄难友跟他一起踏上“地下铁路”,并最终在加拿大安家立业。他就像摩西一样,带领其他黑奴走向自由,因此作者用这样的典故来形容乔赛亚,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位英雄的钦佩之情。
  此外,乔赛亚面临被奴隶主再次贩卖,就要与家人永远分离的时候,他毅然选择逃亡。他曾说过,“我认识北极星,就像伯利恒之星一样。它告诉我哪里可以获救。”(I knew the North Star… Like the star of Bethlehem,it announced where my salvation lay.)这里有一个圣经典故,伯利恒之星(the Star of Bethlehem)也被称作圣诞之星或耶稣之星,是耶稣降生时,天上一颗特别的光体,在耶稣降生后指引来自东方的“博士”找到耶稣。根据提摩太前书1:15的说法,“‘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耶稣的诞生,对犹太人来说是个福音,犹太人历经亚述、巴比伦、罗马等列强的奴役、欺压而重轭难当,苦不堪言,使他们的心中极其渴望这位拯救他们的弥赛亚早日降临。因此,基督的降生对犹太人来说,正是久盼的拯救者的到来;是脱离黑暗,得见光明的希望所在。
  文章将北极星比作伯利恒之星,一是两者在夜色中都能发出光芒,便于指导方向。北极星靠近整北方向,乔赛亚从肯塔基州逃亡,跟随北极星,必定到加拿大。而伯利恒之星能指引 “博士”找到耶稣的诞生之地。二是从寓意上来说,两者指引的方向都能使那些在前行中迷失,深陷困境的人找到了希望。鉴于此,学生就可以明白,乔赛亚将北极星视为一颗救星,必有其寓意所在。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丰富背景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对课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西方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教授语言要注重加强对该语言的文化知识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英语。
  参考文献:
  [1]Lar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M].Teachers,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2]Josian Henson,The Life of Josiah Henson,Formerly a Slave,Now an Inhabitant of Canada,as Narrated by Himself [M].Nabu Press,2011.
  [3]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3 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潘美美.英语课不可忽视背景知识的教学[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8.
  [5]坎伯·摩根.路加福音[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其他文献
【Abstract】PPP and TBL are two common teaching methods in today’s EFL classroom, and these two metho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PPP and TBL, this essay will propose a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英语教学法之一。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完成任务目标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只起到监督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设定的任务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方法,涉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概念、步骤、特征、原则及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最后强调任务型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吕叔湘是中国语言学家、语法家、词典编撰家,但鲜为人知,他翻译和编纂过多部英文作品。较之语言学著作,评论界对其文学翻译作品关注不够。而吕叔湘翻译思想及方法对于今后中国翻译领域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吕译《伊坦·弗洛美》堪称典范。鉴于此,笔者查阅研究前人吕叔湘翻译研究,特别是《伊坦·弗洛美》翻译研究。先前吕叔湘翻译研究文献综述如下:吕叔湘翻译实践整体研究(4篇);《吕叔湘译文三种》研究(3篇);吕叔湘汉
1.Intorduction  Ernst-August Gutt studies translation with relevance theory.He finds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relevance is dependent on the interplay of two factors: contextual e
掩盖一桩谋杀案是多么容易,这令埃米莉暗暗吃惊。  结婚30年了,没有一个人怀疑乔治是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她。坦率地说,这种看法令她震惊甚至愤怒。  “可怜的埃米莉,”隔壁的丹尼斯说,“谁都知道乔治是个混蛋。”  “埃米莉——”查伦摇了摇头,“嗯,你知道她变得……太不注意外表。而他处在危险的年龄……可能在南方遇到了某个骚货。”  所以当埃米莉独自一人伤心地从墨西哥回来时,人们只是摇摇头。当她把房子出
面对英语复习单元的课堂教学,一些老师会感到茫然无措,缺乏有效的方法对策。尽管不少老师可能做过诸多尝试,甚或借鉴了一些国外经验做法,可依然收效甚微,复习单元的课堂教学还是表现出机械重复、枯燥、低效的特征。正因为此,笔者我不揣浅陋,结合自已长期课堂教学实践,贸然提出了复习单元课堂教学的一些策略,拟从复习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给大家一点参考建议。  一、“再现、梳理、归纳、精炼”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奥巴马总统2013年就职演说及中译本为语料,着重对其中指称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期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了解语篇衔接手段,从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关键词】就职演说 指称衔接 对比分析  一、引言  衔接是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是语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衔接手段分为指称(亦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其中,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而
【摘要】本文以一堂公开课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就在阅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本解读策略和技巧进行了实践探究,并取得了良好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解读 策略 技巧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求广大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度的挖掘,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解读文本的技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思维的火花,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学生能够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
【摘要】目前一部分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现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希腊罗马神话出发来解释词汇的含义,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与之对比来解读文章。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可以注意词汇、文章、作者等背景知识的介绍。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举例解释如何把这几方面结合到一起。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俄狄蒲斯情结 劳伦斯  一、俄狄蒲斯情结  俄狄浦斯(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时机,技巧。  【关键词】提问时机 提问内容 提问方法 评价艺术  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