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设计提问,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提问
精彩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情绪和思维的浪花,使其思维活跃。而平庸甚至失当的提问,不紧对教学无益,反而堵塞学生的思路,压抑着课堂的气氛,甚至引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高效运行。
一、有效提问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1、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适当性。教师在提问题时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适当性,掌握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过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又会失去思考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清晰性。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清晰性,主要看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需要思考的。第二,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触动学生思考。第三,学生能够思考到何种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疑虑太深时,学生就不能将之前学习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高效学习。
3、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科学性。在小学阶段,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科学地安排问题,给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1、曲径通幽,富有启发性。课堂的提问如果总是直来直去,对于学生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在《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中,有如下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种: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第一种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种是曲问,课本中没有答案且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的思考。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曲问”,曲径通幽,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如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且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2、巧妙追问,培养分析力。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在《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的方法还不够绝妙。
师:为什么?
生:她应该将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这样,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他们一家三口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师:是啊,大家再仔细想想看,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是藏在半截蜡烛里好还是藏在一整截蜡烛里好呢?请大家再结合课文第二小节的内容去想想。
生:我想完整的一截蜡烛放在烛台上,而烛台又摆在显眼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德国鬼子的注意,而燃烧到一半的蜡烛就不那么显眼了,所以骗过了德军。
生:假如我是德军,在点蜡烛时,看到完整的一截蜡烛必然会上下看一看,而我看到的却是已燃烧到一半的蜡烛,这是很正常的,我就不会怀疑了。
对于学生提出应将装有绝密情报的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的说法,教师事先难以预设。面对这一“意外”,教師没有随意处理,而是抓住契机巧妙追问,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从而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3、立体提问,追寻有效性。要想课堂提问更有效就要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它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立体性问题是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它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立体问题不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如《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3、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有什么不妥。
在一次名师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个学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因为这样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因此,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进而实现高效的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习互动的纽带,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桥梁。有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我们教师应该从“问什么”和“怎么问”入手,从而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运行,使得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永军:再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J].语文教学通讯,2010(30).
[2] 姜洪利: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华章,2014(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提问
精彩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情绪和思维的浪花,使其思维活跃。而平庸甚至失当的提问,不紧对教学无益,反而堵塞学生的思路,压抑着课堂的气氛,甚至引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高效运行。
一、有效提问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1、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适当性。教师在提问题时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适当性,掌握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过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又会失去思考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清晰性。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清晰性,主要看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需要思考的。第二,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触动学生思考。第三,学生能够思考到何种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疑虑太深时,学生就不能将之前学习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高效学习。
3、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科学性。在小学阶段,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科学地安排问题,给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1、曲径通幽,富有启发性。课堂的提问如果总是直来直去,对于学生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在《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中,有如下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种: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第一种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种是曲问,课本中没有答案且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的思考。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曲问”,曲径通幽,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如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且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2、巧妙追问,培养分析力。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在《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的方法还不够绝妙。
师:为什么?
生:她应该将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这样,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他们一家三口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师:是啊,大家再仔细想想看,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是藏在半截蜡烛里好还是藏在一整截蜡烛里好呢?请大家再结合课文第二小节的内容去想想。
生:我想完整的一截蜡烛放在烛台上,而烛台又摆在显眼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德国鬼子的注意,而燃烧到一半的蜡烛就不那么显眼了,所以骗过了德军。
生:假如我是德军,在点蜡烛时,看到完整的一截蜡烛必然会上下看一看,而我看到的却是已燃烧到一半的蜡烛,这是很正常的,我就不会怀疑了。
对于学生提出应将装有绝密情报的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的说法,教师事先难以预设。面对这一“意外”,教師没有随意处理,而是抓住契机巧妙追问,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从而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3、立体提问,追寻有效性。要想课堂提问更有效就要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它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立体性问题是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它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立体问题不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如《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3、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有什么不妥。
在一次名师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个学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因为这样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因此,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进而实现高效的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习互动的纽带,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桥梁。有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我们教师应该从“问什么”和“怎么问”入手,从而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运行,使得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永军:再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J].语文教学通讯,2010(30).
[2] 姜洪利: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华章,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