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银河垂地,星落如雨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拿到青青的书,总是迫不及待,挑灯夜读,一字一句,凝神静息,不觉日之将白。《访寺记》是,《落红记》是,《张爱玲传》更是。一个如此有才情的作家,奉献出如此多的文学精品,可谓当代文学之幸。
  把我包括在外
   海明威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然而,每个人又渴望成为一座孤岛,把我包括在外,可以摒弃这红尘的喧啸,逃离尘世的纷扰,于世界之外,寻一方静土,憩息其中,与生活疏离,保留一份天真与纯粹。青青写张爱玲,就写出了她的“孤”,孤寒、孤傲、孤独、孤单、孤零,才华盖世,遗世独立。“她一生的生活,可以凝成这句话,把我包括在外。”可以说,抓住了张爱玲其人和其作品的精魂。
   “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张爱玲如是说。她确实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时代,李白于盛唐,苏轼于北宋,張岱于晚明,曹雪芹于清末,正是斯时斯世斯事,成就了斯人。错过了这个时代,或斯人斯事,便你也不是你,我也不是我,璀璨的星空,浩瀚的宇宙,旖旎的情思,便都与其无缘。张爱玲的横空出世是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江山沦陷,文化凋零,张偏安于此,与滚荡的时代潮流疏离,躲进小楼成一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张爱玲一生的足迹主要是在上海、香港、洛杉矶,最高光明艳的时刻便是孤岛。然而,不管在什么地方,众声喧哗之中,她都如一座孤岛避居在热闹的都市,万人如海一身藏,闭门即深山,市声如潮,她却浑然不知,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溺逍遥,在一切潮流之外,沉湎于陈年旧事,去构筑自己的故事。
   她在生活中亦如一座孤岛,内心有着一片苍凉的“冷”。从小,父母婚姻不谐,甚少得到家庭之爱,母亲的呵护,父亲的娇宠,都是可望而不可得。孤标独步、特立独行的母亲,落拓不羁、荒疏懒散的父亲,都让她感觉痛苦。尤其是父亲将她暴打一顿并关半年禁闭,成了张爱玲一生的噩梦。而母亲将其好不容易得来的800港元奖学金立刻丢进赌场输掉,也让母女关系从此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终生难以愈合。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她也心生厌弃。“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喜欢。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她有一张穿旗袍的照片,眼睛斜睨,身体微侧,额头高扬,显示出与这个世界的不合解。张爱玲对父亲憎恨,对母亲疏离,对弟弟轻藐,独特的家庭背景,造成了她孤高凉薄的性格。她笔下的人物都懒洋洋灰扑扑地活着,没有生气。三段爱情、两段婚姻,都没有圆满结局,亦使其如孤鸾舞镜,断雁孤鸿,独翔天际。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她是嘉宝的信徒,信奉“我要单独生活”的原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平生债务全还遍,唯欠梅花一首诗。在洛杉矶23年,她只见过3个人,平时足不出户,沉溺于自己的生活之中。然而,她又被红尘裹挟,掬取一朵浪花,借红尘一隅,挥洒自如,活得风生水起,成就一树绚烂,活成了一道风景。
   她的内心也是热烈的,于亲情,她一生深爱着母亲,不知不觉活成了另一个黄素琼。于父亲,她到晚年,还在怀念父亲带她读诗文、喝咖啡时的情景。她深爱着姑姑,姑姑宁缺毋滥的爱情观,不能不对她有所影响。她对友情倾心付出,与炎樱形影不离,与苏青相互欣赏,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终生交好。对爱情,则有点飞蛾投火的味道。她一生最爱的是胡兰成,明知胡滥情,却能容人之不能忍,对其倾尽所有,倾心相许。因为胡的汉奸之身,更因为张爱之深切,胡张之恋历来为世人诟病。然究其根本,则有其必然之处。以张爱玲这样的旷世才女,其幽微曲折的心思,非一般人能懂,而胡既有才情,又懂文字;既博闻广见、善解人意,又世事通透、人情练达,很容易就能俘获她的心。从文化气质来说,两人都出身于旧家庭,学问修养相近,情趣爱好相同,有很多共同话题,所以燃灯夜坐,有说不完的话题;张经历单纯,孤高冷傲;胡阅人无数,风流多情,善于投其所好。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完全符合张对于爱情婚姻的一切想象,犹如一朵花遇见了春天,久旱之人遇见了甘霖,期望现世安好情投意合。两人与旧时代相契相洽,与新时代则格格不入,在孤岛特有的文化氛围里,惺惺相惜,一见倾心,也在情理之中。张在其散文《爱》中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烟火气的爱情,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在两者关系中,胡是从容的,远近随意,收放自如。到老年,张成了他感情世界中最津津乐道的谈资。胡人格卑污,没有骨气更没有道德感,张不过是他诸多艳遇中的一抹红。他于她,却是春日暖阳下盛开的花,冬日寒屋中的一盆炭火。没了他,她将是枯萎了,心里早已是千疮百孔,再难复原。与桑弧的一段情,则始终是纠结压抑的。听到下雨,她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她爱胡兰成爱得热烈,爱桑弧爱得小心翼翼。一次桑弧来探她,她假装不经意地问:预备什么时候结婚?他笑了起来:已经结过婚了。“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话是说给胡兰成的,在桑弧这里又何尝不是。
   张爱玲喜欢写月,想起她,总会想起天边的冷月,所谓冷月照孤魂是也。青青在第三章《月色泠泠》中说,“在我阅读张爱玲的过程中,我一直能看到月亮,独立于人世之外,带着苍凉的悲悯,好像她的眼睛。”她气质里的清冷与凉薄,如同秋月一般无二。永远高高在上,冷眼旁观人世,一片荒寒。张爱玲的作息习惯是昼伏夜出,是和月亮同进退的人。在她快要死的时候,“有一天,她走出公寓去取信,看见了月亮。寒冷的一弯,像个匕首。她不觉心下一凛,是的,收割的时间到了。”临死前,她从容收拾好一切,将自己的重要证件放进手提袋里,留在门边。她不再进食,慢慢地躺在毛毯上,月亮的光每天晚上增加着清辉,一地水银泻进来。她听到从月亮上流下来的音乐,细细的箫,远远的胡琴,先是紧拉,然后慢慢地远去,只有一会儿,那银辉收起,满窗黑暗。炉火烬了,火萎了,她也要走了。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青青的书,总能让人不知不觉沉进去,与书里的人融为一体,仿佛又随着人物活了一回。与青青相识,是在3年前一个寒露初凝的清夜。她坐在长凳上,一头乌黑的长发如黑漆漆的瀑布般倾泻腰间,让我想起许多古诗里的句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还有王尔德形容卡门的句子:“她的头发,像乌鸦的翅膀一样又黑又长”。那天拿到了她亲笔签名的《访寺记》《落红记》《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一看之下,大为惊艳。回家后,展卷夜读,手不释卷。那些清新洗练的文字,像秋日清晨草叶上颤动着的露珠,令人心醉。《落红记》中的萧红,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边叙边评,体例新颖,文字跳脱随意,笔力老到雄健。文中多点睛之笔,是研究和叙写萧红的著作中的扛鼎之作。一读之下,如电光石火,粲然相击,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读了《访寺记》,不觉沉浸其中,心醉神迷。40多家寺院,在她的笔下婉转多姿,风采各异。她将细腻的心思融入其中,如正午树叶间斑斑驳驳筛下的细碎阳光,向你娓娓述说着这座庙宇的前世今生,连同生活在其间的人,偶尔的访客,庙里的古树,树上的寒鸦,都融入暮色苍茫的古寺中,有了一种茵蕴的气息。她在这里轻叹、悄吟、沉迷、思索,看寒梅著花、桂子闲落、云游檐顶、月印水底。夜静庭空、万籁俱寂,清泉淙淙、幽鸟鸣啭,冷月幽花、细雨清涧,历历如在眼前。“窗外突然钟声轰然,星星似乎被震落在院里。”“夜鸟在黑夜里发出梦呓一样的唧哝。”“鸟鸣如雨一样从树上流下来。”好久没有读到这么美的散文了,读这样的文字,犹如置身世外,山风阵阵,泉水泠泠,竹影曈曈,星月在手,慧心禅意,陶然忘机,杂念顿消。
   《采蓝》《小桃红》《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是青青的自传体散文,写她童年、少年的往事。《小桃红》中,她用20种花喻示20个人的命运。她写枝干虬劲的老梨树下白发苍苍的奶奶,写明艳动人的桃花树前娇美风情的养母,构成一幅生动明快的画面,栩栩如生。文章的画面感极强,闭上眼睛,好像看到一个身穿粉红裤子、红兜肚上衣、梳着羊角小辫儿、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正一蹦一跳从田野上走来,而能干慈祥、多才多艺的奶奶在院子里忙碌,那个才气横生又处处失落的浪子三儿正在院里热闹地忙碌,或望着天空心思浩渺,遥望着不可知的未来,把他一生的伤痛一次次地展现在幼小的青青面前。青青在奶奶家的田野里寂寞地生长,就像萧红在爷爷家的后花园里寂寞地生长。所以你读萧红传,就如读青青自己。文章金线银钩,通篇贯穿着对故乡、童年、田野、亲情的浓浓回忆和暖暖情怀,有一丝淡淡的怅惘和忧伤萦绕其中,有这样一篇文字,整个冬天都变得暖暖的。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读《张爱玲传》,如烹好茶,如品佳茗,细细体味,慢慢咀嚼,顿觉口角噙香,万物生辉。
   以小说之章法谋篇布局。作品从胡张恋写起,中间穿插女作家潘柳黛质疑张爱玲贵族身份的刻毒言语。青青从张爱玲的身世谈起,写了她童年、少年时成长的经历,写她的祖父张佩伦与祖母李菊耦的婚姻。青青在书中把张爱玲的母亲写活了,给读者几近颠覆性的新鲜感。那个标新立异、新潮时尚、勇敢轻盈,如精灵一样的母亲,肯抛下一双儿女,远渡重洋,可谓女性解放的先驱。唯此母才能有此女。张爱玲喜欢奇装异服,其性格打扮与为人处世风格,都有母亲的影子。因为太缺爱所以渴望爱,她像救命稻草一样珍惜胡兰成稀薄的所谓“爱情”,就都有了背景铺垫。写完家庭,以及在香港求学的经历,就开始写张爱玲的“海上传奇”,一路顺理成章地写下去,如行云流水,构思精妙,匠心独运,既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又独立成章,联缀得体,摇曳生姿。
   以学术之技法钩沉淘漉。青青史料搜罗之广,考据之深,令人感佩。她草蛇灰线,细针密缝,用恰当的史料穿缀起张爱玲的前世今生。为得到第一手资料,她用5年的时间,她亲自到天津、上海、南京、香港,走访搜寻。凡张爱玲足迹所到之处,必亲自造访,寻觅、触摸、回味、感悟。不矜细行,不遗余力,使作品充满了立体感、现场感,一个个场景跃然纸上,色香味俱全。对文字资料,她删繁去简,爬罗剔抉,探啧索隐,披沙烁金,将其自然地揉入字里行间。写张爱玲的家世,至今所见,没有比她写得更全更细更真切的。特别是写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青青通过考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赖雅。他少年早慧,是个出色的文学天才,17岁进宾州大学文学系,20岁以前写出《莎乐美》诗剧,21岁进入哈佛读硕士,23岁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青年成名,帮助了无数作家。他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张爱玲对赖雅一见钟情,二人10年的婚姻生活也还算和谐。张爱玲的死是从容的,死前,她有条不紊,从从容容整理遗物,与人间告别,不带一丝残留和牵挂,死得干干净净,体面从容。青青以冷静的笔触写张爱玲的凋病残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笔锋老道,心绪平和,给人一种“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感觉。有这样的死,也是一种圆满和成全。这些史料的挖掘,是青青踏破铁鞋搜求寻觅所得的结果。
   以散文之笔法绘情写意。青青的作品文笔优美,流畅自如,已经达到了现代散文的典范。她善用白描手法,各种比喻信手拈来,文字有电影的画面感,如石落清泉,泠泠有声,读来齿颊生香。萧红的作品是无尽的荒凉与寂寞,张爱玲的作品是深入骨髓的苍凉与落寞。萧红如蔓草,漂泊不定,零落无依,总希望依附攀缘,寻得一丝温暖;张爱玲如昙花,冷傲自持,内心丰盈,希望在暗夜里开出花来,清香远逸。两人虽有盖世才华,却未得到半世温暖。但她们活出了自己,为文坛留下了永久的佳话和别具特色的美文,值得我们永久纪念。
   以绘画之手法挥毫泼墨。青青用绘画之手法,或写意,或渲染、或工笔细描,或大胆泼墨,写出了山川景物和人物的独特韵味。萧红和张爱玲,她们都是时代的歌者,她们用自己的笔,写出了那個时代的风云际会,使我们若干年后,仍然能够触摸那个时代的余韵脉搏。否则,我们只能在干巴巴的教科书里去寻踪觅迹,却无法把握那个时代的气象纹脉。她以满腔的热忱,穿过岁月烟云,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我眼中的张爱玲,给我们奉献了一份饕餮大餐,可谓是文学界的一大瑰宝。
  心之忧矣 於我归处
   萧红曾感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她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其凄凉悲楚的一生令人叹惜。张爱玲冷傲的背后其实是无尽的寂寞,她用一层薄薄的壳裹着,用以维护自己的自尊。看她们的人生,总让人敬慕之余,不胜唏嘘。
   马卡姆说:“如果必须离开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决绝地离开,永远不回头。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它们已经消亡了。虽然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一个女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繁花密柳能立得住,冷雨寒霜能经得起,蜜语笑颜能冷眼观,傲慢歧视能淡然看。如此,才能够从容自信地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这一点,萧红做到了,张爱玲做到了,青青也做到了。
   青青是注定要进入当代文学史的,有如此才情,如此锦心,如此佳作,为当代文学奉献出一片水草丰美的菁菁花园,必然会永久地被人记住。作为一个深深地喜爱她的作品的读者,我在这里深深地为她祝福。
  
  责任编辑 阎强国
其他文献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其经典所描述的事物相联系的。宗教经典中所载的故事一直都被认为是为赞赏神的业绩、歌颂神的力量而创作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的宗教信徒畏惧神,绝对地信仰神、服从神。不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去阅读宗教故事,即使是阅读也只是出于一种好奇的心理。许多人似乎忘记了,人类社会的许多文化、观念、艺术、风俗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对宗教经典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不但不会动摇头脑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
期刊
1779年天文观测者威廉姆观测到了许多如同海王星或天王星般的天体。它们的形状呈一种诡异的对称,有些甚至能在此种星云的中央不偏不倚的位置上找到一颗暗淡的恒星。这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天体呢?由字面上解释可以很容易知道这种星云的外观可能和行星相去不远,事实上行星状星云可是很有趣的天体。在星际物质的循环过程中,行星状星云是恒星在生命将尽的死亡过程里,发生爆炸喷发出的气体或尘埃。这些被喷发出的物质则负责发光,也
期刊
望远镜的作用首先是能够放大远方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而人眼的分辨能力是较弱的;其次,望远镜能集中比人眼瞳孔直径粗的多的光束使人眼看到本看不到的暗弱物体发出的光线。望远镜一般由物镜和目镜两组镜头及其他配件组成。为了减小望远镜的像差,物镜和目镜通常由多个元件组成。望远镜所能收集的最大的光束直径,称为口径;所能观测到的范围称为视场,通常以角度来表示。其视场大小和目镜的结构相关,对于同样
期刊
夏季是一年中最好的看星季节。人们常常指着夏夜出现的繁星,说星也跟人一样出来乘凉了。的确,夏季晚上出现在天顶附近的是星的密集区,还有银河也是夏季晚上最明亮。有关星象的神话故事,也是夏季最丰富。    两根扁担    心宿、河鼓 看!南天这颗吐着红色光芒的闪烁大星是什么星啊?是火场冒出的火花,还是一个醉仙的眼睛呢?  这颗大星,名叫心宿二。它是每年夏季,特别是七月和八月黄昏之后,南方最引人注目的大星。
期刊
两次见到神秘飞行物    我是电台的一名记者,曾经两次见到神秘的飞行物,这些飞行物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UFO。虽然事过多年,仍记忆犹新。  第一次是1971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村里一个堂兄结婚,我们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跟着闹喜。那晚阴天,没星也没月,晚上八九点钟光景,一个伙伴突然大喊:“看!天上是什么?”大伙都到胡同口观看:村西方半空中,一个馍筐大的火圈缓缓地转动着,没有任何声音——现在已记不清是顺时针还
期刊
当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火星是否有微生物时,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专家们却毫不为之惊异。他们坚信,当条件成熟时,生命的产生是必然现象。  生命产生的第一要素是必须具有液态水,其次是碳有机化合物,它是产生生命的化学反应的基础。碳是生命的绝对基础,它在宇宙物质中的含量最大,几乎处处可见,并且能结合其他元素生成大量复杂分子。  理论阐述较为容易,但是,原始地球上的碳有机化合物究竟来自何处,却一直困扰着科学界。1
期刊
甘肃作家张存学的写作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执着地对人之为人进行追问,审视批判人性弱点,纵深挖掘人的精神层面,对生命此在的困境进行哲思。他的创作不着重于宏大叙事和纵深历史维度的展示,也不刻意解构宏大叙事,而是“切入到人的命运中去,切入到人在幽暗中的境遇,切入到人持守的某些价值的崩塌中去”,用叙述深入抵达人的幽暗面。张存学的写作是个人化的写作,是其生命自由涌动过程的自然表述,阅读其作品就像进行了一场幽
期刊
一   独门独院,上下三层。我特意把顶楼拾掇出一间,让老谢家族的“农耕记忆”有个“显摆”空间,特制了两排“博今架”。博古架是陈列旧瓷、古画、篆章、玉器的“集锦槅子”,可是“农耕世家”哪有什么“宝贝疙瘩”,收藏家那叫“雅玩”,我们寻常农家就耍个“俗玩”呗!   我家收存的物件大致分为两类。犁铧、碌碡、锄头、钉耙、扬锨、镰刀、扁担、连枷等,归为家用农具类。而“声像电器”类成员主要有:早已过时的有线
期刊
1949年9月的一天,坐镇北平香山指挥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在书桌前踱步沉思,几番忖度之后,猛然拿起毛笔,在那份辗转从香港送来的密件上批示:“要保证玉门的安全”。这个让毛泽东甚为挂怀的“玉门”,就是远在西北的玉门油矿。批示内容很快通过电波传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案头,于是,一野在拿下西北重镇兰州挥师西进之际,迅速派出一支劲旅,在军长黄新廷率领下,直插河西走廊西部,于9月25日进驻玉
期刊
水墨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