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忘于江湖
何菲
身处这座城市,不知你是否注意过这些细节:上海马路上行驶的轿车或公务车,银色和黑色占据主要部分。
上海男人喜欢用冷金属质感的ZIPPO打火机。冷艳卓绝的大卫杜夫的“冷水”进入中国香水市场时,首先征服的是上海熟女。
上海的冬天异常湿冷。上海公司的前台也总是冷冰冰。夜晚上海,城市透亮工程中写字楼的灯光是冷色的。清一色上海人聚集的PARTY或夜宴,气氛总是慢热或是不热。
《挪威的森林》在上海始终畅销,因为它的故事和行文疏淡冷感,上海人品一品,品出了些隽永的味道。
上海人何其冷感!
上海人对待感情,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轻触微温。上海女人的娇嗲,总是吝啬地给予少数几个特定的人,对待绝大多数人,是客气而疏离。对于新近认识的、彼此都有些感觉的上海男人,上海女人很懂得适时调配冷热和发嗲的时机,发早了,上海男人会以为没味道,轻薄。发晚了或不发,上海男人会觉得她没风情。发的“直别别”,更是破坏了一锅暧昧鲜汤的味道。上海男人的深情,绝对多于激情,他为你的周详安排妥贴照顾,总是落实到生活细部,嘴上的甜言蜜语是不多的。如果他不爱你了,你首先感到的不是凶蛮,而是彬彬有礼的冷漠。
这也可以运用到更广泛的上海领域,在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圈子里,你如果已被主流抛弃,感到的不一定是主动的排挤,而是让人“挖塞”(沪语,意为难以言喻的中等强度的心痛)的冷落。
在上海,不动脑筋不分场合的瞎热情瞎起劲,只要不是喝酒过量,就容易被说成是“十三点兮兮”,一个被评价为“十三点兮兮”的人本质里不一定是坏人——这一点上海人是明白的——但是在上海语境里就基本已被定义为失败的人了。
说到喝酒,上海人善饮的很多,可谓藏龙卧虎,但轻易不会酒醉,比较有节制。能喝到微醺的也算是有性情的了,而且是在正事已经颇有眉目的情况下。喝酒也是要看“人头”的,我凭什么要跟你喝,这是要有现实依据的。几个初次见面的上海人乱喝一气,喝得七仰八歪,且无主题,这样的故事在上海鲜有发生。
开会时,上海人通常发言不多,显得比较矜持。但如果被点名发言,其言语一定是相对到位的,现实可操作性是相对强的。他们冷冷的表情下,琢磨的可能是让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和实施细则,上海重实践,因此懒得在理论上和组织煽动性强的优美语言上下大力气。
关系比较要好的上海人之间,热情洋溢的、直抒胸臆的赞美基本可以省略,默契无穷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句评价能是偏褒义地说到位,且语气是淡淡的、甚至有点冷矜持,上海人也是极受用的。你评价一个上海女人“真漂亮”,她微笑着“谢谢”,其实根本没进心里去,而你换个角度来评价,比如说“你的下巴和头颈的轮廓线条从侧面看很精致流畅”,她表面上也是“谢谢”,但微笑的由衷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人看重的不是溢美,而是路子清爽。一个外表冷感的人,只要重道儿,重人际规则,不是太斤斤计较,就能自如地行走于上海的江湖。而且往往会被美誉为外冷内热的人。
陈丹青这个上海男人外表很冷感,他在文章里反映出一个情绪,他发现自己对上海和上海文化疏离也不是,进入也不是,这就是今天一流海归一个阶段性的尴尬。
上海人懂得克制和隐忍。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和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换言之,上海人用以驯服欲望和激情的绳套,是道德理性,也是实用理性。而理性的外化总要比感性冷得多。
上海人通常不爱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成了上海社交领域中不成文的信条。上海人通常认为,不搭界的人要和你搭话,一般是没什么好事情的,哪有凭空给你一点好处的?
“陌生人聚会”在上海以行业内组织的比较多,大多是冲着认识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合作伙伴而去的。不过相对成功的上海人对于主要由陌生人参加的聚会的参与度,远不及小白领和新移民。因为相对成功人士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社会地位,成为聚会被动邀请对象,而这种地位也是从其小白领阶段的社会资本积累而得来的,他们太清楚这种聚会对自己而言并没太大价值,主要是浪费时间。
从职业发展来说,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意味着更多的职业机会。在一些公司的高级职位招聘条件中,“相关行业背景”、“政府关系背景”等字眼并不陌生,其潜台词就是: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积累的人更受欢迎。
所以上海人通常的交往规律是:与有用的和有趣的人交往。
和有用的人交往,是自身发展所需;和有趣的人交往,是个人情感所致。这两者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最受欢迎的格局是两者交叠的:既有趣又有用。
如果一个人既乏味又无用,上海人就不觉得此人有何交往的价值。这种实用主义的交往法则使上海人显得冷感十足,其实却是一个文明社会懂得珍惜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良方。在当下的上海,一个人的手机有效鸣响,基本从一个侧面能够说明你的素质和在这个城市的位置。
上海的出租车司机给外地人的感觉也是有点冷。因为他们往往在问清了去哪儿之后,在从浦东机场到客人下榻的酒店的路上,整整一个半小时,一声不吭。不是他不喜欢讲话,而是他怕打扰了你。或许你需要安静呢?或许你在思考问题呢?或许你想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呢?或许你不喜欢和陌生人讲话呢?与其说得不是时候或不得体,不如不说,专心开车。
其实不单单是出租车司机,在上海呆久了的人,都会养成这个习惯,除非有事,否则就不去打扰别人。比如:在机场候机厅里哪怕百无聊赖也不与身旁正在读报纸的人搭讪。对办公室里出现的陌生来客,大多视若无睹或是最多摆出一个礼节性的微笑。谁也不认识谁,干嘛要装出一副熟络的样子?对于哪怕是好朋友的隐私和现状,别人不主动告诉你,上海人也基本上不会去打听。
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不打扰你,也希望你不要来打扰我。这样大家都有一方清静的所在。
这种相互方便的行为方式很容易给人冷冰冰的疏离感,然而这样的真空隔离带却可以把上海人置于自我保护的安全地带:过滤掉不受欢迎的人,保护自己的心情;过滤掉坊间闲事,保全自己的矜持。
有个上海男人,在傍晚的911路公交车上,看见座位上一个上海美眉在低着头抑郁哭泣,又没有纸巾来擦。男人在递与不递纸巾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递吧,打扰了她,又被她发现他在注意她;不递吧,看着美眉脸上残落邋遢的样子似有不忍。最终,男人在临下车前,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塞给美眉一包餐巾纸,然后匆匆离去,没有言语,也没有表情,餐巾纸是黑色包装的香水妮飘。
上海人骨子里其实并不冷淡。上海人出来赴约吃饭,无论男女,都懂得相对隆重地把自己打扮精致整洁,这表现了对东道主的尊重。点菜时也懂得适可而止,既不使东道主难堪,又不使东道主过于破费,如此善解人意又懂得体恤的上海人,内心是充满理解和善意的。这些人所聚集的地方,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城市。
北京人让人感到热度,上海人给人以冷感。当然这些仅仅是不了解它俩骨髓的人的表面感受。
稍稍触及深处便知道:北京使人孤独,上海使人寂寞。
上海为什么使人寂寞?因为冷感。上海文化不看重“官”,也不是单纯的“商”,它的核心是“人”,是个体独立的“人”。上海文化中,有较多的自我性,较多的个性发扬和个性自由,比较尊重个体存在、个体选择与个体发展,这在热闹的农业文明大背景下,闪现出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冷光泽。
上海人以前住房紧张,在一幢小楼拥挤着数户人家的情况下,现实空间的拥挤造成了心理空间的防备,上海人很难摆脱城市带来的疏离感,石库门始终沉溺于一种生活的暗战之中。石库门里没有灯的黑暗狭窄的楼梯,每一级都很高很陡峭很幽冷,所以踩准每一级台阶,摸清其内在规律很重要,就如同摸清上海人的江湖规则。
如今的上海人,邻里间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同事间可以不问家长里短,这被有些外地人诟病为冷淡,但这有什么不对呢?
庄子曾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水干涸,鱼在陆上垂死,用口水互相帮助滋润。却不曾想,若江湖得满,又何需如此呢?上海就好比灌满了水的湖,凭借个人努力就可以畅游其中而不必依赖旁人。人为的热忱毕竟是有限的,当人需要用热情来互相救助时,这个环境便已经不怎么样了。于是上海人更喜欢把精力投入到创造一个稳定富足的环境中,以便让人有个体的空间和尊严,让人与人相忘于自主的生活中,如同鱼儿相忘于江湖。
冷矜持
吴剑
曾有这么一句话形容中国方圆大地上的各样人群:北京人傲气、广东人胆大、上海人矜持、河南人狡黠……姑且不说这句话的褒贬之意,上海人的矜持作为一种地理人群特征却在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公认。
外地人形容起上海人,稍微客气点的称为“精明”,不留情面的就直斥“小气”。至于这矜持,一时半会倒也真难说其究竟是褒还是贬。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几十年和上海人生活、工作、打交道,的的确确也感受到了上海人特有的“冷矜持”。何谓“冷矜持”?大意是,上海人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着的那么矜持、胆小,心理活动频繁着呢,但所谓有心没胆,即便心如热火,但是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上海人,还是摆出了一幅幅矜持的面容。
曾经和一个上海的知名年轻女主持走在大街上,身边不断围起一大群上海的婆婆阿姨包括帅哥、靓妹,但全程只闻轻轻碎语:“比电视里漂亮!”“身材介好啊”“最好帮阿拉签个名喏!”……言者很多,可就是无人采取实际行动。心中暗自庆幸,本来因为害怕担当“保镖”职责而悬着的心也因此放了下来,后来听这位女主持说,她上街,从来带副墨镜就行了,不怕被人认出来,“上海人都很文明的!不像在外地,有认识你的观众往往脸可以凑到离你一个拳头的地方……”这里的“文明”,换句描述行为特征的话说,就是欲言又止、欲前却退——都是矜持惹得祸。
以上的此种冷矜持,大约源于上海人的胆小、好面子、从众心理强于自主心理。而另一种冷矜持,却是根深蒂固的上海人特征,发自于一种高傲、一种戒备。
这不是装出来的矜持,而是为人之道——正所谓:世道险恶,人心叵测,明哲保身之道就是要矜持,少说寡言。举例来说,经常参加各种讨论会,发现北方来的与会者肯定比上海人敢讲、讲得多,当然,不是上海人缺能言善辩者。而是因为,上海人开口前的顾虑太多、自我限制太多,即便是说,也是先打好招呼、做好铺垫。这个不能讲,那个不能说,说了会得罪谁,等等,结果,常常使自己变成了闷葫芦。
最明显的,不少上海人开会发言喜欢像学生一样被人点名字,点到再说,不点不说。有些人是因为自己有点身价,希望人家抬抬轿子。头抬得高高的,等着人家把自己搬出来;有些人呢,则是戒备,希望别人先暖暖场,张三李四先打个头,自己心里就有底了……
上海人在情感方面也常常是冷矜持的,也是最最要命的冷矜持。在职场上、官场上、赌场上,矜持没大错,到了情场上还矜持,那也许就因此错过了幸福。
试问一下,有多少上海的好男儿能真正为了真爱牺牲一切、大胆表白?你很少见到有上海人在情感方面采取过激行为,也许根本看不到。他们有时候很理智,理智战胜了情感,也就随之丢掉了真爱。这是真实的例子:曾经,一个上海小伙子试图追求一个女孩,女孩要出国留学了,男孩子送给那姑娘一只雕刻着鸳鸯戏水图案的玻璃杯,以此表达爱意,无奈姑娘根本就没在意这图案的意义。结果,女孩子在留学时嫁给了当地人。这似乎是一种上海人在情感方面矜持的缩影,爱要大声说出口,谁都知道,但是要做到,很难很难。
张爱玲的那样写着“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其实大多数上海男人即便也像世间许多男子一样,内心希望同时拥有迷人的情妇与贞洁的妻子。但如果你把这两样都放到他面前,他们也许又会矜持了——因为胆小、因为戒备、因为习惯性冷矜持。
冷感也是种高士风骨
施骏
培根把人比喻成豪猪,天生带刺,一旦亲近就会彼此伤害,倘若疏离又不免感慨炎凉。人都需要在距离中试探着、摩擦着、寻找着、适应着距离。又或许西方人总把人的自由、独立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认为正确的人际关系,就应该是正确的人与人之间距。
上海人当然不是天生带刺。《东邪西毒》台词里说:任何人活了几十年,心底总不免有遗恨未了,总希望有人帮自己找点什么人晦气。套用下,当我们在纯真年代的时候,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所爱。等到挫折丛生,自保无力的时候才悔不当初。活了这么些年,无论谁心底总有或深或浅的伤痕,形成或大或小的阴影,这个和绝对年龄无关。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理智是在保卫心底那一角纯真阳光,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的疏离是知道人生聚少离多,想见得到酒醒后的更加寂寥;我们的冷感是有点惧怕受伤害前的保护颜色。
上海人必须后天冷感。就像卓绝的仙人掌,站在人情的沙漠。轧闹猛、扎堆的都是地衣、苔藓之流。如果这些家伙也想显摆身份,拉开点距离,何其可笑。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自己好朋友的妻子,单恋中,偶尔向我倾诉着深重而无奈的感情。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暧昧地看过对方,或者触碰到对方的身体,即使在他朋友夫妻吵架,他朋友的妻子到他家来住了5天,他们什么也没发生。走的时候,她突然问他,你是不是喜欢我?我很好奇,我的朋友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看着她的眼睛,笑笑说,没有。我更加好奇,为什么你这么说呢?她相信吗?你是想维护你们的友情还是要保存暗恋的自尊?你是出于道义、责任、爱情还是什么而没有吐露真言呢?他说,都不是。我存心喜欢她,却无意告诉她,证明它的存在。求证本身就是感情的悖论。
这个家伙让我想起张雨生的一句歌词:只要能够陪着你,我都愿意,我就是你忠实的园丁;只要能够想着你,我就欢喜,即使你宁可自由自在呼吸那一窗星星。孤独或许也是种爱情的姿态,冷感也是种高士风骨。就像那些在人情沙漠里卓然挺立的仙人掌,冷眼看过,心底也不禁有玫瑰绽放似的惊艳。
上海美眉的午夜疏离
陆漪
Vivian是北京人,在上海做客户部主管。这个差事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好的,受她直接管理的那几个员工总处理不好和客户的关系。每到这个时候,才貌双全、亲和力又极佳的Vivian都要在他们之间周旋和调解。说实在的,她每天自己的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应付那么多人那么多事,真觉得头大。
更要命的是,下班后还经常有同事、上司、客户等请Vivian吃饭,而且大部分都是男性。Vivian有时候真不想去,可怕拒绝了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或者得罪他们;如果不假思索欣然应约,Vivian又觉得不明其用意和居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于是上海女孩Amy微笑着告诉了她那么几招,让她今后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表现得有一定疏离感,同时落落大方。
首先,不要直接回绝别人。上海美眉拒绝他人邀请的方式很多,但是宗旨只有一个——以不让对方难堪为前提。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有那么重要的事,只是自身不想去参加这样那样的饭局或者活动。那么,即使上海美眉没有真正的理由,她也会找一个合理借口如“家人生病”、“上夜校”、“赶着看连续剧”等作为与对方划清界限的理由,婉言拒绝。而直截了当的“不想去”等字眼,则会令上海美眉在上司或者客户面前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她是断然不会这样说的。
而如果对方不让上海美眉那么讨厌,那么赴约也未尝不可。但是上海美眉懂得拿捏夜晚约会的分寸,即不会浓妆艳抹着装暴露,也不会在言语上让自己有任何闪失。男人们若想真正窥到上海美眉的内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上海美眉会始终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上海美眉才没有兴趣探究别人,更不会轻易让自己被人看清。
既然赴约,上海美眉一定会精心打扮,但这种精心打扮并不代表浓妆艳抹。上海美眉明白,有时候过分浓艳的妆面会让人家误以为你的刻意装扮是为了吸引他,触动其非分之想。而过于暴露或者透明度极高的服装也都不会是上海美眉在午夜的着装首选,因为那样一来有无视上司或客户威严之嫌,二来带有比浓妆更明显的挑逗性,同时为别有用心者提供可乘之机。
在申城午夜,若有男士表现出对上海美眉的好感,伺机与她攀谈,上海美眉会表现得落落大方。即使心里对对方也有几分好意,上海美眉也不会在说话这一岔儿上大失水准,因为往往话越多把柄越多,说错的机会也越大。上海美眉懂得把握距离感,就好像知道侃侃而谈也要适可而止一样,如果一味滔滔不绝,会给对方增添压力,厌烦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所以,遇到爱套近乎多说几句话的上司或者客户,只要简单回答几句就好了。
上海美眉会在午夜适时喝一点酒,然而决不会贪杯。因为如果酒后失态,那就太可怕了。影响上海美眉的自身形象不说,还会给对方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简直一失足成千古恨。上海美眉决不会在这事儿上让自己马失前蹄。
所以,如果你在午夜的茂名路或者外滩5号,看到上海美眉喝手擎的汽酒,请你微笑着享受这一切——因为这即有姿态,又不会让上海美眉忘情到喝醉,恰到好处的怡然自得。
上海人与北京人冰火两重天
沙然
还是先从故事说起吧。
北京三里屯。夜凉如水,一家貌似装修简陋的酒吧里却人头攒动,爵士鼓和电子键盘的敲击声沸反盈天。这是一帮混在京城的艺术家和摇滚青年的洞天福地。九点半,驻场乐队正式开演,他适时走进来,没有早到一分钟,也没有漏听一个音符。
坐了一圈人,各个看着脸熟,有的叫得出名字和外号,有的永远不知道姓甚名谁,有的来了,有的去了,甚至连回忆都不带走。他们的故事只在今晚交叠。相互打了个招呼后,又有人迎着他们走来,身后带着一个果儿,她连衫白裙,目光迷离,没有任何首饰,周身却闪闪发亮。他一震,这是枚坚果!坚果,是他们对漂亮女孩的特称。
掷色子吧,女孩一上来就提议。谁输了谁罚酒,他接下话说。那有什么意思啊,罚酒,你们喝得过我么?女孩的眼睛开始像蝴蝶一样上下飞旋。要么你说怎么着?脱衣服,输一次脱一件,敢么?轰一声,周围全炸开了。有人立马凑上来。这拨人要玩真的了。
他也晕了,操,这就是北京大妞啊!
游戏开始了。几番轮下来,六七个男人已经脱得丝缕不剩,凌空蹈虚,且歌且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凡尘束缚尽去,谁看谁都是同类。女孩依旧一身银装素裹,分毫未动。还有他,是男人中仅存的硕果,一条CK短裤包住窄窄的臀。
女孩多瞟了他几眼,说,看了一圈儿,也就你身材好。其他男人不干了,笑着说,妞儿,你也看看我。她不理不睬,径直走过去,坐到他的椅子扶手上,凑在他耳边说:“我想操你!”
之后的故事不言而喻了。十年之后他对我说,她是个好姑娘,很纯洁。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把他带到上海的新天地、茂名南路、乌鲁木齐路、衡山路。我一一指点着我喜欢的酒吧和咖啡馆。他走进来,每一家,第一句话都是:“这里好安静!”
我笑了。我不是不知道BABYFACE,虹蕃和夜色。但我更知道后海的甲丁坊、兰莲花。上海再闹猛的酒吧里也少了一种叫做气场的东西,少了那些性情张扬激烈的男女,少了传奇与故事。
就好像,他第一次见到我,带我去三里屯的“THE TREE”,房间里有一棵大槐树,捅破屋顶,壁炉里烤着喷香醉人的比萨,远超必胜客。他找侍应生借了铅笔和一张便笺,画我的肖像,我便规规矩矩地坐着,一动不敢动。画着画着,忽然他撩起我鬓角的头发,说:“写文章的人怎么也这么理智呢?”
几天以后,我告诉他,因为珍惜,所以克制。他说,你身上毕竟流着上海的血液。是的,归根到底,上海人还是比较骄矜和冷感的。正像,在LUNA里,他看到一个个神情落寞的女子,孤单地坐在角落里。不由想起了万圣节那天夜里,在朝阳公园的苏西黄,我也是这样寂寥地站在栏杆旁,几许抗拒和疏离,冷傲而倔强的嘴唇,让他忍不住偏过头来,和我接吻。慢慢地,冰烧成了火。
上海人的矜持自重,和北京人的恣肆激昂毕竟有着天渊之别,可谓一冰一火两重天。但,冰如果碰上火,也是会融化的。
何菲
身处这座城市,不知你是否注意过这些细节:上海马路上行驶的轿车或公务车,银色和黑色占据主要部分。
上海男人喜欢用冷金属质感的ZIPPO打火机。冷艳卓绝的大卫杜夫的“冷水”进入中国香水市场时,首先征服的是上海熟女。
上海的冬天异常湿冷。上海公司的前台也总是冷冰冰。夜晚上海,城市透亮工程中写字楼的灯光是冷色的。清一色上海人聚集的PARTY或夜宴,气氛总是慢热或是不热。
《挪威的森林》在上海始终畅销,因为它的故事和行文疏淡冷感,上海人品一品,品出了些隽永的味道。
上海人何其冷感!
上海人对待感情,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轻触微温。上海女人的娇嗲,总是吝啬地给予少数几个特定的人,对待绝大多数人,是客气而疏离。对于新近认识的、彼此都有些感觉的上海男人,上海女人很懂得适时调配冷热和发嗲的时机,发早了,上海男人会以为没味道,轻薄。发晚了或不发,上海男人会觉得她没风情。发的“直别别”,更是破坏了一锅暧昧鲜汤的味道。上海男人的深情,绝对多于激情,他为你的周详安排妥贴照顾,总是落实到生活细部,嘴上的甜言蜜语是不多的。如果他不爱你了,你首先感到的不是凶蛮,而是彬彬有礼的冷漠。
这也可以运用到更广泛的上海领域,在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圈子里,你如果已被主流抛弃,感到的不一定是主动的排挤,而是让人“挖塞”(沪语,意为难以言喻的中等强度的心痛)的冷落。
在上海,不动脑筋不分场合的瞎热情瞎起劲,只要不是喝酒过量,就容易被说成是“十三点兮兮”,一个被评价为“十三点兮兮”的人本质里不一定是坏人——这一点上海人是明白的——但是在上海语境里就基本已被定义为失败的人了。
说到喝酒,上海人善饮的很多,可谓藏龙卧虎,但轻易不会酒醉,比较有节制。能喝到微醺的也算是有性情的了,而且是在正事已经颇有眉目的情况下。喝酒也是要看“人头”的,我凭什么要跟你喝,这是要有现实依据的。几个初次见面的上海人乱喝一气,喝得七仰八歪,且无主题,这样的故事在上海鲜有发生。
开会时,上海人通常发言不多,显得比较矜持。但如果被点名发言,其言语一定是相对到位的,现实可操作性是相对强的。他们冷冷的表情下,琢磨的可能是让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和实施细则,上海重实践,因此懒得在理论上和组织煽动性强的优美语言上下大力气。
关系比较要好的上海人之间,热情洋溢的、直抒胸臆的赞美基本可以省略,默契无穷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句评价能是偏褒义地说到位,且语气是淡淡的、甚至有点冷矜持,上海人也是极受用的。你评价一个上海女人“真漂亮”,她微笑着“谢谢”,其实根本没进心里去,而你换个角度来评价,比如说“你的下巴和头颈的轮廓线条从侧面看很精致流畅”,她表面上也是“谢谢”,但微笑的由衷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人看重的不是溢美,而是路子清爽。一个外表冷感的人,只要重道儿,重人际规则,不是太斤斤计较,就能自如地行走于上海的江湖。而且往往会被美誉为外冷内热的人。
陈丹青这个上海男人外表很冷感,他在文章里反映出一个情绪,他发现自己对上海和上海文化疏离也不是,进入也不是,这就是今天一流海归一个阶段性的尴尬。
上海人懂得克制和隐忍。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和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换言之,上海人用以驯服欲望和激情的绳套,是道德理性,也是实用理性。而理性的外化总要比感性冷得多。
上海人通常不爱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成了上海社交领域中不成文的信条。上海人通常认为,不搭界的人要和你搭话,一般是没什么好事情的,哪有凭空给你一点好处的?
“陌生人聚会”在上海以行业内组织的比较多,大多是冲着认识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合作伙伴而去的。不过相对成功的上海人对于主要由陌生人参加的聚会的参与度,远不及小白领和新移民。因为相对成功人士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社会地位,成为聚会被动邀请对象,而这种地位也是从其小白领阶段的社会资本积累而得来的,他们太清楚这种聚会对自己而言并没太大价值,主要是浪费时间。
从职业发展来说,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意味着更多的职业机会。在一些公司的高级职位招聘条件中,“相关行业背景”、“政府关系背景”等字眼并不陌生,其潜台词就是: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积累的人更受欢迎。
所以上海人通常的交往规律是:与有用的和有趣的人交往。
和有用的人交往,是自身发展所需;和有趣的人交往,是个人情感所致。这两者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最受欢迎的格局是两者交叠的:既有趣又有用。
如果一个人既乏味又无用,上海人就不觉得此人有何交往的价值。这种实用主义的交往法则使上海人显得冷感十足,其实却是一个文明社会懂得珍惜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良方。在当下的上海,一个人的手机有效鸣响,基本从一个侧面能够说明你的素质和在这个城市的位置。
上海的出租车司机给外地人的感觉也是有点冷。因为他们往往在问清了去哪儿之后,在从浦东机场到客人下榻的酒店的路上,整整一个半小时,一声不吭。不是他不喜欢讲话,而是他怕打扰了你。或许你需要安静呢?或许你在思考问题呢?或许你想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呢?或许你不喜欢和陌生人讲话呢?与其说得不是时候或不得体,不如不说,专心开车。
其实不单单是出租车司机,在上海呆久了的人,都会养成这个习惯,除非有事,否则就不去打扰别人。比如:在机场候机厅里哪怕百无聊赖也不与身旁正在读报纸的人搭讪。对办公室里出现的陌生来客,大多视若无睹或是最多摆出一个礼节性的微笑。谁也不认识谁,干嘛要装出一副熟络的样子?对于哪怕是好朋友的隐私和现状,别人不主动告诉你,上海人也基本上不会去打听。
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不打扰你,也希望你不要来打扰我。这样大家都有一方清静的所在。
这种相互方便的行为方式很容易给人冷冰冰的疏离感,然而这样的真空隔离带却可以把上海人置于自我保护的安全地带:过滤掉不受欢迎的人,保护自己的心情;过滤掉坊间闲事,保全自己的矜持。
有个上海男人,在傍晚的911路公交车上,看见座位上一个上海美眉在低着头抑郁哭泣,又没有纸巾来擦。男人在递与不递纸巾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递吧,打扰了她,又被她发现他在注意她;不递吧,看着美眉脸上残落邋遢的样子似有不忍。最终,男人在临下车前,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塞给美眉一包餐巾纸,然后匆匆离去,没有言语,也没有表情,餐巾纸是黑色包装的香水妮飘。
上海人骨子里其实并不冷淡。上海人出来赴约吃饭,无论男女,都懂得相对隆重地把自己打扮精致整洁,这表现了对东道主的尊重。点菜时也懂得适可而止,既不使东道主难堪,又不使东道主过于破费,如此善解人意又懂得体恤的上海人,内心是充满理解和善意的。这些人所聚集的地方,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城市。
北京人让人感到热度,上海人给人以冷感。当然这些仅仅是不了解它俩骨髓的人的表面感受。
稍稍触及深处便知道:北京使人孤独,上海使人寂寞。
上海为什么使人寂寞?因为冷感。上海文化不看重“官”,也不是单纯的“商”,它的核心是“人”,是个体独立的“人”。上海文化中,有较多的自我性,较多的个性发扬和个性自由,比较尊重个体存在、个体选择与个体发展,这在热闹的农业文明大背景下,闪现出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冷光泽。
上海人以前住房紧张,在一幢小楼拥挤着数户人家的情况下,现实空间的拥挤造成了心理空间的防备,上海人很难摆脱城市带来的疏离感,石库门始终沉溺于一种生活的暗战之中。石库门里没有灯的黑暗狭窄的楼梯,每一级都很高很陡峭很幽冷,所以踩准每一级台阶,摸清其内在规律很重要,就如同摸清上海人的江湖规则。
如今的上海人,邻里间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同事间可以不问家长里短,这被有些外地人诟病为冷淡,但这有什么不对呢?
庄子曾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水干涸,鱼在陆上垂死,用口水互相帮助滋润。却不曾想,若江湖得满,又何需如此呢?上海就好比灌满了水的湖,凭借个人努力就可以畅游其中而不必依赖旁人。人为的热忱毕竟是有限的,当人需要用热情来互相救助时,这个环境便已经不怎么样了。于是上海人更喜欢把精力投入到创造一个稳定富足的环境中,以便让人有个体的空间和尊严,让人与人相忘于自主的生活中,如同鱼儿相忘于江湖。
冷矜持
吴剑
曾有这么一句话形容中国方圆大地上的各样人群:北京人傲气、广东人胆大、上海人矜持、河南人狡黠……姑且不说这句话的褒贬之意,上海人的矜持作为一种地理人群特征却在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公认。
外地人形容起上海人,稍微客气点的称为“精明”,不留情面的就直斥“小气”。至于这矜持,一时半会倒也真难说其究竟是褒还是贬。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几十年和上海人生活、工作、打交道,的的确确也感受到了上海人特有的“冷矜持”。何谓“冷矜持”?大意是,上海人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着的那么矜持、胆小,心理活动频繁着呢,但所谓有心没胆,即便心如热火,但是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上海人,还是摆出了一幅幅矜持的面容。
曾经和一个上海的知名年轻女主持走在大街上,身边不断围起一大群上海的婆婆阿姨包括帅哥、靓妹,但全程只闻轻轻碎语:“比电视里漂亮!”“身材介好啊”“最好帮阿拉签个名喏!”……言者很多,可就是无人采取实际行动。心中暗自庆幸,本来因为害怕担当“保镖”职责而悬着的心也因此放了下来,后来听这位女主持说,她上街,从来带副墨镜就行了,不怕被人认出来,“上海人都很文明的!不像在外地,有认识你的观众往往脸可以凑到离你一个拳头的地方……”这里的“文明”,换句描述行为特征的话说,就是欲言又止、欲前却退——都是矜持惹得祸。
以上的此种冷矜持,大约源于上海人的胆小、好面子、从众心理强于自主心理。而另一种冷矜持,却是根深蒂固的上海人特征,发自于一种高傲、一种戒备。
这不是装出来的矜持,而是为人之道——正所谓:世道险恶,人心叵测,明哲保身之道就是要矜持,少说寡言。举例来说,经常参加各种讨论会,发现北方来的与会者肯定比上海人敢讲、讲得多,当然,不是上海人缺能言善辩者。而是因为,上海人开口前的顾虑太多、自我限制太多,即便是说,也是先打好招呼、做好铺垫。这个不能讲,那个不能说,说了会得罪谁,等等,结果,常常使自己变成了闷葫芦。
最明显的,不少上海人开会发言喜欢像学生一样被人点名字,点到再说,不点不说。有些人是因为自己有点身价,希望人家抬抬轿子。头抬得高高的,等着人家把自己搬出来;有些人呢,则是戒备,希望别人先暖暖场,张三李四先打个头,自己心里就有底了……
上海人在情感方面也常常是冷矜持的,也是最最要命的冷矜持。在职场上、官场上、赌场上,矜持没大错,到了情场上还矜持,那也许就因此错过了幸福。
试问一下,有多少上海的好男儿能真正为了真爱牺牲一切、大胆表白?你很少见到有上海人在情感方面采取过激行为,也许根本看不到。他们有时候很理智,理智战胜了情感,也就随之丢掉了真爱。这是真实的例子:曾经,一个上海小伙子试图追求一个女孩,女孩要出国留学了,男孩子送给那姑娘一只雕刻着鸳鸯戏水图案的玻璃杯,以此表达爱意,无奈姑娘根本就没在意这图案的意义。结果,女孩子在留学时嫁给了当地人。这似乎是一种上海人在情感方面矜持的缩影,爱要大声说出口,谁都知道,但是要做到,很难很难。
张爱玲的那样写着“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其实大多数上海男人即便也像世间许多男子一样,内心希望同时拥有迷人的情妇与贞洁的妻子。但如果你把这两样都放到他面前,他们也许又会矜持了——因为胆小、因为戒备、因为习惯性冷矜持。
冷感也是种高士风骨
施骏
培根把人比喻成豪猪,天生带刺,一旦亲近就会彼此伤害,倘若疏离又不免感慨炎凉。人都需要在距离中试探着、摩擦着、寻找着、适应着距离。又或许西方人总把人的自由、独立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认为正确的人际关系,就应该是正确的人与人之间距。
上海人当然不是天生带刺。《东邪西毒》台词里说:任何人活了几十年,心底总不免有遗恨未了,总希望有人帮自己找点什么人晦气。套用下,当我们在纯真年代的时候,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所爱。等到挫折丛生,自保无力的时候才悔不当初。活了这么些年,无论谁心底总有或深或浅的伤痕,形成或大或小的阴影,这个和绝对年龄无关。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理智是在保卫心底那一角纯真阳光,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的疏离是知道人生聚少离多,想见得到酒醒后的更加寂寥;我们的冷感是有点惧怕受伤害前的保护颜色。
上海人必须后天冷感。就像卓绝的仙人掌,站在人情的沙漠。轧闹猛、扎堆的都是地衣、苔藓之流。如果这些家伙也想显摆身份,拉开点距离,何其可笑。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自己好朋友的妻子,单恋中,偶尔向我倾诉着深重而无奈的感情。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暧昧地看过对方,或者触碰到对方的身体,即使在他朋友夫妻吵架,他朋友的妻子到他家来住了5天,他们什么也没发生。走的时候,她突然问他,你是不是喜欢我?我很好奇,我的朋友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看着她的眼睛,笑笑说,没有。我更加好奇,为什么你这么说呢?她相信吗?你是想维护你们的友情还是要保存暗恋的自尊?你是出于道义、责任、爱情还是什么而没有吐露真言呢?他说,都不是。我存心喜欢她,却无意告诉她,证明它的存在。求证本身就是感情的悖论。
这个家伙让我想起张雨生的一句歌词:只要能够陪着你,我都愿意,我就是你忠实的园丁;只要能够想着你,我就欢喜,即使你宁可自由自在呼吸那一窗星星。孤独或许也是种爱情的姿态,冷感也是种高士风骨。就像那些在人情沙漠里卓然挺立的仙人掌,冷眼看过,心底也不禁有玫瑰绽放似的惊艳。
上海美眉的午夜疏离
陆漪
Vivian是北京人,在上海做客户部主管。这个差事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好的,受她直接管理的那几个员工总处理不好和客户的关系。每到这个时候,才貌双全、亲和力又极佳的Vivian都要在他们之间周旋和调解。说实在的,她每天自己的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应付那么多人那么多事,真觉得头大。
更要命的是,下班后还经常有同事、上司、客户等请Vivian吃饭,而且大部分都是男性。Vivian有时候真不想去,可怕拒绝了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或者得罪他们;如果不假思索欣然应约,Vivian又觉得不明其用意和居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于是上海女孩Amy微笑着告诉了她那么几招,让她今后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表现得有一定疏离感,同时落落大方。
首先,不要直接回绝别人。上海美眉拒绝他人邀请的方式很多,但是宗旨只有一个——以不让对方难堪为前提。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有那么重要的事,只是自身不想去参加这样那样的饭局或者活动。那么,即使上海美眉没有真正的理由,她也会找一个合理借口如“家人生病”、“上夜校”、“赶着看连续剧”等作为与对方划清界限的理由,婉言拒绝。而直截了当的“不想去”等字眼,则会令上海美眉在上司或者客户面前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她是断然不会这样说的。
而如果对方不让上海美眉那么讨厌,那么赴约也未尝不可。但是上海美眉懂得拿捏夜晚约会的分寸,即不会浓妆艳抹着装暴露,也不会在言语上让自己有任何闪失。男人们若想真正窥到上海美眉的内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上海美眉会始终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感,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上海美眉才没有兴趣探究别人,更不会轻易让自己被人看清。
既然赴约,上海美眉一定会精心打扮,但这种精心打扮并不代表浓妆艳抹。上海美眉明白,有时候过分浓艳的妆面会让人家误以为你的刻意装扮是为了吸引他,触动其非分之想。而过于暴露或者透明度极高的服装也都不会是上海美眉在午夜的着装首选,因为那样一来有无视上司或客户威严之嫌,二来带有比浓妆更明显的挑逗性,同时为别有用心者提供可乘之机。
在申城午夜,若有男士表现出对上海美眉的好感,伺机与她攀谈,上海美眉会表现得落落大方。即使心里对对方也有几分好意,上海美眉也不会在说话这一岔儿上大失水准,因为往往话越多把柄越多,说错的机会也越大。上海美眉懂得把握距离感,就好像知道侃侃而谈也要适可而止一样,如果一味滔滔不绝,会给对方增添压力,厌烦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所以,遇到爱套近乎多说几句话的上司或者客户,只要简单回答几句就好了。
上海美眉会在午夜适时喝一点酒,然而决不会贪杯。因为如果酒后失态,那就太可怕了。影响上海美眉的自身形象不说,还会给对方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简直一失足成千古恨。上海美眉决不会在这事儿上让自己马失前蹄。
所以,如果你在午夜的茂名路或者外滩5号,看到上海美眉喝手擎的汽酒,请你微笑着享受这一切——因为这即有姿态,又不会让上海美眉忘情到喝醉,恰到好处的怡然自得。
上海人与北京人冰火两重天
沙然
还是先从故事说起吧。
北京三里屯。夜凉如水,一家貌似装修简陋的酒吧里却人头攒动,爵士鼓和电子键盘的敲击声沸反盈天。这是一帮混在京城的艺术家和摇滚青年的洞天福地。九点半,驻场乐队正式开演,他适时走进来,没有早到一分钟,也没有漏听一个音符。
坐了一圈人,各个看着脸熟,有的叫得出名字和外号,有的永远不知道姓甚名谁,有的来了,有的去了,甚至连回忆都不带走。他们的故事只在今晚交叠。相互打了个招呼后,又有人迎着他们走来,身后带着一个果儿,她连衫白裙,目光迷离,没有任何首饰,周身却闪闪发亮。他一震,这是枚坚果!坚果,是他们对漂亮女孩的特称。
掷色子吧,女孩一上来就提议。谁输了谁罚酒,他接下话说。那有什么意思啊,罚酒,你们喝得过我么?女孩的眼睛开始像蝴蝶一样上下飞旋。要么你说怎么着?脱衣服,输一次脱一件,敢么?轰一声,周围全炸开了。有人立马凑上来。这拨人要玩真的了。
他也晕了,操,这就是北京大妞啊!
游戏开始了。几番轮下来,六七个男人已经脱得丝缕不剩,凌空蹈虚,且歌且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凡尘束缚尽去,谁看谁都是同类。女孩依旧一身银装素裹,分毫未动。还有他,是男人中仅存的硕果,一条CK短裤包住窄窄的臀。
女孩多瞟了他几眼,说,看了一圈儿,也就你身材好。其他男人不干了,笑着说,妞儿,你也看看我。她不理不睬,径直走过去,坐到他的椅子扶手上,凑在他耳边说:“我想操你!”
之后的故事不言而喻了。十年之后他对我说,她是个好姑娘,很纯洁。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把他带到上海的新天地、茂名南路、乌鲁木齐路、衡山路。我一一指点着我喜欢的酒吧和咖啡馆。他走进来,每一家,第一句话都是:“这里好安静!”
我笑了。我不是不知道BABYFACE,虹蕃和夜色。但我更知道后海的甲丁坊、兰莲花。上海再闹猛的酒吧里也少了一种叫做气场的东西,少了那些性情张扬激烈的男女,少了传奇与故事。
就好像,他第一次见到我,带我去三里屯的“THE TREE”,房间里有一棵大槐树,捅破屋顶,壁炉里烤着喷香醉人的比萨,远超必胜客。他找侍应生借了铅笔和一张便笺,画我的肖像,我便规规矩矩地坐着,一动不敢动。画着画着,忽然他撩起我鬓角的头发,说:“写文章的人怎么也这么理智呢?”
几天以后,我告诉他,因为珍惜,所以克制。他说,你身上毕竟流着上海的血液。是的,归根到底,上海人还是比较骄矜和冷感的。正像,在LUNA里,他看到一个个神情落寞的女子,孤单地坐在角落里。不由想起了万圣节那天夜里,在朝阳公园的苏西黄,我也是这样寂寥地站在栏杆旁,几许抗拒和疏离,冷傲而倔强的嘴唇,让他忍不住偏过头来,和我接吻。慢慢地,冰烧成了火。
上海人的矜持自重,和北京人的恣肆激昂毕竟有着天渊之别,可谓一冰一火两重天。但,冰如果碰上火,也是会融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