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病”了,正是与环境的适应性不和谐了,企业的收益也因而出了问题。
我大学是学化学的,对化学反应、做实验、搞科研这些科学工作很熟悉,对一些“不科学”的事物不大感冒。早些年,脚上一块皮肤奇痒,看了无数次西医,做了无数次皮肤培养,试了很多西药,均无功而返。近日,因为金融危机激发了企业对管理咨询的需求,八天里我带着团队跑了六个城市,又是讲课、又是给企业辅导、又是出方案,一番折腾下来,身体敲响了警钟,心慌气短,寝食不安。在朋友建议下,我到北京某著名医馆看中医。京城某名医把脉后,说我:“长期劳累,牵挂的事情太多……”,接着在处方单上写道:“脾湿气虚……”,接下来开方,开出来的是一个个我不知名的草药。
提着大大的药包回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当即我就煎了一付,晚上膝盖发热,几天下来,身体的不适大为缓解。这番身体力行燃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为什么中医不用听诊器,不用化验单,不用任何医疗设备,仅仅是看看舌头、把把脉,就能找出病症、给出处方、取得疗效?”
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我看了些中医入门的资料,又找朋友聊了聊,顿觉中医的微妙,而企业管理与中医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中医十字方针:系统观、整体观、辨症施冶。
企业管理最注重的方面: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的问题须找到症结和根源而解决之。
中医越老越吃香,因为没有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悟不透中医。
管理需要实践,需要实操,“唯一验证的是业绩”。掌握了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知识和管理工具的人,不一定能驾驭或管理好一个企业。
中医诊病,仅靠双眼和双手来“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几句读罢,让我对中医心生无尽的自豪、崇敬和敬畏。明代名医李明珍在他的经典名著《濒湖脉学》也说:“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我所体验到的自以为神奇的把脉在中医里仅仅处于神、圣、工、巧的末技!
而我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判断企业管理的好坏,诊断企业的管理问题,恰如中医一样,有功力的咨询师能够与企业稍加接触即能迅速一针见血地击中其管理症结与要害,无需SWOT分析、无需波士顿矩阵、更无需建模。功力稍次的咨询师则需要与企业广泛接触,了解具体业务与经营情况,以稍长的时间作出管理诊断。再次者经过详尽的调研访谈,研究其经营与管理状况,作出诊断。最次者则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一番,最后论证出管理诊断的结论。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说人为万物之灵长,人与人所身处的时空是和谐的,人身上也带有时空的印迹。生病是人与时空的和谐被打破,治病则是重新建立人与时空的和谐。治法不需要高科技,只用信手拈来的各种中草药。诊断精准、对症下药的话,疗效的显著并不逊于西医。
企业管理也是。企业是市场化生存的组织,必须“响应市场的需求”,与外部环境“和谐”。和谐的方法多种多样,正如企业的特点和核心能力各个不同。企业“病”了,正是与环境的适应性不和谐了,企业的收益也因而出了问题。要让企业重新“健康”起来、让经营收益稳定增长,必须重新审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调整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管理,重新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改善企业管理的方法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就战略说战略,就人力资源说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必须有整体观和系统观。
中医说,皮肤长疱疹,可能病在内脏,必须调理内脏来治疗皮肤的疾患。所以,治法不是将疱疹切除,而是内服调理的方药,改善内脏的功能,以达到“阴平阳秘”。
企业管理也是。企业招不来人,可能不是待遇不高,也不是人不愿意来,而是人来了没事儿干,给优秀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没有,人才激励和淘汰等机制不健全。再一深究,可能组织管控模式是深层次的根本问题,组织原则和权责体制混乱不清,就算老板舍得掏钱给待遇,照样招不来人。所以,企业管理也必须“辨症施治”,以系统观和整体观找到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之。
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是科学,是技术,可以量化、可以标准化,可以批量生产,连医生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掌握技术和技能而“量产”。中医不是技术,中医是哲学,是艺术,同样的病症,中医的治法可以有火神派、有脾胃论、有针灸、有刮痧、有拨罐,无一定式。中医需要灵感和悟性,高度依赖医者的个人修炼,难以规范。
病人长了肿瘤,西医可以运用高科技仪器,精确地检查出肿瘤扩散的面积和区域。而中医则完全不同。中医说,人有浮、沉、迟、数、濡等二十多种脉象。《黄帝内经》对浮脉的描述是“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多么诗意的说明啊,怎么是判断呢?没法量化,全靠中医在实践中领悟。
企业管理也有中西方的不同。西方重方法、重工具、重视人的智慧物化为各种外在的工具。在契约型的西方社会里,企业管理非常注重规范化。规范化带来了规模化,典型的例子是ISO国际标准体系,二战时美军组织专家对军需物资的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手册,要求工厂严格执行,保证了前线军需物资的供应和质量。规范化给人职业和专业的感觉,但规范化过度也会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思想没有用武之地,人被限定在一个个冰冷的制度和规范的套套里,而对规范、工具和方法运用过多,会让思想也戴上了“套套”而形成思维定式。
我在十一年的咨询生涯中,面对天南海北各种各样的企业,我常常发现,企业管理,除了工具、方法、规范和数据,还有一些需要注重的方面。这些方面,总体而言,就是中医的十字方针:整体观、系统观、辨症施治。企业是一个整体,人为地将管理分为战略、组织、营销、人力资源等等各个模块,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没有看问题的对象之别。不能因为把管理分为各个模块而盲人摸象,我为企业服务时,常常是以战略、组织等模块切入,实际解决问题必须考虑全局,否则,一些咨询方案没法执行,企业问题无法解决。
责编/林学勤
我大学是学化学的,对化学反应、做实验、搞科研这些科学工作很熟悉,对一些“不科学”的事物不大感冒。早些年,脚上一块皮肤奇痒,看了无数次西医,做了无数次皮肤培养,试了很多西药,均无功而返。近日,因为金融危机激发了企业对管理咨询的需求,八天里我带着团队跑了六个城市,又是讲课、又是给企业辅导、又是出方案,一番折腾下来,身体敲响了警钟,心慌气短,寝食不安。在朋友建议下,我到北京某著名医馆看中医。京城某名医把脉后,说我:“长期劳累,牵挂的事情太多……”,接着在处方单上写道:“脾湿气虚……”,接下来开方,开出来的是一个个我不知名的草药。
提着大大的药包回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当即我就煎了一付,晚上膝盖发热,几天下来,身体的不适大为缓解。这番身体力行燃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为什么中医不用听诊器,不用化验单,不用任何医疗设备,仅仅是看看舌头、把把脉,就能找出病症、给出处方、取得疗效?”
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我看了些中医入门的资料,又找朋友聊了聊,顿觉中医的微妙,而企业管理与中医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中医十字方针:系统观、整体观、辨症施冶。
企业管理最注重的方面: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的问题须找到症结和根源而解决之。
中医越老越吃香,因为没有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悟不透中医。
管理需要实践,需要实操,“唯一验证的是业绩”。掌握了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知识和管理工具的人,不一定能驾驭或管理好一个企业。
中医诊病,仅靠双眼和双手来“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几句读罢,让我对中医心生无尽的自豪、崇敬和敬畏。明代名医李明珍在他的经典名著《濒湖脉学》也说:“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我所体验到的自以为神奇的把脉在中医里仅仅处于神、圣、工、巧的末技!
而我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判断企业管理的好坏,诊断企业的管理问题,恰如中医一样,有功力的咨询师能够与企业稍加接触即能迅速一针见血地击中其管理症结与要害,无需SWOT分析、无需波士顿矩阵、更无需建模。功力稍次的咨询师则需要与企业广泛接触,了解具体业务与经营情况,以稍长的时间作出管理诊断。再次者经过详尽的调研访谈,研究其经营与管理状况,作出诊断。最次者则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一番,最后论证出管理诊断的结论。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说人为万物之灵长,人与人所身处的时空是和谐的,人身上也带有时空的印迹。生病是人与时空的和谐被打破,治病则是重新建立人与时空的和谐。治法不需要高科技,只用信手拈来的各种中草药。诊断精准、对症下药的话,疗效的显著并不逊于西医。
企业管理也是。企业是市场化生存的组织,必须“响应市场的需求”,与外部环境“和谐”。和谐的方法多种多样,正如企业的特点和核心能力各个不同。企业“病”了,正是与环境的适应性不和谐了,企业的收益也因而出了问题。要让企业重新“健康”起来、让经营收益稳定增长,必须重新审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调整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管理,重新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改善企业管理的方法必须深深地扎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就战略说战略,就人力资源说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必须有整体观和系统观。
中医说,皮肤长疱疹,可能病在内脏,必须调理内脏来治疗皮肤的疾患。所以,治法不是将疱疹切除,而是内服调理的方药,改善内脏的功能,以达到“阴平阳秘”。
企业管理也是。企业招不来人,可能不是待遇不高,也不是人不愿意来,而是人来了没事儿干,给优秀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没有,人才激励和淘汰等机制不健全。再一深究,可能组织管控模式是深层次的根本问题,组织原则和权责体制混乱不清,就算老板舍得掏钱给待遇,照样招不来人。所以,企业管理也必须“辨症施治”,以系统观和整体观找到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之。
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是科学,是技术,可以量化、可以标准化,可以批量生产,连医生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掌握技术和技能而“量产”。中医不是技术,中医是哲学,是艺术,同样的病症,中医的治法可以有火神派、有脾胃论、有针灸、有刮痧、有拨罐,无一定式。中医需要灵感和悟性,高度依赖医者的个人修炼,难以规范。
病人长了肿瘤,西医可以运用高科技仪器,精确地检查出肿瘤扩散的面积和区域。而中医则完全不同。中医说,人有浮、沉、迟、数、濡等二十多种脉象。《黄帝内经》对浮脉的描述是“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多么诗意的说明啊,怎么是判断呢?没法量化,全靠中医在实践中领悟。
企业管理也有中西方的不同。西方重方法、重工具、重视人的智慧物化为各种外在的工具。在契约型的西方社会里,企业管理非常注重规范化。规范化带来了规模化,典型的例子是ISO国际标准体系,二战时美军组织专家对军需物资的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手册,要求工厂严格执行,保证了前线军需物资的供应和质量。规范化给人职业和专业的感觉,但规范化过度也会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思想没有用武之地,人被限定在一个个冰冷的制度和规范的套套里,而对规范、工具和方法运用过多,会让思想也戴上了“套套”而形成思维定式。
我在十一年的咨询生涯中,面对天南海北各种各样的企业,我常常发现,企业管理,除了工具、方法、规范和数据,还有一些需要注重的方面。这些方面,总体而言,就是中医的十字方针:整体观、系统观、辨症施治。企业是一个整体,人为地将管理分为战略、组织、营销、人力资源等等各个模块,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没有看问题的对象之别。不能因为把管理分为各个模块而盲人摸象,我为企业服务时,常常是以战略、组织等模块切入,实际解决问题必须考虑全局,否则,一些咨询方案没法执行,企业问题无法解决。
责编/林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