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1日晚,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下称“斯特恩比赛”)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落下帷幕。自201 6年开办以来,这项赛事便因其高额的奖金、庞大的曲目量以及颇具特色的赛制广受各界人士关注。
对于中国乐迷来说,艾萨克·斯特恩(lsaac Stern.1920-2001)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 979年,这位美籍苏联小提琴大师来到中国访问演出,驻足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感慨: “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都有一个天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From Mao to Mo_art:Isaac Stern In China)将这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旅程展示给全世界,198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斯特恩不仅为闭塞已久的国人带来新鲜的声音和观念,还挖掘了徐惟聆、王健、吕思清、李伟纲、唐韵、何红英等多位弦乐演奏家。而在本届斯特恩比赛中,当年的新苗转变为伯乐,徐惟聆、吕思清和李偉纲位列评委席,近四十年的琴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延续。
一、热度升级,国际水准
首届比赛结束后,上海交响乐团就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获奖选手制定了赛后培育计划,木岛真优(MayuKishima.日本)、谢尔盖·多加金(Sergei Dogadin,俄罗斯)、宋知垣(Ji Won Song.韩国)等新秀获得与一流指挥和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201 7年上海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上,刚刚获得首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六名的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柳鸣担任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独奏,全情投入的她在一曲奏毕后流下难以抑制的泪水,几个月前在这个舞台上比赛的场景历历在目。巧合的是,同一天举办的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也上演了布鲁赫的这部作品,小提琴家尼科莱·兹奈德(Nikolai Znaider,丹麦)以娴熟的技巧轻松完成演奏。单从准确度来看,柳鸣的演奏不如兹奈德,但她真挚深情的演绎显然更为感人,这位刚刚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逐渐被乐迷们所熟悉。
本届斯特恩比赛报名人数1 74名,其中海外选手1 22人,中国选手52人,总人数同比增长48 7%。曾在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中获得过前三名的选手可以免去预选,年龄范围限制在16-32岁。①本届比赛中,65%的选手小于25岁,参赛者整体更为年轻化。
强大的评委阵容保证了这项赛事的含金量。指挥家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美国)和出任多个国际顶级小提琴赛事评委的徐惟聆共同担纲本届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前者是艾萨克·斯特恩之子,1 979年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他还是1 6岁的少年;后者当年得到斯特恩的指教,随即选择出国留学,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评委席中云集了诸多古典乐坛的名家,如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俄罗斯)、奥古斯丁·杜梅(Augustin Dumay.法国)、俞丽拿、吕思清,小提琴教育家扎哈尔·布朗(Zakhar Bron,俄罗斯)、丹尼尔·海菲茨( DanielHeifetz,美国)等。就两届赛事的情况来看,斯特恩比赛通过比赛规则的设置,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比赛的透明度。本届赛事不仅要求与评委有亲属关系、教学关系的选手在比赛报到当日填写申明文件,还在官方网站公布所有评委的打分以及比赛的全程实况,冠军奖金高达十万美金,这在同级别的国际音乐赛事中是罕见的。
作为由职业交响乐团创办的国际小提琴赛事,斯特恩比赛自开办以来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中国音乐作品的传播和发展。创立之初,组委会即表明每届都会指定中国曲目,并设立“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以鼓励中国音乐作品的最佳演绎者。组委会主任余隆提及设置该奖项的初衷时说道: “外国独奏家为外国观众演奏中国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更有力的途径。”②此外,比赛特设“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 以表彰那些用自身行动为音乐事业发展、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奖项由特邀大提琴家马友友、比赛组委会主任余隆以及斯特恩家族共同评选。上届获此殊荣的是不畏艰险领导女子乐团的阿富汗少女涅金·帕尔瓦克( NeginKhpalwak)、甘肃省会宁县会试中学校长吴泰祥和副校长杜正权。今年,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和伊朗作曲家凯汉·卡勒(Kayhan Kalhor)分别荣获该奖项。
二、风格多元 中西交融
庞大的曲目量以及紧密的赛制安排,对每位选手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恰恰证明斯特恩比赛是一场精英演奏者们的对抗。最终经过严格筛选,2 7位佼佼者进入四分之一决赛。
8月11日,四分之一决赛正式开始。此轮的指定曲目涵盖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和现代四个时期的小提琴代表作,分别是:巴赫的《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BWVlOOl)的第三和第四乐章、任选两首帕格尼尼随想曲、莫扎特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 301)、伊萨伊的
对于中国乐迷来说,艾萨克·斯特恩(lsaac Stern.1920-2001)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 979年,这位美籍苏联小提琴大师来到中国访问演出,驻足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感慨: “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都有一个天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From Mao to Mo_art:Isaac Stern In China)将这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旅程展示给全世界,198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斯特恩不仅为闭塞已久的国人带来新鲜的声音和观念,还挖掘了徐惟聆、王健、吕思清、李伟纲、唐韵、何红英等多位弦乐演奏家。而在本届斯特恩比赛中,当年的新苗转变为伯乐,徐惟聆、吕思清和李偉纲位列评委席,近四十年的琴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延续。
一、热度升级,国际水准
首届比赛结束后,上海交响乐团就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获奖选手制定了赛后培育计划,木岛真优(MayuKishima.日本)、谢尔盖·多加金(Sergei Dogadin,俄罗斯)、宋知垣(Ji Won Song.韩国)等新秀获得与一流指挥和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201 7年上海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上,刚刚获得首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六名的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生柳鸣担任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独奏,全情投入的她在一曲奏毕后流下难以抑制的泪水,几个月前在这个舞台上比赛的场景历历在目。巧合的是,同一天举办的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也上演了布鲁赫的这部作品,小提琴家尼科莱·兹奈德(Nikolai Znaider,丹麦)以娴熟的技巧轻松完成演奏。单从准确度来看,柳鸣的演奏不如兹奈德,但她真挚深情的演绎显然更为感人,这位刚刚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逐渐被乐迷们所熟悉。
本届斯特恩比赛报名人数1 74名,其中海外选手1 22人,中国选手52人,总人数同比增长48 7%。曾在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中获得过前三名的选手可以免去预选,年龄范围限制在16-32岁。①本届比赛中,65%的选手小于25岁,参赛者整体更为年轻化。
强大的评委阵容保证了这项赛事的含金量。指挥家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美国)和出任多个国际顶级小提琴赛事评委的徐惟聆共同担纲本届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前者是艾萨克·斯特恩之子,1 979年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他还是1 6岁的少年;后者当年得到斯特恩的指教,随即选择出国留学,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评委席中云集了诸多古典乐坛的名家,如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俄罗斯)、奥古斯丁·杜梅(Augustin Dumay.法国)、俞丽拿、吕思清,小提琴教育家扎哈尔·布朗(Zakhar Bron,俄罗斯)、丹尼尔·海菲茨( DanielHeifetz,美国)等。就两届赛事的情况来看,斯特恩比赛通过比赛规则的设置,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比赛的透明度。本届赛事不仅要求与评委有亲属关系、教学关系的选手在比赛报到当日填写申明文件,还在官方网站公布所有评委的打分以及比赛的全程实况,冠军奖金高达十万美金,这在同级别的国际音乐赛事中是罕见的。
作为由职业交响乐团创办的国际小提琴赛事,斯特恩比赛自开办以来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中国音乐作品的传播和发展。创立之初,组委会即表明每届都会指定中国曲目,并设立“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以鼓励中国音乐作品的最佳演绎者。组委会主任余隆提及设置该奖项的初衷时说道: “外国独奏家为外国观众演奏中国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更有力的途径。”②此外,比赛特设“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 以表彰那些用自身行动为音乐事业发展、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奖项由特邀大提琴家马友友、比赛组委会主任余隆以及斯特恩家族共同评选。上届获此殊荣的是不畏艰险领导女子乐团的阿富汗少女涅金·帕尔瓦克( NeginKhpalwak)、甘肃省会宁县会试中学校长吴泰祥和副校长杜正权。今年,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和伊朗作曲家凯汉·卡勒(Kayhan Kalhor)分别荣获该奖项。
二、风格多元 中西交融
庞大的曲目量以及紧密的赛制安排,对每位选手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恰恰证明斯特恩比赛是一场精英演奏者们的对抗。最终经过严格筛选,2 7位佼佼者进入四分之一决赛。
8月11日,四分之一决赛正式开始。此轮的指定曲目涵盖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和现代四个时期的小提琴代表作,分别是:巴赫的《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BWVlOOl)的第三和第四乐章、任选两首帕格尼尼随想曲、莫扎特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K 301)、伊萨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