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历史学科是记忆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一节四十分锺的历史课分成三个时间段。
每节课抽查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没有完成目标的学生让他课后补上,每节课如此复制,完不成的会越来越少。
教书是有技巧的,科学的方法会使你事半功倍。
【关键词】打破传统;课堂结构;检查抽查;课后辅导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教师讲得越精彩,仔细,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优秀的教师更会把这种境界发挥到极致,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学没有学或学到了什么程度,一堂课下来,我们是无从知道的,等到事后知道了却没有办法弥补,耽误得太多了。我们所有的课程每天是有进度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百名以上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心自己的讲是不是到位了,是不是吸引学生,一堂课讲下来也没有仅剩的时间关注学生到底学成了什么样子,无数失败的教训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的精彩表演无异于教师的个人表演,学生只是个看客和听众,也许部分学生连合格的听众都不是。
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把关注教师自我变为关注学生主体,新的思维和观念正在引领一场学校教育的变革。而如何实施新课程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精髓,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锻炼能力,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各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但我想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各科都必须遵循,就是各个学科要让学生在课堂真正的学起来。试想?学生学都不学还谈什么新课程。
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是记忆性很强的学科,与中学理科甚至同类文科的学习相比都有与之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的不同而有不同,不能一味追求同一种教学模式,要有所变通和创新,但是任何不同的模式都不会离开同一个核心的原则,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再好的模式,学生不学那是没有意义的,是失败的。我们常常观摩和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比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但是人家是怎么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的,无从知道,因此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自然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却在课堂上操作不起来,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只学到一点皮毛,没有学到精髓。精髓是什么?精髓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只关注自我,不关注学生。由于满堂灌,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里是没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而新课程,则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学生学没有学,学没有学懂,教师都要做一个全程的关注,因此倒过来了,我们提倡只关注学生,不关注自我。学生学得怎样,学到什么程度,还有多少学生没有学,作为教师对本班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做不到这点你的教学无从施展。你可能会问了,一个班几十的学生,怎么知道,哪些学生学了?哪些学生没有学呢?其实很简单,教书是有技巧和方法的,科学的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落得个费力不讨好。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
举个例子,在学校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学校接到通知,上级部门要来检查卫生,学校立马组织学生大扫除,没有多久上级来后,结果看到学校到处是干干尽尽的,得到上级表扬。这不是做假,是谁都害怕检查,查到问题了要挨批评。所以谁都在那个时候认真了。再举个例子,很多观众都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词典节目,答题过关,王小丫出题,佳宾作答,现场气氛非常紧张,谁都害怕答错,所以应邀佳宾之前都要下功夫做功课,好好准备准备才行。
由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检查或者抽查这个科学方法,当然,全班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全部检查,但我们可以做到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回答设计好的问题,看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谁在学,谁没有学,谁学到了什么程度,一查才一目了然。对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在课后补上,不遗留问题,每节课如此复制,如此坚持,这样不学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学生都害怕被抽查到,在课堂上当然也就真正认真的学起来了。
中学历史课有自身不同的学科特点和规律,知识点多,结论性强,因此更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积累,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分析和创新发现。
一学期一册的内容一下子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需要分时分阶段,化整为零,当堂课的内容当堂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才非常轻松。具体来说一堂历史课的操作模式可以这样实施,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把一节历史课分成三个大的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10 - 15分钟 )明确学习目标即明确知识点,明确的方法很多或讨论或点拨教师自己灵活掌握。第二个时间段 :(10 -15分钟)学生识记,一定要留够时间。第三个时间段:(6-8分钟)抽查学生识记情况,大致抽查7 ——10名同学,优,中,差 兼顾,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难易不同的题型,对于回答不上的学生,下课后一定要留他补上或给他时间自己会了再检查他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如此复制,如此坚持 ,学生在课堂自然会认真的学起来。到了复习阶段,更可以把一节课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大致32分钟留给学生识记,第二个时间段,8分钟左右,抽查学生学习情况,不合要求的学生如前复制。
这样学生真正的学起来了,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有了知识,学习兴趣也浓了,学习方法也多了,学习习惯也养成了,教师更加轻松了,教师教书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何乐而不为?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郊区农村中学,农村孩子的学习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我用这种方法教历史,坚持了十年,可以说硕果累累,每学期末取得的的成绩会远远超过其他学科,现在我把这个教学模式介绍大家,以希望同仁们共享。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一节四十分锺的历史课分成三个时间段。
每节课抽查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没有完成目标的学生让他课后补上,每节课如此复制,完不成的会越来越少。
教书是有技巧的,科学的方法会使你事半功倍。
【关键词】打破传统;课堂结构;检查抽查;课后辅导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教师讲得越精彩,仔细,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优秀的教师更会把这种境界发挥到极致,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学没有学或学到了什么程度,一堂课下来,我们是无从知道的,等到事后知道了却没有办法弥补,耽误得太多了。我们所有的课程每天是有进度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百名以上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心自己的讲是不是到位了,是不是吸引学生,一堂课讲下来也没有仅剩的时间关注学生到底学成了什么样子,无数失败的教训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的精彩表演无异于教师的个人表演,学生只是个看客和听众,也许部分学生连合格的听众都不是。
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把关注教师自我变为关注学生主体,新的思维和观念正在引领一场学校教育的变革。而如何实施新课程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精髓,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锻炼能力,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各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但我想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各科都必须遵循,就是各个学科要让学生在课堂真正的学起来。试想?学生学都不学还谈什么新课程。
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是记忆性很强的学科,与中学理科甚至同类文科的学习相比都有与之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的不同而有不同,不能一味追求同一种教学模式,要有所变通和创新,但是任何不同的模式都不会离开同一个核心的原则,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再好的模式,学生不学那是没有意义的,是失败的。我们常常观摩和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比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但是人家是怎么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的,无从知道,因此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自然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却在课堂上操作不起来,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我们只学到一点皮毛,没有学到精髓。精髓是什么?精髓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只关注自我,不关注学生。由于满堂灌,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里是没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而新课程,则把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学生学没有学,学没有学懂,教师都要做一个全程的关注,因此倒过来了,我们提倡只关注学生,不关注自我。学生学得怎样,学到什么程度,还有多少学生没有学,作为教师对本班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做不到这点你的教学无从施展。你可能会问了,一个班几十的学生,怎么知道,哪些学生学了?哪些学生没有学呢?其实很简单,教书是有技巧和方法的,科学的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落得个费力不讨好。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让学生真正的学起来。
举个例子,在学校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学校接到通知,上级部门要来检查卫生,学校立马组织学生大扫除,没有多久上级来后,结果看到学校到处是干干尽尽的,得到上级表扬。这不是做假,是谁都害怕检查,查到问题了要挨批评。所以谁都在那个时候认真了。再举个例子,很多观众都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词典节目,答题过关,王小丫出题,佳宾作答,现场气氛非常紧张,谁都害怕答错,所以应邀佳宾之前都要下功夫做功课,好好准备准备才行。
由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检查或者抽查这个科学方法,当然,全班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全部检查,但我们可以做到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回答设计好的问题,看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谁在学,谁没有学,谁学到了什么程度,一查才一目了然。对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在课后补上,不遗留问题,每节课如此复制,如此坚持,这样不学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学生都害怕被抽查到,在课堂上当然也就真正认真的学起来了。
中学历史课有自身不同的学科特点和规律,知识点多,结论性强,因此更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积累,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分析和创新发现。
一学期一册的内容一下子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需要分时分阶段,化整为零,当堂课的内容当堂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才非常轻松。具体来说一堂历史课的操作模式可以这样实施,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把一节历史课分成三个大的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10 - 15分钟 )明确学习目标即明确知识点,明确的方法很多或讨论或点拨教师自己灵活掌握。第二个时间段 :(10 -15分钟)学生识记,一定要留够时间。第三个时间段:(6-8分钟)抽查学生识记情况,大致抽查7 ——10名同学,优,中,差 兼顾,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难易不同的题型,对于回答不上的学生,下课后一定要留他补上或给他时间自己会了再检查他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如此复制,如此坚持 ,学生在课堂自然会认真的学起来。到了复习阶段,更可以把一节课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大致32分钟留给学生识记,第二个时间段,8分钟左右,抽查学生学习情况,不合要求的学生如前复制。
这样学生真正的学起来了,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有了知识,学习兴趣也浓了,学习方法也多了,学习习惯也养成了,教师更加轻松了,教师教书也变成了一种享受,何乐而不为?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郊区农村中学,农村孩子的学习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我用这种方法教历史,坚持了十年,可以说硕果累累,每学期末取得的的成绩会远远超过其他学科,现在我把这个教学模式介绍大家,以希望同仁们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