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文章提出了立足教材,加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对策,即“四个注重”,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就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进行继续学习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抓好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牢固知识基础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可知,基础知识是思维的起点和依据,是准确、合理选择思维途径的基本保证,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石。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在数学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注意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比如,笔者在教《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有题》时,认真分析教材,针对重点和难点,首先设计出起奠基作用的基本训练:
1. 根据下列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口答):
(1)这本书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完?
(2)平均每次浇多少棵树?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总页数-已看的页数=剩下的页数;总棵数÷次数=平均每次浇的棵数),为新课例题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2.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300-180=120 (2)10×3=30
120÷4=30 10+30=40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1)(300-180)÷4=30;(2)10+10×3=40],并说出理由。
通过以上训练,在学生的思维上为解决新课的重点、难点做好了铺垫,知识上形成了有序、连贯和系统性,既有利于学好新内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笔者再根据新课内容与学过的知识的关系,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设计思考思路,诱导学生动脑、动口。比如:充分考虑本节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通过复习两道相关联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掌握数量关系,然后抓住中间问题启发思考,设置疑点,引导讨论,学生都能自己动脑,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提高了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注重挖掘思维因素
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因素。教学活动既要围绕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实施,又要围绕学生的思维来开展。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走上条理化、逻辑化的轨道,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几何图形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在概念上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对桌面、黑板、书本等具体实物表面的认识,启发他们分析这些表面形状的特征:四条边、四个角、两对边分别相等……这样,学生就能从实物的表面形状中,形成长方形的本质特征的概括认识。随后利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认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然后由教师说出实物名称,让学生判断它表面的形状是哪一种图形,最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各种图形的例子,学生都学得很好。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其次是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思考。比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课本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下面哪些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其中一式为:5+5+5+3。练习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加数不相同,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但笔者还是耐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后有不少学生都写出了下面两条算式:5×3+3;5×4-2。笔者也不失时机地及时进行表扬:“这些同学具有大胆创新精神,值得表扬。”
三、注重传授思考方法
“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老师,您怎么知道要这样想的呢?”
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说出这样一句话,这就是思维的方法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所以,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时,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要有条理、有依据,要弄清楚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想。如教一道题目:红花15朵,比白花多5朵,白花有多少朵?学生列出算式:15-5=10(朵)。笔者要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要求白花朵数,要找出哪些关系?哪一种花朵数多?从哪里看出是红花朵数多呢?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解答后验算是不是红花比白花多5朵?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不但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还学会了有根据地回答问题,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利用相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对比这些题目的内容和解答方法的异同来解答问题的“比较法”;解答应用题时先从问题入手,顺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分析法”;从题目的条件入手,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综合法”;还有“抽象概括方法”“判断推理方法”等。这样,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等能力,并通过归纳和概括,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前提。兴趣是思维的催化剂,也是自觉学习的动力,能使人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努力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做到多思、多问、多说,就能自觉形成动脑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习态度较好,但偏科比较严重的学生。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数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对学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讨厌、恐惧心理,造成数学思维能力差,对思考数学问题一筹莫展。对这类学生,笔者会对症下药,首先是与他们多接触和交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们,让他们从了解“数学老师”到认识“数学学科”,再进行耐心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他们就慢慢地消除惧怕数学的心理,对学习数学渐渐产生兴趣。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成績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教育学生,使其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之外,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培养兴趣和发展思维结合在一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增强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和幽默感,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组织数学兴趣小组等。通过不同的渠道,采取有效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自觉形成勤思考、好动脑的习惯,做到堂上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讨论、认真完成作业。对数学课感兴趣,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并给学生带来了解答难题的灵感,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毅力,使他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坚强地搏击,不断地成长。
运用“四个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不可或缺的。它既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既依赖于教材内容编排的科学性来开展教学,又符合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在教学中运用“四个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坚持将“四个注重”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运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开拓学生思路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就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进行继续学习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抓好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牢固知识基础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可知,基础知识是思维的起点和依据,是准确、合理选择思维途径的基本保证,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石。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在数学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注意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比如,笔者在教《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有题》时,认真分析教材,针对重点和难点,首先设计出起奠基作用的基本训练:
1. 根据下列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口答):
(1)这本书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完?
(2)平均每次浇多少棵树?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总页数-已看的页数=剩下的页数;总棵数÷次数=平均每次浇的棵数),为新课例题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2.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300-180=120 (2)10×3=30
120÷4=30 10+30=40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1)(300-180)÷4=30;(2)10+10×3=40],并说出理由。
通过以上训练,在学生的思维上为解决新课的重点、难点做好了铺垫,知识上形成了有序、连贯和系统性,既有利于学好新内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笔者再根据新课内容与学过的知识的关系,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设计思考思路,诱导学生动脑、动口。比如:充分考虑本节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通过复习两道相关联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掌握数量关系,然后抓住中间问题启发思考,设置疑点,引导讨论,学生都能自己动脑,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提高了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注重挖掘思维因素
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因素。教学活动既要围绕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实施,又要围绕学生的思维来开展。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思维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走上条理化、逻辑化的轨道,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几何图形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在概念上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对桌面、黑板、书本等具体实物表面的认识,启发他们分析这些表面形状的特征:四条边、四个角、两对边分别相等……这样,学生就能从实物的表面形状中,形成长方形的本质特征的概括认识。随后利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认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然后由教师说出实物名称,让学生判断它表面的形状是哪一种图形,最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各种图形的例子,学生都学得很好。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其次是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思考。比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课本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下面哪些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其中一式为:5+5+5+3。练习时,大多数学生都说加数不相同,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但笔者还是耐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后有不少学生都写出了下面两条算式:5×3+3;5×4-2。笔者也不失时机地及时进行表扬:“这些同学具有大胆创新精神,值得表扬。”
三、注重传授思考方法
“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老师,您怎么知道要这样想的呢?”
课堂上,经常有学生说出这样一句话,这就是思维的方法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所以,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时,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要有条理、有依据,要弄清楚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为什么这样想。如教一道题目:红花15朵,比白花多5朵,白花有多少朵?学生列出算式:15-5=10(朵)。笔者要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要求白花朵数,要找出哪些关系?哪一种花朵数多?从哪里看出是红花朵数多呢?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解答后验算是不是红花比白花多5朵?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不但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还学会了有根据地回答问题,既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利用相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对比这些题目的内容和解答方法的异同来解答问题的“比较法”;解答应用题时先从问题入手,顺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分析法”;从题目的条件入手,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综合法”;还有“抽象概括方法”“判断推理方法”等。这样,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等能力,并通过归纳和概括,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前提。兴趣是思维的催化剂,也是自觉学习的动力,能使人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努力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做到多思、多问、多说,就能自觉形成动脑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习态度较好,但偏科比较严重的学生。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数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对学数学毫无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讨厌、恐惧心理,造成数学思维能力差,对思考数学问题一筹莫展。对这类学生,笔者会对症下药,首先是与他们多接触和交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们,让他们从了解“数学老师”到认识“数学学科”,再进行耐心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他们就慢慢地消除惧怕数学的心理,对学习数学渐渐产生兴趣。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成績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教育学生,使其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之外,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培养兴趣和发展思维结合在一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增强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和幽默感,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组织数学兴趣小组等。通过不同的渠道,采取有效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自觉形成勤思考、好动脑的习惯,做到堂上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讨论、认真完成作业。对数学课感兴趣,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并给学生带来了解答难题的灵感,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毅力,使他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坚强地搏击,不断地成长。
运用“四个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不可或缺的。它既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既依赖于教材内容编排的科学性来开展教学,又符合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在教学中运用“四个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坚持将“四个注重”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运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开拓学生思路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