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今天的科学课要上好,上得精彩,备课很重要。笔者尝试用说课稿的形式来展示一下《观察蜗牛》一课的备课。主要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蜗牛的外形和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这一部分分为五块:①观察蜗牛是怎样出壳的。②观察蜗牛是怎样爬行的。③观察蜗牛吃什么。④研究蜗牛对刺激的反应。⑤研究蜗牛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应用研究成果给蜗牛设计一个家,并饲养蜗牛,在课后进一步观察蜗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只停留在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对蜗牛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外形特征、怎样运动、食物、外界刺激反应等生活习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2、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探究的情况,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其中教学重点:学会有目的地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对蜗牛生活习性的探究。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探究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棉签(避免硬物对蜗牛的伤害)、树枝、绳子、玻璃、大号透明饮料瓶或鞋盒。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捉几只蜗牛
四、教学流程
(一)描画蜗牛,了解概貌。
请大家把捉的蜗牛放在桌子上,我们来一起画蜗牛。
活动1:学生画蜗牛,比一比,谁画得最像。小组推选最像的作品到黑板前展示。
(设计意图:用画画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观察蜗牛的兴趣,因为要画蜗牛,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仔细观察起蜗牛了。)
活动2:认识多种多样的蜗牛。学生将自己捉来的蜗牛与教材上蜗牛对比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把自己捉来的蜗牛与教材中的蜗牛比较,让孩子发现蜗牛的多样性。)
(二)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研究蜗牛的生活习性。
同学们,关于蜗牛,你最想研究什么?(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将学生的提问板书到黑板上,且不作评论。)
预设:蜗牛吃什么?蜗牛怎样爬行?蜗牛害怕什么?蜗牛怎样生小蜗牛??
设计意图: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问题聚焦,派给任务。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提取有价值的、学生在本节课就可以研究的问题。为了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让各小组在已遴选的问题中选择最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意在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点拨、引领下得到充分训练,学会提问。体现“用教材教”思想,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一定与书上完全一致,只要是有价值的,都可以让学生研究。
(四)汇报交流,智慧融合。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到黑板前汇报本小组观察的结果。
注意点: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鼓励对别人成果加以完善。
以上是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我们安排两项活动:
其一,为蜗牛设计幸福家园。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对蜗牛生活习性探究成果的综合运用,从课本走向生活。老师让各组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为建造蜗牛的家园出谋划策。
其二:用第一课时习得的观察方法,观察蚂蚁或其它小动物,并为它们设计一个家。
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与交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写这篇稿件的目的。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江苏】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蜗牛的外形和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这一部分分为五块:①观察蜗牛是怎样出壳的。②观察蜗牛是怎样爬行的。③观察蜗牛吃什么。④研究蜗牛对刺激的反应。⑤研究蜗牛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应用研究成果给蜗牛设计一个家,并饲养蜗牛,在课后进一步观察蜗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只停留在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对蜗牛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外形特征、怎样运动、食物、外界刺激反应等生活习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2、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探究的情况,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其中教学重点:学会有目的地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对蜗牛生活习性的探究。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探究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棉签(避免硬物对蜗牛的伤害)、树枝、绳子、玻璃、大号透明饮料瓶或鞋盒。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捉几只蜗牛
四、教学流程
(一)描画蜗牛,了解概貌。
请大家把捉的蜗牛放在桌子上,我们来一起画蜗牛。
活动1:学生画蜗牛,比一比,谁画得最像。小组推选最像的作品到黑板前展示。
(设计意图:用画画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观察蜗牛的兴趣,因为要画蜗牛,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仔细观察起蜗牛了。)
活动2:认识多种多样的蜗牛。学生将自己捉来的蜗牛与教材上蜗牛对比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把自己捉来的蜗牛与教材中的蜗牛比较,让孩子发现蜗牛的多样性。)
(二)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研究蜗牛的生活习性。
同学们,关于蜗牛,你最想研究什么?(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将学生的提问板书到黑板上,且不作评论。)
预设:蜗牛吃什么?蜗牛怎样爬行?蜗牛害怕什么?蜗牛怎样生小蜗牛??
设计意图: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问题聚焦,派给任务。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提取有价值的、学生在本节课就可以研究的问题。为了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让各小组在已遴选的问题中选择最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意在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点拨、引领下得到充分训练,学会提问。体现“用教材教”思想,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一定与书上完全一致,只要是有价值的,都可以让学生研究。
(四)汇报交流,智慧融合。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到黑板前汇报本小组观察的结果。
注意点: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鼓励对别人成果加以完善。
以上是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我们安排两项活动:
其一,为蜗牛设计幸福家园。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对蜗牛生活习性探究成果的综合运用,从课本走向生活。老师让各组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为建造蜗牛的家园出谋划策。
其二:用第一课时习得的观察方法,观察蚂蚁或其它小动物,并为它们设计一个家。
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与交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写这篇稿件的目的。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