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需要适应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积极促进自身各方面的转变,统筹兼顾,从而才能发挥教研组的管理与建设的整体优势与作用。与此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探索一条发挥教研组与教师凝聚力的发展之路,有助于提升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一般而言,教研组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基础形成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基本职能,是有效地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谓教研组长主要是指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特点,制定教研计划,采取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情况;组织好本组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和文件,钻研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
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研组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要完成教研组所赋予的传统职责之外,还要处理好组内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推动者。
二、教研组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尤其是街道中小学教研组管理与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配套制度管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通常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上交到教导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体教研活动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指定,多数教师只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看法。到学期末,每人写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起上交,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画上了句号。
2.教研组工作竞争机制不合理。
由于学校引入了较强的竞争机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规则,其中对同学科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份额相对较大,又牵涉到绩效分配和教师的声誉,因此造成同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于教师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难以协调配合,或是怕得罪人而口是心非,这些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白白流失,使本来该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流于形式。
3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教研组工作普遍存在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上级汇报总结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基层教师。教研组给没有丝毫的独立决策权,只有人微言轻的建议权,常常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由此可见,教研组工作权力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实施工作中存在反馈结果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迟迟不能落实到实处。
4教研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足。
我校五位历史教师有三位是中层领导,他们要备课、上课,要参加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等,在学校工作和班级管理班级中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所以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教研反面缺乏时间和精力。另外应试理念制约了教研的方向,影响教研的深入开展。学校、家长要让学生考高分,教师只能在这一指挥棒下培养应试能力,而对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1.学习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学习、热爱学习的风气,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便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处理问题、解决困境的过程来激发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做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强化教研组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
为推动教研组工作,可具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如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年中,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或业务书籍,写出一篇好的教研论文,听一次或几次学术讲座报告,参加一次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等等。
(2)在教研组内介绍一些好的图书杂志书目、好的网站文章,动员教师去购买或借阅学习;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使学习资料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时效性。
(3)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如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参加学校课改实验的研究,参加校际公开课等等。
(4)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一些交流展示机会。如每期轮流请一位学有所得或学有所长的老师在组内作学习研究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促进讲座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产生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示范效应。
2.科研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动力。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所教的每一节课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教师要努力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顺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研组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教研组建设、发展的基本动力。
教研组在校本教研工作要有新思路。加大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专业引领学科化、聚焦课堂,掌握与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优化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特别是教研组应该以课题为动力,深化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项课题研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课题”,走“小课题,大研修”之路,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教育内涵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中国教育报》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中学
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一般而言,教研组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基础形成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基本职能,是有效地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谓教研组长主要是指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特点,制定教研计划,采取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情况;组织好本组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规和文件,钻研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好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
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研组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要完成教研组所赋予的传统职责之外,还要处理好组内常规教学和教育科研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推动者。
二、教研组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尤其是街道中小学教研组管理与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配套制度管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壤,尤其在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通常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上交到教导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体教研活动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指定,多数教师只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看法。到学期末,每人写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起上交,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画上了句号。
2.教研组工作竞争机制不合理。
由于学校引入了较强的竞争机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规则,其中对同学科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份额相对较大,又牵涉到绩效分配和教师的声誉,因此造成同事间的不良竞争,甚至相互嫉妒、猜疑,不利于教师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难以协调配合,或是怕得罪人而口是心非,这些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白白流失,使本来该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流于形式。
3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教研组工作普遍存在只检查不反馈的现象,或者只向上级汇报总结而没有把工作信息反馈基层教师。教研组给没有丝毫的独立决策权,只有人微言轻的建议权,常常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由此可见,教研组工作权力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加上在实施工作中存在反馈结果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教研组工作反馈机制迟迟不能落实到实处。
4教研组时间和精力不够充足。
我校五位历史教师有三位是中层领导,他们要备课、上课,要参加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等,在学校工作和班级管理班级中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所以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教研反面缺乏时间和精力。另外应试理念制约了教研的方向,影响教研的深入开展。学校、家长要让学生考高分,教师只能在这一指挥棒下培养应试能力,而对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教研组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对策
1.学习是教研组建设的首要途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学习、热爱学习的风气,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便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处理问题、解决困境的过程来激发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做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强化教研组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教研组。
为推动教研组工作,可具体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提出一些可行性指标,督促教师完成。如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年中,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或业务书籍,写出一篇好的教研论文,听一次或几次学术讲座报告,参加一次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参与一项科研课题研究等等。
(2)在教研组内介绍一些好的图书杂志书目、好的网站文章,动员教师去购买或借阅学习;通过校园网建立教研组的网上图书馆,方便教师的学习和查阅,使学习资料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时效性。
(3)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交流。如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参加学校课改实验的研究,参加校际公开课等等。
(4)对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研究成果提供一些交流展示机会。如每期轮流请一位学有所得或学有所长的老师在组内作学习研究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促进讲座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产生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示范效应。
2.科研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动力。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所教的每一节课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教师要努力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顺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研组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教研组建设、发展的基本动力。
教研组在校本教研工作要有新思路。加大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专业引领学科化、聚焦课堂,掌握与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优化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特别是教研组应该以课题为动力,深化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项课题研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课题”,走“小课题,大研修”之路,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教育内涵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中国教育报》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