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胃镜检查7318例,经胃镜活检并经手术后病理确诊早期胃癌78例,检出率1.07%,男59例,女19例,男女之比3.10∶1;年龄31~79岁,平均61岁。
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62例,腹胀嗳气46例,纳差、早饱13例,恶心呕吐17例,反酸39例,乏力、消瘦3例,大便潜血31例,黑便3例。
内镜检查:胃窦部47例(60.3%),胃角14例,胃体部9例,胃底贲门部8例。分型以Ⅱ+Ⅲ为主,约占58.19%;其次为Ⅱ型 ,约占23.64%;Ⅰ型和ⅡⅡ型相对较少,分别占7.27%和10.91%,本組数据显示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部(60.3%)与北京、上海等城市1 686例的统计(58%)[1]相符。早期胃癌的病灶直径0.5~4.5cm,<5mm为微小胃癌,6~10mm为小胃癌;2.0cm以上13例,2.0cm以内者55例(占70.5%),微小胃癌2例,小胃癌8例。
病理结果:黏膜内癌13例,黏膜下癌65例,其中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43例,印戒细胞癌4例。伴随病变,伴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21例,异型增生9例,息肉2例,浅表性胃炎57例。
讨 论
本组早期胃癌的年龄高峰为50~59岁,男女之比为3.10∶1,病程多在1年内,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40岁以上69.09%,以上腹痛或不适最多见,其次为嗳气、泛酸、黑便、纳差、消瘦。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无法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因此普通门诊筛选十分重要,临床医生对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若存在上腹隐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呕吐消瘦乏力者,应常规性胃镜检查,防止漏诊。对癌前病变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方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降低病死率。尽管X线片、CT、MRI等对诊断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作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仍然是主要诊断手段,可在内镜直视下观察黏膜并对可疑病灶进行组织学检查。
做内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黏膜病变,凡有浅而不规则溃疡或糜烂,黏膜粗糙不平者均应做活检。应用色素内镜可以有效地发现病变并指导活检,必要时使用蛋白溶解酶,可进一步提高清晰度,更易发现病变,从而提高内镜早诊率。贲门胃底部一定要详查,该处位置较高,胃镜及活组织检查需一定技术,容易漏诊,该处为早期胃癌胃镜诊断的薄弱点。内镜多块活检可以大大提高诊断阳性率。随着高清晰像素内镜的开发和应用,使胃黏膜细微结构得以显示,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内镜的诊断水平。
早期胃癌发现率仍以日本为最高,平均45%以上,部分普查结果,早期胃癌比例高达79%。美国早期胃癌比例始终未超过20%,而中国各地不同,在普查系列中,早期胃癌比例占43%~52%;在专科和大医院,早期胃癌比例18%~20%;但在一般医院中,早期胃癌的比例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在早期阶段,80%的患者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症状,这些症状应用抑酸药后可被有效缓解,从而带来误导。内镜检查时由于早期胃癌病灶小,而又难以发现,为此应提倡胃癌普查,至少在门诊应达到临床普查,即有上腹不适者均应做内镜检查。积极广泛开展内镜及病理活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发现率。张氏等报道61例早期胃癌中[2],内镜肉眼初次诊断率44%,活检后明确诊断率达到95%,而内镜误诊为溃疡病者占41%,胃炎者为15%。
总之,早期胃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只有早期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1.
2 张保宁.早期胃癌的诊治体会(附61例报告).中华肿瘤杂志,1999,21:383.
2002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胃镜检查7318例,经胃镜活检并经手术后病理确诊早期胃癌78例,检出率1.07%,男59例,女19例,男女之比3.10∶1;年龄31~79岁,平均61岁。
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62例,腹胀嗳气46例,纳差、早饱13例,恶心呕吐17例,反酸39例,乏力、消瘦3例,大便潜血31例,黑便3例。
内镜检查:胃窦部47例(60.3%),胃角14例,胃体部9例,胃底贲门部8例。分型以Ⅱ+Ⅲ为主,约占58.19%;其次为Ⅱ型 ,约占23.64%;Ⅰ型和ⅡⅡ型相对较少,分别占7.27%和10.91%,本組数据显示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部(60.3%)与北京、上海等城市1 686例的统计(58%)[1]相符。早期胃癌的病灶直径0.5~4.5cm,<5mm为微小胃癌,6~10mm为小胃癌;2.0cm以上13例,2.0cm以内者55例(占70.5%),微小胃癌2例,小胃癌8例。
病理结果:黏膜内癌13例,黏膜下癌65例,其中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43例,印戒细胞癌4例。伴随病变,伴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21例,异型增生9例,息肉2例,浅表性胃炎57例。
讨 论
本组早期胃癌的年龄高峰为50~59岁,男女之比为3.10∶1,病程多在1年内,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40岁以上69.09%,以上腹痛或不适最多见,其次为嗳气、泛酸、黑便、纳差、消瘦。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无法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因此普通门诊筛选十分重要,临床医生对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若存在上腹隐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呕吐消瘦乏力者,应常规性胃镜检查,防止漏诊。对癌前病变者进行密切观察随访,方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降低病死率。尽管X线片、CT、MRI等对诊断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作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仍然是主要诊断手段,可在内镜直视下观察黏膜并对可疑病灶进行组织学检查。
做内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黏膜病变,凡有浅而不规则溃疡或糜烂,黏膜粗糙不平者均应做活检。应用色素内镜可以有效地发现病变并指导活检,必要时使用蛋白溶解酶,可进一步提高清晰度,更易发现病变,从而提高内镜早诊率。贲门胃底部一定要详查,该处位置较高,胃镜及活组织检查需一定技术,容易漏诊,该处为早期胃癌胃镜诊断的薄弱点。内镜多块活检可以大大提高诊断阳性率。随着高清晰像素内镜的开发和应用,使胃黏膜细微结构得以显示,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内镜的诊断水平。
早期胃癌发现率仍以日本为最高,平均45%以上,部分普查结果,早期胃癌比例高达79%。美国早期胃癌比例始终未超过20%,而中国各地不同,在普查系列中,早期胃癌比例占43%~52%;在专科和大医院,早期胃癌比例18%~20%;但在一般医院中,早期胃癌的比例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在早期阶段,80%的患者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症状,这些症状应用抑酸药后可被有效缓解,从而带来误导。内镜检查时由于早期胃癌病灶小,而又难以发现,为此应提倡胃癌普查,至少在门诊应达到临床普查,即有上腹不适者均应做内镜检查。积极广泛开展内镜及病理活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发现率。张氏等报道61例早期胃癌中[2],内镜肉眼初次诊断率44%,活检后明确诊断率达到95%,而内镜误诊为溃疡病者占41%,胃炎者为15%。
总之,早期胃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只有早期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1.
2 张保宁.早期胃癌的诊治体会(附61例报告).中华肿瘤杂志,1999,2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