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风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是十分相似的。对于中风的治疗与探究,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因此,治疗中风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的。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对中风的治疗在现代医学史上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重点从中医角度浅谈对中风的治疗,以期引起人们对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视,为中医治疗中风增砖添瓦。
关键词:中医治疗;类别鉴证;预防
*作者简介:张龙山,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单位:凉州区中坝镇卫生院,职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64-01
1.中风概述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性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病发时伴随的并发症主要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2.病因病机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中风的病因较多,从临床来看,内因引发者居多。这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之后,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1]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3.诊断及类别鉴证
3.1中风的诊断要点
一般医生诊断病人是否中风主要还是通过观察,看中风时明显的临床表现,例如:病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这些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
3.2中风的类别鉴证
3.2.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口僻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闭阻所致,这种类型的中风疾病不同年龄均有病发。
3.2.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2.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临床特征。痉证患者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者抽搐时间长,中风者抽搐时间短,同时痉证无半身不遂等症状。
3.2.4中风与痿证
痿证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症状,中风半身不遂时间久的患者也会发现肌肉瘦削,筋脉迟缓等,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而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3.2.5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叫,四肢频抽,口吐白沫,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多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苏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4.中风的治疗方法
4.1 针灸治疗
目前,针灸法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研究认为,针刺能降低颈内动脉系血循环阻力,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目前临床常用针刺主要有体针、头针、腹针、电针、水针等,以体、头针应用最多。"醒脑开窍"针法常用于软瘫期,主穴选内关、水沟、三阴交;配穴选极泉、尺泽、委中;并根据临床病情选穴,施与手法;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这种针灸治疗方法已经被临床普遍认可和推广。
4.2单方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治疗脑梗死的单味中成药日益增多,且疗效十分显著。武氏等用刺五加静脉点滴治疗60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静滴,qd,14d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间总有效率及各型治愈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刺五加治疗脑梗塞安全有效,其机理可能是与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激功能有关。[2]
4.3复方治疗
近年来,临床治疗中风疾病多以活血化瘀为根本,运用中药复方治疗中风。周氏等运用活血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84例,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9%,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的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一氧化氮( N O) 指标的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别。[3]
5.中风的预防、转归和预后
5.1预防中风发生的措施
预防中风,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5.2中风的转归
中风病患者的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
5.3中风的预后
中脏腑者,神志由昏迷逐渐转清,半身不遂趋于恢复,说明其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厥脱者,此为中风变证,多致正气散脱。若邪盛正伤,虽经救治,终因正气已伤,致病程迁延成为中风后遗症者,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痴呆等。中风病后遗症期,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躁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说明病情较重。若头晕,偏身麻木,舌质暗红,脉细弦而数,多有复中危险,若复中病情重者,预后较差。
结语
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因此疾病的预防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旦患上中风疾病,治疗越早,患者恢复的希望越大,后遗症将越轻、越少。合理的针灸治疗可以较快恢复患肢肌力,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的康复。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林心君,梁晖.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63-2166
[2]吴艳华.通腑泄热豁痰法治疗急性脑出血4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12):35-36
[3]周小华,李振光,刘绪银.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84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3):154-156
关键词:中医治疗;类别鉴证;预防
*作者简介:张龙山,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单位:凉州区中坝镇卫生院,职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64-01
1.中风概述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性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病发时伴随的并发症主要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2.病因病机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类中风,脑卒中,卒中,风痱。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中风的病因较多,从临床来看,内因引发者居多。这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之后,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1]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3.诊断及类别鉴证
3.1中风的诊断要点
一般医生诊断病人是否中风主要还是通过观察,看中风时明显的临床表现,例如:病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这些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
3.2中风的类别鉴证
3.2.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口僻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闭阻所致,这种类型的中风疾病不同年龄均有病发。
3.2.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2.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临床特征。痉证患者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但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者抽搐时间长,中风者抽搐时间短,同时痉证无半身不遂等症状。
3.2.4中风与痿证
痿证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症状,中风半身不遂时间久的患者也会发现肌肉瘦削,筋脉迟缓等,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而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3.2.5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叫,四肢频抽,口吐白沫,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多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苏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4.中风的治疗方法
4.1 针灸治疗
目前,针灸法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研究认为,针刺能降低颈内动脉系血循环阻力,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目前临床常用针刺主要有体针、头针、腹针、电针、水针等,以体、头针应用最多。"醒脑开窍"针法常用于软瘫期,主穴选内关、水沟、三阴交;配穴选极泉、尺泽、委中;并根据临床病情选穴,施与手法;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这种针灸治疗方法已经被临床普遍认可和推广。
4.2单方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治疗脑梗死的单味中成药日益增多,且疗效十分显著。武氏等用刺五加静脉点滴治疗60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中,静滴,qd,14d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间总有效率及各型治愈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刺五加治疗脑梗塞安全有效,其机理可能是与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激功能有关。[2]
4.3复方治疗
近年来,临床治疗中风疾病多以活血化瘀为根本,运用中药复方治疗中风。周氏等运用活血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84例,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9%,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的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一氧化氮( N O) 指标的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别。[3]
5.中风的预防、转归和预后
5.1预防中风发生的措施
预防中风,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5.2中风的转归
中风病患者的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
5.3中风的预后
中脏腑者,神志由昏迷逐渐转清,半身不遂趋于恢复,说明其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厥脱者,此为中风变证,多致正气散脱。若邪盛正伤,虽经救治,终因正气已伤,致病程迁延成为中风后遗症者,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痴呆等。中风病后遗症期,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躁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说明病情较重。若头晕,偏身麻木,舌质暗红,脉细弦而数,多有复中危险,若复中病情重者,预后较差。
结语
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因此疾病的预防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旦患上中风疾病,治疗越早,患者恢复的希望越大,后遗症将越轻、越少。合理的针灸治疗可以较快恢复患肢肌力,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的康复。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林心君,梁晖.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63-2166
[2]吴艳华.通腑泄热豁痰法治疗急性脑出血4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12):35-36
[3]周小华,李振光,刘绪银.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84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