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本文应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分析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及师生之间的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并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过程 心理结构
一、教学的心理过程必须实现师生的心理同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懂不懂,懂多少,这要取决于学生调动自己的心理因素的程度。不论教师怎样下功夫,学生不学,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只有双方始终保持知识流的畅通,教和学才能协调,才能同步,才能融为一体,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才能转换成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同步特别是心理同步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师生的心理同步呢?笔者认为就教师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强度的高低对于学习潜能的发挥是有直接影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转化来的。因此不断启迪需要,形成心理张力,激励人们向着新的目标前进,是激发动机的方法之一。笔者在讲授《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接着我又问:“既然祥林嫂是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并且又说‘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经过诱导,学生发现了新问题,产生了解决新问题的动机。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师生心理的同步,为分析小说的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少学生认识到:《祝福》的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揭示出来,以此来表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入到每一个人的精神里,所以往往一方面是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则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
二、教学的心理结构应该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补
语文教学的心理结构应该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做到互补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发展非智力因素。比如说,非智力因素中的情绪就很重要,它直接作用于智力因素。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时,大脑最灵敏、最活跃,能够更轻松迅速地运转,从而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而悲观失望、忧郁苦闷、激愤恼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我在教高尔基的散文《时钟》时,任教的两个班采取了不同的教法。一班以谈话法为主,另一班配以电教片。随着播音员配乐的富于激情的朗诵,学生被带进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
课后测试表明,在电教手段配合下进行语文教学,学生记忆的内容是没有电教手段配合的两倍。重视语文教学的心理结构,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补,是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不同的地方。
三、在课堂上的心理交往应是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改善交往。而在课堂里改善交往的任务,在极大程度上是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学生的责任。教师应以师生平等的心理,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是只发指令、提要求,而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操练中平等的一员。他既严格要求学生,又欢迎学生对自己的监督和质疑。教师要创造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一次口语训练中,我出了一个题目《雪》,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口头作文。全班62位同学,有61位同学用雪象征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有一位同学把雪象征为一种恶势力,说雪是虚伪的,用洁白掩盖污秽;雪是虚弱的,太阳一出就融化了;雪是穷凶极恶的,它借助严寒和狂风来施淫威。这个学生的见解新颖、独特且有道理,我给予了充分肯定。
实践表明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感和尊严感。高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烈,他们追求一种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反对长幼尊卑、师道尊严的教学形式。所以从学生心理需要和教师的教学来看,师生在课堂上的心理交往一定要民主、平等、积极合作。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二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过程 心理结构
一、教学的心理过程必须实现师生的心理同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懂不懂,懂多少,这要取决于学生调动自己的心理因素的程度。不论教师怎样下功夫,学生不学,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只有双方始终保持知识流的畅通,教和学才能协调,才能同步,才能融为一体,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才能转换成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同步特别是心理同步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师生的心理同步呢?笔者认为就教师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强度的高低对于学习潜能的发挥是有直接影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转化来的。因此不断启迪需要,形成心理张力,激励人们向着新的目标前进,是激发动机的方法之一。笔者在讲授《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接着我又问:“既然祥林嫂是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并且又说‘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经过诱导,学生发现了新问题,产生了解决新问题的动机。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师生心理的同步,为分析小说的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少学生认识到:《祝福》的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揭示出来,以此来表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渗入到每一个人的精神里,所以往往一方面是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则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
二、教学的心理结构应该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补
语文教学的心理结构应该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做到互补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发展非智力因素。比如说,非智力因素中的情绪就很重要,它直接作用于智力因素。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时,大脑最灵敏、最活跃,能够更轻松迅速地运转,从而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而悲观失望、忧郁苦闷、激愤恼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我在教高尔基的散文《时钟》时,任教的两个班采取了不同的教法。一班以谈话法为主,另一班配以电教片。随着播音员配乐的富于激情的朗诵,学生被带进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
课后测试表明,在电教手段配合下进行语文教学,学生记忆的内容是没有电教手段配合的两倍。重视语文教学的心理结构,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补,是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不同的地方。
三、在课堂上的心理交往应是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改善交往。而在课堂里改善交往的任务,在极大程度上是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学生的责任。教师应以师生平等的心理,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是只发指令、提要求,而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操练中平等的一员。他既严格要求学生,又欢迎学生对自己的监督和质疑。教师要创造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一次口语训练中,我出了一个题目《雪》,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口头作文。全班62位同学,有61位同学用雪象征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有一位同学把雪象征为一种恶势力,说雪是虚伪的,用洁白掩盖污秽;雪是虚弱的,太阳一出就融化了;雪是穷凶极恶的,它借助严寒和狂风来施淫威。这个学生的见解新颖、独特且有道理,我给予了充分肯定。
实践表明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感和尊严感。高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烈,他们追求一种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反对长幼尊卑、师道尊严的教学形式。所以从学生心理需要和教师的教学来看,师生在课堂上的心理交往一定要民主、平等、积极合作。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