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工夫相关论文
墨家以"染丝"作类比,将人性区分为本原之性和所染之性.本原之性内含可善可恶的潜质;所染之性受外部环境影响,彰显不同的善恶行为......
北宋自周敦颐之后,程颢和程颐都提倡“主敬”的修养工夫论.“二程”对周敦颐的“主静”修养工夫进行了厘析,提出当以“主敬”来克......
"心"的最初涵义仅仅代表心脏的外形,"神"最初主要指外在神灵.西周以后,逐渐将二者从哲学层面上与精神、思维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心......
范仲淹教张载读《中庸》,理学家们大多是遍读六经,出入佛老的,至于其他的宋代思想家也是如此,他们的义理之学,多从两方面来:一是与佛老思......
本文解读《荘子·人同世》所说的“心斋”工夫中“气”观念当作何解的问题,就得先面对冯友兰舆张恒寿雨位先生对《人间世》是否爲荘......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科技化、工业化的时代,社会变革给道德建设带来的新的冲击,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寻找道德建设新的出路和新......
对于中国战国时期各哲学流派的自我修养模式的重要性,学者们近来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论述①。只要浏览一下宽泛意义上哲学谱系中的文献......
张九成是跨越两宋的理学家,有“渡江大儒”的称号。《中庸说》作于张九成被贬南安十四年(1143年-1156年)期间,已经处于张九成生命的中......
颜钧(1504~1596),号山农,江西永新人,明代后期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泰州学派是阳明后学中具有平民意识和宗教化倾向的学派,其......
文章提出,孟子是儒学“仁”本体论之完成者;“仁”本体论的理论实质即是先验道德主义,从而规定了孟子(儒家)之人格修养的先验主义......
明末清初以后,思想家们从修养方法、本体境界、理论基础等方面解构了宋明理学建立的“天理”观,清代学术界逐渐建立起以物理、事理、......
《中庸》修养工夫有其人性论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加以梳理与探讨,并且指出,就先秦......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
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是"心的文化"。中国文化以为人生价值的根源在人自己的"心",中国文化中说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构造......
张岱的学术观十分开放,在继承阳明及其后学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兼收并蓄,这尤为体现在工夫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他对“悟与修”“......
朱熹的阐释思想一方面承认包括偏见在内的种种理解之蔽是阐释者的存在方式,不可能由阐释主体完全意识与自由支配,另一方面又强调通......
湛若水批判佛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支离的弊端,统一了宇宙演化论和本体论,阐发“万物一气”、“道器一体”、“心合内外”的思想,构......
<四书>是陆九渊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资源.其”心即理”的本体论、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格物论、义利说的提出与建构,......
周敦颐主张“主静”的修养工夫,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观点,并在其《通书》等著作中多有阐发。从正......
宋初“三先生”是于北宋“五子”前,儒学转型、道学开创时期的先驱思想代表。石介是其中自成一格的存在,也是整个儒学转型过程中承......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是追求精神自由,是“逍遥游”。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诸侯纷争、风云多变、战事频繁是当时的生活常态。他当过漆......
“敬”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于儒家思想发展的始终,从早期的畏怕恐惧到执事做人的态度,再到居敬涵养、敬义夹持,“敬”经历了......
本文以古代哲学家对人生问题的普遍关注为出发声点,对比儒道两家哲学的不同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庄子哲学是怎样逐步走向与美......
<正>理学又名道学,是我国宋明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是一种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是儒家在宋明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新......
“自然”既是诗歌的一种美学准则,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审美境界,它堪称两宋时期诗学的最高审美标准。就理学家的诗学思想而......
陆九渊改程朱之天理为"心即理",认为需要首先挺立道德主体、回归"本心",并依此躬行道德实践,发挥先天道德的指导作用,此即是陆九渊......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延续千年的思想学说,易学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特征和理论特色,而这也是其能够在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重要......
突破以往研究中对郭熙美学思想分析的儒道判别的框架,从“学画”“作画”“观画”三个方面对《林泉高致集》中表达的美学思想进行......
北宋至明中叶,"主一"概念受到了较多关注,程颐、朱熹主要阐明了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修养工夫论意义。阳明则将"主一"释为心"专主于天......
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与时儒李颁、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因各种原因,......
程颢(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公元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先生,世称“二程”(程颢为大程、程......
<正> 一序言 《管子》是记录管仲和其他学派的思想家言行的一部总集,其中心术上、下、内业、白心四篇(简称《管子》 “四篇”)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