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二战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成为一批后发国家成功追赶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耗竭、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灾害。各国纷纷认识到粗放的工业生产方式和一味追求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耐以生存的家园,全球必须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这显然就要求各国的发展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就中国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战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成为一批后发国家成功追赶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耗竭、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灾害。各国纷纷认识到粗放的工业生产方式和一味追求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耐以生存的家园,全球必须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这显然就要求各国的发展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就中国而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理念之一,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宏观经济中,环境规制作为绿色发展战略主要宏观手段,是国家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首先从经济增长、创新驱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五个维度选取19个具体指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并衡量各省及分区域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其次,将环境规制分为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通过豪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分析比较两种环境规制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来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其准则层指标权重来看,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保护>节能减排,说明绿色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同时,各省份之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较发达的省份指数较高。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区域内差异也最大;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同时区域内差异较小;中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其区域内各省发展水平差异最小。从回归结果来看,正式环境规制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作用非常小。固定资产投资变量与绿色经济发展变量之间呈现正向积极关系,工业化水平变量对绿色经济发展变量存在着显著的抑制影响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但影响系数值较小,政府财政干预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人均受教育年限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有着正向推动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正式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显著,而中部地区显著性最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影响非常小,对于中部和西部的正向推动作用更小。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救援者为救助第三人而介入行为人创设的危险中,并因此致自己法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虽然应当为救援者法益受损结果答责的主体可能是行为人、救援者自己或者被救助的第三人,但常有论者认为救援者属于自陷风险从而应当自我答责。尽管也有人主张替救援者出责,但完全站在救援者立场进行责任划分的观点仍十分罕见,并且鲜有人考虑到受益第三人对归责的影响。然而,救援者案件毕竟与单纯的自我答责案件有着本质区别。在有
量刑规范化改革实施以来,相关部门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改革成果进行了数次修订和完善,为规范量刑活动、促进量刑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量刑规范化探索及成果也受到了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不少质疑。其中,以量刑规范化改革成果违背量刑责任主义为由,主张区分责任刑情节与预防刑情节的批评意见尤为盛行。但是,这一分类值得反思。本文的反思结论是,这种区分观点不足采。首先,区分责任刑情节与预防刑情节的依据本
武装保卫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武装保卫工作是公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是保证公司财物安全和员工生命安全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武装保卫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的指数在不断增大,武装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也就非常明显。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内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公司中的人员和财产的流量不断增加,公司中的价值观念变得越来
“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从知识的灌输转向思维的启发”新课改理念的启发下,探究式教学成为中考复习课“减负提质”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深挖一道题目,以一题串连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散性学习.本文中以中考复习课“二次函数为基架的角度问题”为例,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人格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每个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权利。随着学界对人格权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发现这一权利的重要性。人格权的保护从消极防御模式发展到积极确权模式,人格权请求权进而也呈现与侵权请求权分离的特征,这给人格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格权被侵害之后的损害结果的不可逆性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中被无限放大,人们对人格权全面保护的期待愈加强烈。以社会要求为契机,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从实体法上确立了侵害人格权
二十世纪之初,随着人权保障意识的增强,诉讼法学界开始将目光投射于再审制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上,对再审制度的检视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其一是程序本身存在的问题,我国再审程序的启动、再审事由的设置以及再审应否独设程序等等;其二是再审理念层面,主要包括“有错必究”理念对我国再审程序的影响,域外禁止不利变更理念在我国再审程序中的引入等等。关于再审不加刑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与否的争辩就此产生。从我国刑事
个人数据有着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威胁,私人空间被不断挤占,私人生活安宁被不断侵扰。隐私保护成为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本文以隐私观念的萌生与演变为研究起点,探寻自认知层面的隐私观念到制度层面的隐私保护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隐私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历久弥新的命题,隐私权相关理论伴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发展至数字时代,隐私保护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变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指出,要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行业协会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公权力,支配和影响着协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如何构建合理的制度保障其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协会治理效能的实践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以
过去,在环境问题的私法应对上,侵权法上的环境公益保障功能多受到传统环境问题公法规制思维的限制。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关于环境侵权的专章规定以突破一定私法语境的代价顺应了其绿色化趋势,凸显出私法对环境公益的关照。然而,立法上对环境侵权原因行为的增加却并未伴随归责原则的相应调整。在此背景下,过去基于环境污染单一原因行为的环境侵权内涵及其归责原则在理论上难以满足绿色化及类型化的发展需求;实践中,环境侵
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才能为新形势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在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借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量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