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的限缩适用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股权让与担保,《九民纪要》第71条确立了“名为让与,实为担保”的裁判思路,《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8条、第69条亦循此路径,细化了让与担保的裁判规范。其中,《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专门调整股权让与担保场合下的出资责任问题,该条解释从股权让与担保的担保实质出发,明确作为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对于原股东的瑕疵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不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引发《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与《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第26条等一系列法条在理解与适用上的抵牾。司法实务中,对于该问题亦存在不同的裁判观点,同案不同判现象突出。当股权让与担保涉及公司外部债权人利益时,基于公示公信原则、商事外观主义及保护公司债权人的理念,善意的公司及公司债权人可以向作为债权人的名义股东主张资本充实责任或补充清偿责任。是故,《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不能完全适用于股权让与担保的所有场合,应当采取目的论限缩的方法,将该条解释限缩适用于股权转让前出资期限已经届至(原股东已存在瑕疵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且公司或公司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股权让与担保事实的场合。为论证以上观点,本文将分三章详述。第一章分析了限缩适用《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的必要性。首先,应当明确《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仅适用于股权让与担保的场合,并且识别出股权让与行为所隐含的担保目的,将系争法律关系认定为股权让与担保关系,是适用本条解释需要明确的前置性问题。其次,由于股权让与担保借助股权转让变更登记的方式完成财产权利变动的公示,不存在专门的公示方式,故而其担保目的不能直接排除商事外观主义的适用。最后,股权让与担保属于广义的股权代持,《公司法解释三》第26条在出资责任的问题上持保护公司债权人之合理信赖的立场,在股权让与担保的场合亦应一以贯之。第二章是基于时间标准对《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的适用范围予以限缩。该部分主要分为“出资期限在股权转让前尚未届至”与“出资期限在股权转让前已经届至”两种情形予以讨论。首先,在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的场合,受让人均应当承担出资责任,故《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不存在适用空间;此外,就出让人的出资责任而言,股权转让的交割时间与公司债权人信赖利益的保护密切相关,因此,应当区分公司债权人之债权形成于股权转让之前或之后两种情况讨论出让人的出资责任。其次,在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场合,原则上由出让人承担出资责任,受让人是否承担出资责任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善意。此时,《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是否适用,仍需考察公司、公司债权人是否知悉股权让与担保事实。第二章是基于善意标准对《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的适用范围予以限缩。该部分主要讨论公司、公司债权人是否善意。在公司、公司债权人知悉或者不知悉股权让与担保的情形下,具体如何选择适用《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及《公司法解释三》相关条款。最后,通过区分情形讨论,将《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限缩适用于:(1)公司知悉并同意股权让与担保、一并起诉股权转让人与受让人的情形;(2)公司债权人知悉股权让与担保事实、一并起诉股权转让人与受让人的情形。
其他文献
现代商业社会背景下,破产程序与仲裁程序都在快速发展。商事活动往往具有高效性、保密性,与仲裁程序的特征高度匹配,因此,仲裁作为一种解决争议的手段日益受到商事主体的青睐。近年来,仲裁越来越被传统上不被作为纠纷解决手段的争议所接纳,如反垄断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破产争议甚至是某些侵权行为纠纷等。当一个企业走向破产时,也会涉及到破产程序与仲裁程序的交叉问题。《破产法解释(三)》明确了破产程序不排除仲裁程序的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逐渐进入到普通大众的视野,它在给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社会性问题,商业代孕行为就是其一。商业代孕行为危害了生育管理秩序和代理孕母的身体健康,对社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国外许多国家对商业代孕行为进行专门立法,有的甚至还在刑法中规定了相关罪名。我国出现商业代孕行为已有数十年时间,但相关法律规范却跟不上商业代孕发展的步伐。基于此,通过对商
学位
刑事速裁程序在缩短案件办理时间、提高刑事诉讼效率、推进认罪认罚工作等方面发挥出显著作用,但与此同时,刑事速裁程序在审理时间上的缩短、审理程序上的简化等程序性设计引发了被告人权利减损的担忧和对权利保护的思考。案件办理速度的提升及审理程序的简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损害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因此如何在刑事速裁程序中尽量降低被告人权利减损的程度、实现较为完善的被告人权利保障成为理论研究和司法实
学位
2013年9月,“两高”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对网络型诽谤罪的具体行为方式、入罪标准以及公诉程序启动的适用情形在《刑法》的基础上做出规定,为网络型诽谤罪的刑法规制提供规范指引。但是当前网络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网民“发声”越来越方便,《解释》对于网络型诽谤罪的刑法规制难免具有滞后性。同时,由于网络
学位
个人信息在信息化社会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人格属性和巨大的财产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冲击,网络跟踪、云储安全、个人信息买卖、黑市人肉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个人信息侵权的形态也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多样化、反复化等特征,对其的保护也呈现出很多现实问题。比较法上,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成就相对较高,特别是对告知同意规则的规定。告知作为同意的前置环节,只有充分明确的告知才能获得有效的同意
学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冲突亦呈现出高发态势。警察的执法任务也随之日益繁重,袭警行为更是屡禁不止,多有发生,这一方面固然有部分警察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由此引起警民冲突的原因,另一方面亦是因为我国法律对此缺乏详实周密的规定。有鉴于此,《刑法修正案(十一)》回应社会呼声,正式增设了袭警罪,实现了对警察执法权和人身权的双重保护。但是,新设立的袭警罪对原先的法律条文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变动
学位
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赋予了业主团体通过决议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同时给予业主针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决议的撤销权。但是目前立法对于业主团体决议行为的规制以及瑕疵决议行为类型划分和救济无法妥善回应实务中的纠纷。业主行使表决权与撤销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实现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团体利益息息相关,不加区分瑕疵决议的实际效力将会影响决议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判断。为妥善解决瑕疵决议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对瑕疵类型进行划
学位
《民法典》确立了以损害赔偿为中心的侵权责任承担体系,进一步突显对被侵权人权益的救济保护。但在司法实务中,夫妻一方的侵权纠纷因涉及到婚姻家事领域,其后续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则更加复杂,此类损害赔偿责任能否由夫妻共同承担以及如何承担尚无定论。对于这一争论,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裁判路径:侵权责任关系路径与夫妻共有关系路径。两者的碰撞与冲突似乎彰显出侵权责任法与婚姻法在适用上的不可调和性。而事
学位
贷款诈骗罪规定于我国刑法典金融诈骗罪一节,是指犯罪行为人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一罪名,是与国内繁荣发展的金融环境相伴而生的,然而随着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刑法学界以及司法实务界对该罪名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界定及认定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争论。非法占有目的内涵界定与判定方法的争论,起始于其他财产类犯罪,而又在关于金融诈骗犯罪包括
学位
《民法典》物权编从第366条到第371条,以六个条文架构起居住权制度,其中用五个条文规定了合同设立居住权的规范构造,而对于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方式,仅仅用一个条文“参照适用”作出概括的转致规定,显得宽泛而随意。相较于合同设立居住权而言,遗嘱设立居住权除了设立的原因不同之外,其物权的归属、权利的内容、权利的限制以及权利消灭的原因等基本都是相同的。但是,第371条规定为“参照适用”而非“适用”,即表明遗嘱
学位